但他们心头似乎还有一种奇特的念头在作祟,某种很怪的期望在敲打着他们的心灵。两人都认为还应该等一等,好像在等待某种奇迹的发生。
爱的连环(6)
一个人一旦忙起来,真就是觉得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而知青生活也在飞快流逝。让知青们想不到的是,他们终于可以回城了。四年的下乡生活转瞬即逝,他们全都回到了曾经下乡的城市。尽管刚开始招工的时候,他们在下乡那个村子附近的城市就业,当了厂里的工人。但后来基本上都想尽办法,回到了原先上学读书的那个城市。张雨婷调动到了针织厂,算是对等调动,从针织厂调动到针织厂,当了工人。孙永奇是一就业直接回到原先下乡的那个城市,到制药厂当了工人。而萧寒由于在自学方面出名了,直接到了中学担任数学教师。当时还出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县里对招收到教育系统的知青们进行了一次文化考试,分初中毕业组和高中毕业组。萧寒本来是初中毕业生,但大家知道他的情况,就让他参加了高中组的考试。结果他在高中组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他的数学考试,只是由于粗心而只错了一道题,差一点儿就是满分。坐在他旁边的一位考生,由于监考老师盯得紧,他号称自己只抄袭了萧寒一道题目,而恰好就是那道萧寒粗心做错了的题目。不管怎样,四年之后,全部知青都离开了下乡的那个村子,都算有了落脚之处,起码能领到工资,生活上不再忧虑了,也不必再靠父母接济了。而萧寒后来也和大家一样,通过调动工作而回到了自己下乡前的那个城市。
一切都已经理顺了,孙永奇和张雨婷结为伉俪似乎已经没有障碍,而且年龄也已经是老大不小的了,到了应该结婚的年龄了。但他们心头似乎还有一种奇特的念头在作祟,某种很怪的期望在敲打着他们的心灵。两人都认为还应该等一等,好像在等待某种奇迹的发生。同时,他们继续在业余时间学习功课。又过了两年,两人的年龄都已经快30岁了。于是,连家长在内,都觉得不能再等下去了。而且现在形势发生了某种突变,家庭出身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人们不再把家庭出身看作是一个人的污点。其实,家庭出身本来就不是一个人的污点,只是在文革中人们把家庭出身当作是决定一个人立场的决定性因素。凡是家庭出身不好的人都被当作先天性的污点,工作考学等等都受到极大的影响。而现在由于林彪出逃而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这一重大的政治事件发生之后,人们突然都不再那么看重家庭出身了。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文革,质疑这么多年来所发生的一切事情。
因此,孙永奇和张雨婷两家人都开始筹备他们两人的婚礼。眼看着婚期日益临近,一切都在准备之中。就在这个时候,突然传出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要恢复高考了!最初传出的消息是说,高考必须进行文化考试,但还是要自愿报名单位领导审批,然后才能学校录取。但最后中央否决了教育部拿出的方案,取消领导审批这个环节。这一消息传出,全国人民沸腾了。大家都开始拾起久违了的教科书,开始投入到疯狂的读书学习热潮之中。新华书店的中学教科书成了紧缺书,各地印刷厂都在加班加点印刷教科书。这个社会的气象为之大变,人人都开始努力读书学习了。紧接着,全国统一高考开始了。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一传出来,孙永奇和张雨婷两家人关于他们的婚事就立即停了下来。他们终于盼望到了恢复高考的一天,他们之前的努力有了用武的地方。两人都开始加紧复习功课,准备在高考中一展才华。
两家的家长当然都支持他们参加高考。当考试来临时,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都充满了信心。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两人都取得了相当好的考试成绩,而且都被名牌大学录取。孙永奇考取了北京大学的中文系,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全家人开始欢呼,为他的成功而感到骄傲。而张雨婷则被复旦大学数学系录取,全家人也同样感到兴奋不已。
当时大家都认为萧寒一定能够考取一所名牌大学,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萧寒竟然根本没去参加高考。大家感到不解,为什么会这样?原来是萧寒的父亲坚决反对他参加高考,并且信誓旦旦地说,只要他报名参加高考,就坚决和他断绝父子关系。他在这种压力下,不得不放弃了高考。他父亲断然反对他去参加高考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了,他的弟妹都已经找了对象,在筹备婚礼的事情了,而他却根本没有着落。二是自从1949年中国解放以来,历次政治运动,受冲击的首先就是知识分子,所以还是当个工人最安全可靠。而萧寒本人经受不住父亲的这种强压,最终不得不放弃了高考。大家都为他感到遗憾,却也没有什么办法。
当大家考试结束后,谈论考试情况时。人人以为哪几道题目都是答对了的,没有任何错误。萧寒向他们指出错误在哪里的时候,他们才感到恍然大悟,他们因此更替萧寒感到可惜。而高考时出的几道参考题,是需要微积分知识才能解决的。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够解答,而萧寒由于已经自学了微积分知识而可以轻松解答,大家都为此替他感到遗憾。
很快,录取工作开始了。得到录取通知书的人,家人们替他们打点行装。一直送他们登上列车,心中对他们羡慕不已。新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文化知识在人们的心目中又变得重要了,或者变得有了自身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