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 | “旅游+”vs“+旅游”

文摘   2024-09-14 23:11   江苏  
对于旅游,一直以来都是在“旅游+”上做文章,这很重要,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旅游+”的实现需要一定前提和条件,推进成本和代价也不小。“旅游+”是文旅项目主动“+”其他,需要自上而下足够大的推动力。同时,还需要相关行业和部门配合旅游部门去“+”,否则,一切免谈。
“+旅游”,就是与旅游业发展相关联的资规、生态环境、交通、水利、住建、城管等部门,在规划本部门项目时,就有意识地接受文旅部门及专家建议,主动与文旅功能相融合,自觉地“+”进本地文化旅游元素,或拓展原有文旅资源功能。在建造和运营本部门项目过程中,综合考虑项目主体功能和旅游功能所需成本,在确保主体功能,不增加项目投资前提下,将旅游“+”进来,主动助力旅游,提升旅游发展质态,并反哺自身项目发展。

南徐大道观音山隧道入口处两侧,分别以城市山林和江天一览为主题,安装了150多米的浮雕墙。项目前期,就有专家提出意见:“隧道是供车辆瞬间通过的,不能有视觉障碍。隧道做垂直绿化就可以了,我不同意在这开车瞬间通过的地方置壁画,转移司机视线,分散注意力。”结果投入巨资建造的浮雕墙,看起来很炫,却没任何文化传播效果,还存在事故隐患。

古运河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水景资源。虽然现在已经失去了货运功能,但依然具有极高的水上旅游、水上运动价值,同时其综合整治项目中包含大量的景观工程,水利部门还先后实施了古运河灯光工程。

2012年1月,镇江古运河综合整治标志性工程之一,《运河之母》雕塑建成,这似乎是一个典型的“+旅游”水利项目。雕塑以铜质高浮雕的手法,刻画了运河女神的形象,其立意为国内首创,也是当时镇江最大的雕塑。然而从建成之初,这个雕像就饱受争议,同年10月,即被列为全国十大丑陋雕塑之一。许多专家学者从文化、美学等角度对雕塑提出批评。周围市民也普遍反映,“运河之母”非但没有“慈爱之感”,反而“面目可憎”“戾气很重”“瘆得慌”。

2017年8月,美丽南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启动。南山数十个废弃采石宕口的地质环境治理和自然生态绿化综合工程,由镇江文旅集团负责建设。结合此次宕口治理,还将在南山莲花洞景区,打造镇江最具规模的“杜鹃花谷”花海园艺景观游赏目的地。这其实是一个旅游功能很突出的“+旅游”宕口治理项目。后来,竟然在南山西入口山顶上,建了一个没有任何配套设施的无边泳池。既与宕口治理不沾边,又无任何旅游功能,难不成就是要给大家看个寂寞?而与市区近在咫尺的残月湖宕口,却一直无人问津,在那摆烂。
在长江江堤润州段,有很长一段挡浪墙,就在镇扬汽渡10路公交车终点站旁边,一路之隔是金泉花园安置小区。根据本地学者王川老师的建议,润州区水利局在这段近60米的挡浪墙上,绘制了大型壁画《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以壁画形式惊艳亮相于这段挡浪墙,将寻常江堤加以利用,打造成城市文化墙,既给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也助力美丽镇江建设和发展全域旅游。既能让市民享受到水利之利,又能让大家感受到千里江山之美。广大市民对挡浪墙壁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几年来,一直是镇江市民休闲、拍照的网红打卡点。

这些项目其实都有“+旅游”的部分,而“+旅游”并不是机械地堆砌,如前期调研设计不到位,即便投入巨资,其效果也是画蛇添足、适得其反。既没有实现项目主体功能,旅游功能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回头看看,这样的教训我们还真不少。

如果前期规划合理,完全可以达到1+1>2的效果。比如润州江堤挡浪墙上的壁画,既升级了水利设施,又为城市增色,拓展了文化旅游资源。

2000多年前李冰建的都江堰,如今竟成了地球人的旅游打卡地。100多年前,青岛海滨的一座栈桥码头,怎么也没想到,会成为今天青岛的城市地标。前人留下的遗产很重要,更重要的还是后人在保护和传承中的智慧。

镇江的南山、古运河、金山湖,既是不可多得的山水、森林资源,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相关项目的规划设计上,更是要精心谋划,认真做好“+旅游”的加法,充分凸显其旅游功能

以前,农村大灶上都有个汤罐,小时候奶奶煮饭时,顺便用蒸架蒸一碗鸡蛋、几片咸肉,这样饭煮好时,鸡蛋、咸肉也就熟了,汤罐里的水也热了。如果不管是煮饭、煮粥,还是炒菜,都把汤罐加满水,饭菜做好了,汤罐里的水也就带热了。理想的“+旅游”,大概也是这么个道理。

读书/ 旅行/ 生活

《樵山视野》


略通文墨的理工男

行摄山水的背包客

生活百态的记录者

樵山书房
读书/旅行/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