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自由

文摘   2025-01-24 01:41   山东  

张爱玲懂得这里面蕴含着什么样的东西。于是,她找个借口离开上海,辗转香港,告别与她文字休戚与共的故土。



奔向自由

新中国成立后,文联主席夏衍邀请张爱玲参加第一届上海文艺代表大会。但与会者一律列宁装,只有她一袭旗袍,丁玲还因此指责她。说别人全都穿列宁装,你自己一个人穿旗袍未免太扎眼了。张爱玲天生对这些敏锐,她告诉弟弟,“连旗袍都不准穿了,暴风雨就要来了。”衣服全都穿一样的,下一步将会怎样,张爱玲懂得这里面蕴含着什么样的东西。于是,她找个借口离开上海,辗转香港,告别与她文字休戚与共的故土。

当年文化界的一批代表,为了争取二战后好不容易得来的和平环境,希望国共和谈以避免战争,他们因此专程去拜访了当时在延安的共产党总部。在他们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去延安之前,先找了台湾的最高领导人蒋介石,谈他们去延安的目的,希望能够促成国共和谈,避免双方内战的危险。蒋介石非常清楚,知道和谈比战争更困难,但还是鼓动他们去拜访。当时,胡适之向毛提出双方都交出武器,意思大概是要实行军队国家化吧。如果能够这样,他们这批知识分子可能形成第三方力量,从而促成民主共和。毛当时就感到极为愤怒,代表团走后,毛亲自起草了社论,坚称决不能放下一枪一弹,并严厉地批判了胡适。尽管胡在学界声望极高,解放后国内对胡的批判却一浪高过一浪。在毛的授意下,郭沫若领导了这场批判,全方位开展了对胡的批判。胡的门生以及故交纷纷倒戈,在种种压力下不得不投入到对胡适之的批判之中。包括胡适之的儿子胡思杜也被迫站出来批判胡适之,要和反动父亲断绝父子关系(但胡思杜最后还是被迫自杀了)。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绝大多数批判胡适之的人都是主动站出来批判的,极个别人感到内疚,在批判中留有余地。于是,批判胡适之的各类文章达到了惊人的数量。除了那些著名学者们的批判之外,还有一些并不出名的小人物的批判。最后专门出版了批判胡适之的文集,厚厚的八大卷,字数达到2000万之巨,既相当于20部《红楼梦》的篇幅。后来,胡适之本人设法搞到了这部文集,他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说是百感交集。故交的背叛,老友的倒戈,无中生有的诽谤以及某些人在无奈情况下的批判包含的内疚。胡适之把这部文集仔细地全部阅读了,心中那种感受可以说让他心碎。他在阅读这部批判他自己的文集中一一作了批注。其实,即使编出这部文集的人,自己也没读完这部庞大无比的文集。据说世界上只有两个人通读了这部文集。一个是胡适之本人,另一个是曾经担任台湾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后来,胡适之远渡重洋,在美国定居,并发表了《共产党统治下决没有自由》以及《在铁幕后痛苦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等文章。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在批判胡适之一浪高过一浪的巨大声势中,夹进了对胡风的批判。胡风本名张光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是鲁迅的挚友,对进步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曾遭周扬诬陷。鲁迅却非常欣赏胡风的人品与学术思想,与鲁迅常有来往并且关系非常密切。1954年7月,胡风向中央政治局递交《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反驳52年6月8日《人民日报》转载舒芜文章《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编者按”中对胡风的批评。引起了全国范围对胡风的大批判,舒芜甚至于把胡风写给他的私信也拿出来当作批判的材料。1955年在文联批判并宣布胡风为反革命分子的大会上,书生吕荧跑上台去说了句:“我想胡风的问题还不是敌我性质”,他马上被台上两位文艺界领导制止,随即就有人上台把他揪了下来——一直揪到监狱里去。几年后,胡乔木虽然把他救了出来,文革期间还是死在监牢里。胡风前前后后在监狱里蹲了28年,胡风事件牵连到2100多人,其中92人被捕,62人被隔离审查,73人被停职反省。胡风本人对他的案件所牵连的人感到内疚,而实际上从目前公开的资料中,你找不到有什么严重问题的地方。

耕耘者读书
读书心得体会以及读书情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