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吉林|舒兰鼓吹乐

民生   2024-11-08 09:48   吉林  


舒兰鼓吹乐,又称王氏鼓吹乐(民俗称“鼓乐”)。几百年前,善吹打乐的王相如从中原(今河北省抚宁县)带艺逃荒来到东北,先落脚于吉林省的榆树屯,随后又迁入舒兰。其家传的民间鼓吹乐历经九代人的不断完善,与东北的各民族风俗习惯融为一体,形成了今日东北独具特色的“舒兰鼓吹乐”。

  而其早期形态——民间鼓吹乐则在汉代就已形成。王氏家族带来中原的鼓吹艺术只是吹与打,就是以唢呐主吹乐曲,以镲锅、锣、钹、鼓等随击之,后由王氏的第二、三代逐渐发展成:吹、打、弹、咔、拉、唱等器乐与演唱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从而“十不闲”“莲花落”“大鼓书”“梆子”“皮簧”以及咔戏(即模拟音乐)等都先后进入了鼓吹乐班。从而发展了鼓吹乐的演出形式,集器乐与演唱、打击乐共于一体的综合演出,应用于民间风俗礼仪之中。

  王氏九代祖传鼓吹乐是在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确立的。经查王氏先祖的《相》《纯》两辈留传下来的秘谱中有蒙古族部落的民间乐曲:《八谱》《海青拿鹅》《四弦琴》《三番和图》《合图老八板》等。满族的民间乐曲:《祭柳》《拜柳》《柳河吟》《柳河相》《旗幡招》等。中原内地传来的《下西风》《满汉将军令》《万年欢》《浪淘沙》《平沙落雁》《鸿雁捎书》等乐曲足以为确立期的佐证。这些乐曲在民间礼俗仪式中的演奏促进了满、汉、蒙各民族的团结,相容共存。因此使王氏的鼓乐活动相继发展起来,鼓吹乐是以吹(大中小唢呐)为首,打(一棒苏、元室等锣鼓通)、咔(模拟声控的一种)、拉(拉弦乐器含扩弹拨乐器)、唱(唱十不闲、莲花落、评戏、梆子等整块的戏曲)五种演奏形式,其中“吹”是主要形式。

  王氏祖传鼓吹乐在逐代从事演出活动中,不但注重形式的发展变化,而且在后六、七、八代中对我国古老的《工尺谱》进行了实用性的改革,即《横书古谱》,此项改革的音谱已传给其第十代子孙继承了。使我国的古谱也能像简谱那样灵活适用,从而保留了我国古老的音谱的生存期。

  王氏鼓吹乐是在清代光绪年间逐渐发展成熟的,由于各代祖上传艺,丰富了曲牌的类别,如:水(水曲)、汉(汉吹曲)、牌(牌子曲)、杂(杂曲)、笙(笙管曲)、秧(秧歌曲)、民(民歌小调)、咔(咔戏和打黑戏)等八类曲牌,逐代流传至今。


END
来源|吉林省文化企业商会
编辑|邱珮峰  初审|郭帅 张楠
复审|曲翱 曹淑杰  终审|陈尤欣

吉林文脉
在这里读懂吉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