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开元二十四年,唐相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后的那个中秋,写下了这联千古流传的名句。
中秋,应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文化意味最浓的节日。从古至今,吟诵中秋的诗词,何止万千。诗词,传承并强化了中秋这个节日,使中秋成了中华文明特有的符号。
那年中秋,苏轼跟弟弟子由已经七年未见,与好友赏月欢饮,大醉后,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若干年后的中秋夜,苏轼已经成了东坡。他又来到镇江,约上当时的歌神袁绹,随同他的至交佛印大和尚,一起登上金山寺妙高台,袁绹引吭高歌,东坡翩翩伴舞,再次演绎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种神仙境界。”文章人物,诚千载一时,后世安所得乎?“
这首词,几乎成了中国、中秋节的标志,与那首“海上生明月”,共同站上了吟诵中秋诗词的最高峰,至今未被超越!
直到80年代,镇江基本上还是吃本地做的苏式月饼,每个镇子上都有各自的糕点厂。现在,市区的百年糕点厂还在,只是本地的糕点、月饼依然未能走出古城。
商品的大流通,也增加了中秋月饼的品种,最多的就是广式月饼,其他常见的还有滇式、闽式,西北还有青海大月饼。
镇江、扬州民间,还有焚香拜月的习俗,俗称“谢平安”。中秋夜的月亮升起来后,把供桌放在月下,用团圆饼、柿子、香梨、菱角、石榴、莲藕、核桃等,和一碗凉开水,作为斋月供品。再点上一支香,坐在月光下,边吃月饼边赏月,一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
赛珍珠在《大地》中,详细描述了阿兰做年饼或月饼的过程(原著中称NewYear’s cakes、moon cakes)。用猪油、白糖和米面做成一只只圆饼,上面有图案,在里面还放上绿丝、红丝,然后烤制而成。当时,这种月饼也只是地主家过节时,才能吃得上的美味。这应该就是我们本地的苏式月饼。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镇江润东乡村,也把中秋节叫作“八月半”、“团圆节”。节日前后,会自己在家烙烂面烧饼,有的地方还做酒酿发酵的芝麻糖烧饼,也叫“团圆饼”,就当作月饼。镇江各地的中秋习俗略有不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也有细微的变化,但这种饼一直都是民间传统的点心,入秋以后就开始做着吃,乡土口味的传承一直未变。
海上生明月,
天涯清风远。
千秋千江水,
千里共婵娟。
中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传统美食、诗词书画为载体,不断演绎,在世俗生活中,浸润着乡土风情代代相传。一雅一俗,共同传承了这个中华文明中,最醒目的民族文化符号。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家灯火万家圆,中秋节快乐!
(文中网图)
读书/ 旅行/ 生活
《樵山视野》
略通文墨的理工男
行摄山水的背包客
生活百态的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