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实景与想象

文摘   2024-07-01 16:18   江苏  
近日,华裔AI女神李飞飞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人类的创新,需要建立“双语人才”培养机制。
这里的“双语”不是英语、日语,而是科技与人文,科技与伦理,科技与对社会的认知,这两种不同的知识结构。这跟我们很早就提出的“文理”似乎一样,但又不同,她更强调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与应用。

李飞飞,1976年出生于中国北京,她的研究横跨AI,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和AI+医疗保健,以及认知和计算神经科学。是美国国家工程院、医学院、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

科技需要拥抱人文,古典诗词也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来解读。通过天文地理知识,及大数据语义分析,我们基本可以确认,镇江的焦山更符合诗人赏月的地点。《春江花月夜》:跟郦波老师聊一聊。

唐诗流传至今,基本上都朗朗上口比较好懂,但《春江花月夜》却是一个特例,不但读起来有点绕,不太好记,有些诗句,字都认识,内容却不好懂。如果从场景和想象的角度来解读,就容易多了。

初唐时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抒发了游子的离别思念之情,发出了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的感叹。

由于史料的缺失,此前,这首诗的观景与创作地点一直不太确定。为什么要纠结创作地点呢?因为这跟张若虚诗中提到的场景、地名有直接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到对这首诗的解读。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长诗开篇,诗人用长镜头大场景的写实模式,由远到近,从傍晚到入夜,依次推出由春、江、花、月、夜组合而成的唯美场景。随着江水流远,想象出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情形。

后四句月光下的花、霰、霜等景色,晚间赏月不可能看清,大部分是想象。初春时,入夜很冷,霰、霜在形成的过程中虽然看不清,但却是存在的。这一带江面开阔,江水绕过长满花草的沙洲流去,而白天看到的白沙洲,到了夜间,已经被江潮淹没了。
之前有很多老师,在解读中都说这里的“海”是想象,当确定了张若虚的观景创作地点是焦山以后,这就很容易理解了,唐朝时的镇江(润州)就在海边,焦山正是江海相接的地方。同时代的诗人王湾,对江海相接的春江,也有过类似的描写: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他的这首《次北固山下》既写了江潮,又写了海上日出,从观景的场景上看,跟海上明月是相同的。
唐朝时,镇江一带的江面很宽,有十几公里,长江北岸有大量滩涂,因泥沙淤积,江中形成了不少沙洲和小块的陆地。那些常年露出水面的,就会变成长满水草、芦苇或树木的芳甸、花林。有些江面下的浅滩,涨潮时经常会淹没在水中,落潮时才会看到一片片的白沙。历代古人诗文中的春洲、芳甸、花林、白沙等等,指的就是这些沙洲。现在,焦山周围也有类似沙洲后来,长江以北扬州、泰州的大片绿地,长江中的世业洲、和畅洲、太平洲等小岛就是由这些沙洲慢慢演变而来。

有些老师将诗中的白沙,解读为扬州白沙镇(大桥镇),似乎有点过度解读了。“汀上白沙”显然是江上常见的地理现象,不可能在陆上,更不可能是一个镇子。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水天一色的纯净天空上,挂着一轮明月。是谁最早在江畔赏月?月亮最初又是照见的谁呢?从时间上向前看,不知道什么时候是时间的开头?

人类的发展无穷无尽,每年的江月亘古不变。不知道江月在等谁?诗人今晚来到江边,感叹宇宙的永恒,人类个体的渺小和短暂。
这一部分,是借观江月感叹人生,人生代代,虽然人各不同,但这种情感却是代代相同。此后的苏轼等诗人,也都有过类似的感慨“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前面是天空纯净,这里又白云飘过,显然,这一段应该是回忆分别时的场景。青枫浦上,一片白云静静地飘走,就如同亲人的分别,让分离显得更加伤感。江中漂来一叶扁舟,不知道哪里有人在明月楼上,思念着舟上之人?这个扁舟子,也许正是诗人自己。

这一部分先是回忆分别的场景,又切换到现实中看到的扁舟子,再由此联想到明月楼,场景不断在现实与想像中切换。
枫,又称七角枫,学名鸡爪槭,是江南一带常见的原生树种,在长江边渡口、驿站很多,后来常把青枫浦代指离别地。几乎与张若虚同时代的唐朝诗人孙逖,在《丹阳行》这样写道:“青枫林下回天跸,杜若洲前转国容。都门不见河阳树,辇道唯闻建业钟。”这同样是一首乐府诗,写得也是镇江。

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场景切换到想象中的明月楼上,女子跟月亮一起来回徘徊,有思念着远方的扁舟子,月亮照着离人梳妆台的镜子上。月光照在明月楼的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洗也洗不掉。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可见,借月光写思念正是此诗的玄妙之处。

同一轮月亮下,两人同时望着月亮,却听不到彼此的声音,但愿自己可以变成一片月光照到对方,来呼应前面“卷不去、拂还来”的思念。

一只鸿雁向远方飞去,却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天空知道它来过,水下的鱼龙在长江中游动,在水面留下波纹,江水知道它来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部分开头是对一段梦境的回忆:昨晚做梦,梦到落花慢慢飘落到老家静静的潭水中。这里的闲潭,跟闲池、闲庭有差不多的意思,表示安静,少有人去。同时又感叹道:可惜已是春半,自己却漂泊在外不能回家。

时光如水,江水带着春天慢慢向东流去,月亮渐渐落到西边远处的江潭。这一部分是对江水和落月的描写,场景由近到远,由东到西。眼前,山下的江潮退去,江水东流,西边的远方,落月西斜。这里提到的“江潭”,大概就是北固山下的深潭。

斜月慢慢西沉,藏进了江面的晨雾里,南来北往的路上,那些游子,不知道有多少人趁着月光,行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时候,江中西落月亮的影子,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这一部分中“斜月”“海雾”“江树”应该是写实,而“碣石”“潇湘”都是虚写代指,并不是说具体的地方。碣石”代指北方或山路,“潇湘”代指南方或水路,意指天下所有在路上的游子。
毫无疑问,诗人也正是这些游子中的一个。不过,这首诗里面还有一个最大的疑问:写这首诗时,诗人是在离乡途中,还是在归家途中呢?(文中网图)
读书/ 旅行/ 生活

《樵山视野》


略通文墨的理工男

行摄山水的背包客
生活百态的记录者

樵山书房
读书/旅行/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