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 卢舍那的微笑
文摘
2024-08-20 11:30
江苏
公元534年,洛阳城东的永宁寺木塔,被雷击后起火。据说,大火持续燃烧了三个月,这座堪称千寺之冠的百米佛塔,和无数佛像惨遭毁灭。一尊泥塑佛像在大火中被烧成了陶器,并崩落到废墟中。1979年,考古学家在永宁寺遗址中,发掘出了一件残缺的泥塑佛面像。这就是当年在大火中,被焚毁的泥塑佛像头部的一部分,因烧制成陶器而得以保存至今。随后,这件佛面像被洛阳博物馆收藏到珍宝馆。佛面像面部饱满,鼻梁挺直,嘴角微微上扬,虽经1500多年的时间洗礼,残缺不全,依然光彩照人,依然展现出从容慈祥、舒展沉稳的表情,以及雍容华贵、气宇轩昂的气质。虽无全相,却有众相。它的微笑和艺术魅力,依然吸引着众多参观者。这尊佛面像以其残缺之美和神秘的微笑著称,被誉为“最美东方微笑”。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随后在距洛阳城南6公里的龙门山崖壁上开凿石窟。其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以及北宋等朝代,断续开凿400余年。在伊河两岸,形成了星罗棋布,密如蜂房的石窟群,此处南北长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佛教艺术宝库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493年的古阳洞,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的洞窟之一,也是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被誉为“龙门石窟第一窟”。万佛洞是龙门石窟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洞窟,以其内部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四厘米高的小佛而得名。龙门山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因其质地坚硬、结构致密,不易风化且不易大面积脱落,非常适合进行艺术造像,与砂岩石相比,石灰岩具有更好的保存条件。在万佛洞北侧的崖壁上,有一排很小的佛像,就是在开凿万佛洞前试刻的小样,如果是砂岩,这么小的佛像就刻不了。在洞口南侧,还有一尊姿态优美的菩萨像,被认为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中的精美范例。这尊菩萨像的头部向右倾斜,身体呈现“S”形曲线,被我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时所赞赏,并成功地将这一优美的形象运用到他的表演艺术中。龙门石窟的莲花洞,因窟顶雕刻着一朵精美的大莲花而得名,属于北魏后期的大型洞窟。莲花洞的穹顶莲花,以其精细繁缛的纹饰雕刻,让整个洞窟充满了典雅、祥和的气氛,是石窟中罕见的精美莲花雕刻。莲花洞的莲花图案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而且其设计也被现代建筑所借鉴,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受莲花洞的启发,依据这朵莲花设计而成。宾阳三洞是中国正史中唯一明确记载开窟缘由、过程及用工等内容的皇家石窟工程。据《魏书》记载,宾阳三洞是景明初北魏宣武帝元恪为其父母孝文帝元宏和文昭皇太后所开凿的功德窟。历时 24年,后因宫廷内乱而未全部竣工。宾阳中洞的《帝后礼佛图》浮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逼真还原了孝文帝及其皇后礼佛的场景。公元672年,唐高宗和武则天亲自参与主持开凿奉先寺皇家造像,这项工程历时三年完工,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的一组摩崖群雕塑像。其中,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最高大最精美的造像,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是龙门石窟的代表作,被誉为“国宝中的国宝”。其规模宏大,艺术水平极高,是佛教造像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卢舍那大佛雕刻技艺精湛,佛像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嘴角略带微笑,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艺术气息。佛像的衣褶简洁流畅,仿佛能透过衣物,感觉到身体的健美质感。这尊大佛体现了唐代佛教艺术的典型风格,具有雍容华贵的女性特征。大佛慈祥的面容、和悦的微笑,以及俯视众生的目光,让礼佛者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感受到佛像的亲近和智慧。卢舍那大佛还以其神秘的微笑著称,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和“世界最美雕像”。这尊坐佛规模宏大,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其巨大的体量和宏伟的气势,令人观之而生敬。在近前观看时,佛像的双目视线随着礼佛者位置的移动而转动,由于佛像、地面和台阶的高度差,使得礼佛者在仰视时与大佛目光交汇,感受到卢舍那大佛的微笑,并由衷地产生敬慕之情。坊间有种说法,认为大佛是按武则天的形象雕凿的。虽然这种说法并没有确凿的史料支持,不过有史料记载,武则天曾“助脂粉钱二万贯”用于修造大佛。而事实上,建造大佛时,高宗体弱多病,武则天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当时的朝政实权。另外,卢舍那大佛的名字意为“光明普照”,武则天后来为自己的名字造了一个“曌”字,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这也可能是人们认为大佛以她为原型的另外一个原因。在西山龙门石窟的对岸,有一座为纪念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而建的园林,白园。被誉为诗魔的白居易,早年就到过江南,后来又在苏杭为官,虽然他迷恋于江南的山水,还写下《忆江南三首》。但晚年时的白居易,最终还是选择归居洛阳,并在这里生活了18年之久。诗人放情于龙门山水,留连香山寺的清幽,自号“香山居士”。他死后就葬在香山的琵琶峰,与西山的卢舍那大佛隔岸相望,这就是现在的白园。北宋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发生了转移。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雕刻、绘画艺术的普及,文化传播更加广泛,佛教文化逐渐走向民间化和世俗化。宗教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影响了石窟开凿的规模和风格。此后,龙门石窟的开凿便逐渐减少,并最终停止了开凿。伊河西岸的卢舍那大佛,坐西朝东千余年,与对面香山隔河相望。整个大佛就建在西山石窟中,并设计了巧妙的排水系统,整个山体把它环抱在一起,因而得到了最好的保护。古人的刀凿,为我们留下了精美的千年石窟,还有卢舍那迷人的微笑。
略通文墨的理工男
行摄山水的背包客
生活百态的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