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渔民的变迁:从渔猎到保护

文摘   2024-09-30 10:03   江苏  

虽然我们生活在长江边,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长江渔猎可能是个遥远的职业,渔民是个已经远去,而又陌生的江上群体。他们曾经以长江为生,付出“渔翁起三更”的艰辛,勤劳渔猎,收获江鲜美食。他们行舟江面,远离尘嚣,在他们身上,我们可能看到的是“渔舟唱晚”的诗意和自由,但更多的是终年漂泊的艰辛。从远古到如今,他们从渔猎到保护,传承着渔业文化和长江文明。

1959年和1975年,文物部门先后两次发掘著名的巫山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网坠、鱼钩等生产工具。1985年4月,镇江市谏壁王家山春秋土墩墓出土了春秋末期渔猎乐舞纹铜盘,上面的渔猎图乐舞纹饰,是迄今所见渔猎乐舞的最早图像。通过这些器物,说明勤劳勇敢的镇江沿江先民,远在4000年前,就已经学会使用特制工具,在长江流域开展渔猎活动。

在万里长江的版图上,90多公里的长江镇江段,江流少曲折、水势多平缓,形成了大沙、谏壁、高资、姚桥等多个天然渔场。这里是长江淡水渔业的宝库,也是河海洄游性鱼类的必经之地。丰饶的物产,吸引了周边多个省市的渔家来此打渔谋生。新中国成立后,曾经被称为“鱼花子”的群体,才有了真正的避风港湾。

1953年,象山聂家村成立我市第一个渔民互助组。1954年,7户渔民在大港成立了“丹徒县渔业组”。

1959年8月,丹徒镇成立焦山人民公社成立。这是我市第一个渔业公社,下辖高资、金山、象山、丹徒、谏壁、大港、儒里、大路(圌山)等8个渔业大队。对当时西自高资,东至儒里,沿江约75公里范围实行专业专管。当时有捕捞渔民2143人,木船515只,总吨位14600吨。

1960年、1974 年,为补充长江渔业生产的不足,先后两次抽调各大队渔民,组建海洋渔业大队,出海捕鱼。

1966年,利用长江滩涂围滩造田,渔民开始在陆上定居。第二年,又从儒里、大港、丹徒、金山、高资大队抽调渔民,在划拨的征润洲芦滩上围滩垦荒,渔业公社有了专门从事副业生产的立新农副业队。

1973年,渔民开始发展人工养殖,渔业生产从70年代末由长江捕捞为主,发展为养捕并举。

20世纪80年代初期,镇江渔民成了改革开放较早的受益者。“分水到户”,让他们成了“万元户”的代表。逐步实现了陆上定居,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开始进入渔民家庭,极大地丰富了渔村的文化生活。

80年代后期,随着长江渔业资源连年锐减,著名的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鲀有的濒临灭绝,有的已绝迹20多年。为实现长江文明的永续发展,渔民们告别舟楫,改变生存方式,已是大势所趋。渔民们利用长江沿江滩涂围堤造池,围堤造田3600亩,重点发展人工养殖。为全市菜篮子工程闯出了一条淡水养殖的新路子。

2002年开始,镇江市每年于 4 1日至 6 30日实行春季禁渔。并为春禁期间的渔民发放生活补贴。

从2006年开始,全市分批次对长江渔民进行了退捕安置。截至2020 年,已全面完成渔民退捕安置,沿江3000 多名渔民全部上岸,全市长江镇江段渔民退捕安置工作全部结束。

2020年1月1日开始,长江流域镇江段实施全面禁捕。我市成立首支专业护渔队,9名退捕渔民通过公益岗位招录走上专职护渔岗位,从“捕鱼人”化身为“护渔人”。他们充分发挥熟悉长江水环境的优势,在辖区江段设立 4 个护渔点,沿长江分段24小时不间断进行巡视、巡查。

2022 年,长江流域渔政协助巡护优秀队伍和优秀队员表扬活动,在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举行,在获表扬的 36 支巡护队伍中,镇江市润州护渔队,作为江苏省唯一的一支队伍,荣获 2022 年度长江流域渔政协助巡护优秀队伍一等奖。

2024年5月,为丰富退捕渔民家庭的文化生活,新金江社区建起了100多平米的“悦读空间”,并在崭新的农家书屋,配置了多媒体显示屏,新增居民“点单”书籍百余种。
如今,镇江全市退捕渔民,主要分布在江边的姚桥、大港、谏壁、丹徒、焦山、引航道、高资、新金江等渔民社区居住,就学就医十分方便。他们岸上有了居所,子女有了教育,病患有了医治,人生有了归宿。75年风雨兼程,他们从江上走到了岸上,从渔猎变成了护渔。

资料来源:《润州渔业史话》

读书/ 旅行/ 生活

《樵山书房》


略通文墨的理工男

行摄山水的背包客

生活百态的记录者

樵山书房
读书/旅行/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