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韵吉林|冬日乡村

民生   2024-11-19 10:14   吉林  

  我土生土长于长白山脚下紧邻龙湾火山湖群的乡村,半百年岁都是被这山这水这土地滋养着。

  进了冬,整个粉素千松、银裹万树的乡村,峰若玉雕石似晶铸,尽情展现着浓郁淳朴的风土人情。

冬季长白山抚松县锦江木屋村风光
来源/图虫创意

  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全力打造着“干净人家”“最美庭院”,哪家不是齐整整的砖瓦大庭院?房前屋后从严严实实的塑料大棚晋级到架上钢管、罩起印花玻璃的防寒门楼。住在宽敞明亮的大瓦房里,密不透风。烧起热热的大炕,穿着薄薄的单衣在屋子里看窗外冰封雪飘很是惬意。屋里洗澡、室内如厕,绝不输供热楼里的设施。

  如今机械化助力农民,从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自然落得轻省许多、快捷许多。秋收过后“隆隆”响的机器开进地里,免费将收制的玉米秸秆一一打成结结实实的大滚子,可用作生物质发电原料,或用作人造板材、制浆造纸、培养菌菇等。一卷卷、一轴轴的秸秆滚子以白雪地为毯,以天空的湛蓝高远做映衬,在舒朗阳光的照射下,放眼远望,棋子般搁置着,一派十足的冬日山野风光。

  政府统一给各家建盖了苞米楼,它们相挨相连,黄澄澄的,好似在陈列做展示。一辆辆收粮的大挂车,一架架高耸的倒粮机神气十足、耀武扬威在赶工。红粉色苞米骨碎纷纷扬扬,地上洒落得多,换的钞票自然也就多。戴着帽子系着各色围巾前来帮工的男男女女也多。这家主人的笑声也格外响亮。随着机器的轰隆声,大挂车车箱里渐堆渐高的苞米颗颗黄灿灿、亮晶晶的咧着嘴笑。种粮大户的丰收被街坊邻居们夸赞着、艳羡着,口口相传到很远很远,也会相传很久很久……

  冰封消音,万物闭藏。巧手妇女们犒赏胃的十八般武艺开始轮番上场了——绝对将你妥妥地俘获。味道富足,人心温暖。严冬开始变得温暖有滋味起来。

  《舌尖上的中国》里说:“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三五个大娘婶子走东家串西家,帮着包黏饽饽。瞧!那场面——大盆小盆里白白的黏面子、赤红的小豆馅。先是“啪啪”地在手里拍成面饼,装上馅,再团一团,啪,娴熟地一拍定型。然后一圈一圈摆放在大大小小的铁帘上。厨房里围着一口大铁锅,用铲子麻利地翻着、烙着,屋子里里外外满是诱人的饽饽香气。灶膛里的木头柈子火烧得旺旺的,时而“噼噼啪啪”作响。吱吱啦啦冒着油香味的黏饽饽圆圆鼓鼓的,晶莹剔透,泛着油汪汪的焦黄的锅巴。咬上一口黏黏糯糯、香香甜甜。

  过了小年,邻里邻居的轮着杀年猪。猪的嘶叫声、人们的吆喝声、忙里忙外的说笑声,延续着十足的传统年味儿男人们有的在肢解肥猪,将骨肉分离开来,还有的在忙着灌血肠。屋里的女人们弄得锅碗瓢盆叮叮当当响,切酸菜、洗青菜,屋里屋外忙活得热火朝天。随着大锅里咕嘟嘟的五花三层杀猪菜端上桌,人们大快朵颐。男人们一桌,端着碗喝起小烧酒。女人孩子们一桌,说笑连天。

  看吧!抖音、快手段子里,随后发布着这家三五妇女包着黏饽饽,发布着那家支起煎饼鍪子烙出齐整整的大煎饼。煎饼浓香味隔着手机屏都能溢出来。全民手机时代,孩子们更是全然放飞自我,捧着手机,或独处或三三两两,乐在其中。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如此祥和,如此殷实,让冬天更有温度、更有念想。小镇的大街小巷里“糖——葫芦”的高高叫卖声,更添喜着这一季的冬趣。

  雪花盛开在冬日,春种秋收的农民们当进则进,当守则守。将农事农忙与外出务工,安排得妥帖得体,这是勤劳小镇人的生存智慧。

  自家人欢欢喜喜庆祝除夕、迎新年,然后为返岗工作或外出务工的亲人们饯行。慷慨地请出冰箱里的最好年货,拿来热情招待。龙湾鱼、小笨鸡不在话下,各种蘑菇、刺老芽大叶芹、蕨菜等山菜毫不保留。还准备了好吃的饺子,还在延续着“上车饺子下车面”的风俗。酒杯响响地碰着,满满真心祝福着亲友们新年交好运。

  乡村烟火,交织着厚重的民俗、人们的淳朴热情。随着慵懒的日出东升,到晚霞早早铺满山村,山村生活慢节奏,平凡朴实、自然永续成了冬日里的主打歌。

END
作者王莉
来源|《问脉山水》
编辑|邱珮峰  初审|郭帅 张楠
复审|曲翱 曹淑杰  终审|陈尤欣

吉林文脉
在这里读懂吉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