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归来 | 攀登者的世界

文摘   2024-06-22 00:01   江苏  
     
2024年6月16日,无尽攀登,勇者为峰——2024攀登珠峰分享交流会在镇江明都大饭店盛大举行。

镇江成功登顶世界之巅的第一人,金海创科技董事长周双留先生,向到会的近300位嘉宾,分享了他一个月前攀登珠峰的经历。

40分钟的记录片《无尽攀登》,用精彩的镜头语言,把大家的思绪带入到了那片让无数人魂牵梦绕的地方——珠穆朗玛峰……
每年春季,珠峰地区雨季和风季交替,气候相对平和,风速和降水量都相对较低,此时气温相对较高,能见度提高,为登山者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攀登条件,冲顶风险较小,这就是攀登珠峰的窗口期,也是尼泊尔商业登山活动最火爆的时期。

(拥挤的珠峰南坡大本营)
今年5月10日至26日,被确定为攀登珠峰的窗口期。5月21日,晴朗无风,是今年珠峰登顶的最佳窗口,选择在这天冲顶的人数超过150人。

5月21日6:30左右,陆续有已经登顶珠峰的登山者下撤,和正在冲顶的登山者在“希拉里台阶”相遇,随后出现严重拥堵。7:20左右,登山队伍所站位置冰架断裂,5名登山者从冰壁上坠落。其中3名登山者坠落后,在安全绳的保护下爬了上来,1名英国登山者和他的夏尔巴向导,直接坠落到崖底失踪。

事后,一名夏尔巴向导分析了这次塌陷发生的原因:当天太阳很大、气温较高,气温升高导致冰雪松散,加上大量人员的聚集,引起冰架断裂塌陷。

几乎在同一时刻,镇江的两名珠峰冲顶者周双留先生、徐进先生刚刚经过这张照片的塌陷区,完成冲顶后下撤。这张照片的拍摄者陈诚博士冲顶后正好下撤到这里,距离冰架断裂塌陷处只有5米。

在多变的大自然面前,“人跟山相比太渺小了,根本不值一提。”珠峰归来,在攀登者眼中,攀登的境界是什么呢?

挑  战


人类为什么要登山?这是一个很古老的问题。

1923年,英国探险家、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在回答《纽约时报》记者的这个提问时说:

“因为山在那里(Because it is there)。” 

这句话简洁而深刻,表达了登山者对于挑战自然、探索未知的渴望和决心。马洛里曾多次尝试攀登珠穆朗玛峰,最终在1924年的一次挑战中失踪,成为登山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此后,这句话成为登山运动和探险精神的象征,一直被广泛引用,也成了对这个问题最经典的回答,激励着无数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去挑战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它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对挑战的渴望以及对自我极限的探索。

发生塌陷的“希拉里台阶”,是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最后一关,位于珠峰东南侧8790米处,最初是一段12米高、几乎垂直的岩石断面。经历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后,这里的地形已经发生变化。

(投射在雪原上的珠峰阴影)

于商业登山的普及,珠峰热现象不断升级,为缓解登顶者过度拥挤的现象,尼泊尔当局曾经考虑过在这里修建一条永久性的梯子。然而,不同的声音也一直存在,安全与挑战一直是登山者反复思考的问题,安全必须保障,但是失去了挑战的珠峰还是珠峰吗?

对大自然的挑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人类总是会向更高、更远的未知领域去探索,攀登正是人类挑战自然最突出的表现。这种挑战甚至显得冲动而不理智,正如《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一书所言:

“攀登珠峰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是欲望战胜理智的结果。”

目  标


人生,无非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而冲顶珠峰,更是挑战自然,审视自己的终极冒险。越过挑战的冲动,登山变得更加理智,需要制定完整的目标,身体、心理、经费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企业家周双留眼中,攀登珠峰是一个具体而明确的目标,这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临时起意。从徒步、骑行、马拉松到登山,从5000米到8000米的一次次攀登:5276米的四姑娘山二峰、6178米的玉珠峰、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8163米的马纳斯鲁峰,直到8848.86米的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周双留足足准备了四年,一步一步,稳健而勇毅。
从海拔5364米的珠峰南坡大本营,到峰顶之间有4个营地,分别是C1(6035米)、C2(6474米)、C3(7158米)、C4(7906米)。经过几天的适应性训练,确定登顶出发时间为5月17日凌晨。

从大本营出发,穿越有“恐怖冰川”之称的昆布冰川,经过悬挂于头顶的冰塔林,跨过若干个冰梯、冰裂缝,翻越近乎垂直的冰壁,和一眼望不到头的洛子壁陡坡,经历在暴风雪中的漫长等待……

20日傍晚,经过短暂的休整,开始登顶的最后冲刺。山坡上,100多人的登顶队伍,在一个个头灯的照射下,形成浩浩荡荡的长龙,缓慢行进。黑暗中,周双留在向导的带领下,快速通过狭窄的雪坡、山脊,此刻,他们的脚下就是万丈深渊。

21日5时半,他们来到海拔8700米的南峰,这是一个晴朗无风的凌晨。早上7时,51岁的周双留完成了登顶珠穆朗玛峰8848.86米的壮举,成为镇江成功登顶世界之巅的第一人。

使  命


就算是经验再丰富的夏尔向导,也无法避过时刻会来临的风险。趋之若鹜的机遇背后,也许是不期而至的风险。

(网图)

2014年4月,一场雪崩横扫昆布冰川,15名夏尔巴人永远留在了这个因事故频发而臭名昭著的“恐怖冰川”。

在过往一百多年的珠峰探险活动中,共有312人死于珠峰,其中119名是夏尔巴人,超过死亡总数的三分之一。

就像长假时的高速一样,最佳的窗口期、唯一的冲顶通道,上行的冲顶者,冲顶后下撤的登山者,最终在希拉里台阶相遇并形成“拥堵”,近百人交会在只有半米宽的雪坡上,显得特别拥挤。伴随着最佳的机遇,暗藏着的危险不期而至。当周双留经过希拉里台阶登顶后下撤时,台阶附近的雪层发生了塌陷。分享会上,周先生说起来云淡风轻,亲历的风险却是近在咫尺。

在这座地球表面最高的山峰面前,攀登的每一步都异常艰难,尤其是经历过一次次濒临死亡的体验,那些高涨的热情、执着的任性、被成功包围的自负,都会日趋平和,人也会更加淡定而从容。

时间,磨平了过去,又放大了正在经历的苦痛无奈,却不会为稍纵即逝的窗口,作一瞬间的停留。未知的焦虑、无尽的黑夜、错过的懊悔、极度的疲乏,伴随着重复枯燥的脚步,遥遥无期的等待,更加强化了对时间和自我的认知。

珠峰归来,周双留不无感慨地说:“人生总是会有很多梦想,很多时候我们奋斗在为实现梦想而拼搏的道路上。”不管是事业还是生活,更多的是一个个看似不太清晰,而又必须时刻面对的目标,如登山一样,需要永不停步地攀登。

(网图)
意大利著名登山家梅斯纳尔在他的自传里面曾经有这么一句话:“登顶世界上全部8000米的山峰并不值得我骄傲;我所有的成功都不值得我骄傲,值得我骄傲的只有一件事,我生存下来了。”生存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永远超越单纯的挑战和记录。这既是给攀登者的一个警示,也是攀登者的终极使命。

在上周末的分享会上,周双留董事长最后分享给大家的就是:“登顶固然重要,但是回到家里才是攀登真正的终点。”

(感谢周双留董事长、徐进先生、陈诚博士的倾情分享和照片提供。)


读书/ 旅行/ 生活

《樵山视野》


略通文墨的理工男

行摄山水的背包客
生活百态的记录者

樵山书房
读书/旅行/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