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出行的变化:迈向更远的世界。

文摘   2024-09-13 20:38   江苏  
60年代末,我随父亲从部队回到镇江老家,跟我们一起回来的,还有一辆飞鸽牌自行车。当年,这是村里唯一的自行车,也是全公社为数不多的一辆自行车。记得邮局老王有一辆送信的自行车,那是一辆墨绿的永久28加重自行车,前后各有两个大大的邮包。隔壁小脚奶奶一听到那标志性的叮铃声,就知道上海的儿子来信,或是寄钱来了。

我那时还很少,经常坐在自行车前面的小椅子上到镇上去,再大一点,就坐在后座上。父亲去镇上买粮油,到山里买山芋都是用这辆自行车。从部队回来的堂哥,还有村里的其他小伙子,就是用这辆飞鸽自行车学会了骑车。
那些年,村里哪家有什么急事,就会到我家来借车,送个信、抓个药,可比以前走路方便多了。那时叔叔在镇江上班,偶尔会骑车回来,就停在我家堂屋。那是一辆漂亮的凤凰自行车,双大杠,配一个带发电的车灯,还有一个牛皮行李包。每次回来,我都会蹲在自行车边研究半天,用手抓着脚蹬,把车轮摇得飞转,然后呆呆地听“嗒嗒嗒”的声音。

70年代末,我也学会骑自行车了,常常在生产队的打谷场绕8字骑,前后左右上车都已经十分娴熟,所以父亲偶尔也会允许我骑车到镇上去上学。但是上高中时,还是不许我骑车去大港中学。
我去南京上大学时,家里已经有了第二辆自行车,父亲才允许我把车带到学校。那时已经是80年代中期了,学校除了教工有一些自行车,学生宿舍这边,自行车还是寥寥无几。这辆飞鸽车跟我从镇江到南京骑了无数个来回,终于有一天,这台车彻底罢工了。后来,我又把家里的金狮车骑到了学校。

80年代末工作以后,我买了一辆凤凰28自行车,那是当年大家必需的交通工具。每天清晨、傍晚,大街上到处都是自行车,每个单位、小区也都有一大片自行车棚。

到了90年代中期,摩托车开始普及,我买了第一辆摩托车,也考了汽车驾照,偶尔也开开汽车。那时候汽车还很少,私家车更少,单位都有专职驾驶员,驾驶员还是相当吃香的职业,汽油才2块多一升。

到了2000年前后,私家车还是很少,小区里难得能看到汽车出入,偶尔开车回小区时,也根本不用考虑停车问题。这时候大城市道路建设已经有了比较快的发展,交通也相当复杂。有时候开车出差去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一下高速,就会看到一批举着牌子的带路客。

孩子上初中以后,先后买了两辆自行车。这时候变速山地车已经相当普及了,也出现了轻便的全铝自行车。

2008年搬到新小区后,私家车还不是很多,在小区停车基本上是车位自由。记得当时开发公司的老总说,这个小区车位多,道路也宽,以后也不用担心停车问题。考虑再三,我还是买了个汽车库,并在车库前买了个车位。那几年开车回家,就直接停在楼下空地。

但到了2010年以后,小区的车渐渐变多了,楼下的车位已经出现了拥挤。
好像是2013年,我接到了第一个挪车电话,小区楼下的车位已经开始紧张。我的车位上,也经常有其他车停过去,因停车而引发的摩擦也逐渐变多。虽然我平时用车不多,但还是买了一台天籁。

2016年,我第一次在北京体验了摩拜单车,后来在上海、深圳、广州、成都、苏州也多次骑过类似的共享单车。在大城市短程出行,共享单车要方便的多,地铁口、公交站台、小区都有,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2017年,哈啰单车、永安行等共享单车先后入驻镇江,本地出行,也能用上共享单车了。

身边有好多朋友都有环欧洲、跨北美、环中国边疆行的经历,我也自驾G318、青藏线、大西北、海南东西线体验了一下。自驾出行,让世界变得更近,不只是方便出行,更是开启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2020年,由于上下班高峰时段大量车辆集中出行,在南徐大道、观音山隧道、焦山路等路段,早高峰和晚高峰期间,交通流量激增,车辆通行已经呈现出潮汐化拥堵状态。
还好我离单位比较近,正常情况下,步行、共享单车都很方便,既环保又不给城市添堵,平时就更少动汽车了。

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孩子工作后,想买一台汽车,最先考虑的就是电车,2023年,就买了一台Model Y作为他人生的第一台汽车。

今年,我又开始骑自行车了,算起来,这应该是我的第八辆自行车了。如果不是长途,在市区骑骑自行车还真是挺不错的选择。现在出行,交通方式的选择太多了,从安全便捷考虑,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文中网图)

读书/ 旅行/ 生活

《樵山视野》


略通文墨的理工男

行摄山水的背包客

生活百态的记录者

樵山书房
读书/旅行/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