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种类中影响力最大的剧种,是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是中国的国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说起京剧,人们自然想到北京城。实际上,真正促动京剧发展为中国国粹之一的力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广泛传播。其中,吉林省吉林市就是京剧发展史上极为辉煌的一笔。
影响京剧发展史的科班根源在吉林。吉林舞台上的唱念做打,对应的是一众京剧名角。因而,中国梨园常有一句话:吉林市堪称京剧第二故乡。
京剧第二故乡
种花得花
光绪十一年(1895年),京城演员胡少卿来吉林市进行京剧演出时,感到这里十分适合发展,遂决定安家于此。渐渐地,京剧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所登上的舞台都是吉林城丹桂茶园、斯美茶园、群仙茶园、庆升茶园、同乐茶园、康乐茶园等名声响当当的大戏园、大戏楼。名家频至,票友踊跃,京剧在吉林演出受到格外隆重的欢迎,一度掀起了京剧地域化传播的热潮。
人们要问:为何偏偏是吉林?为何这里如此顺理成章地接受并喜爱起京剧来?这就要说到牛子厚,京剧在吉林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名字。
牛子厚出身的牛氏家族“吉林牛家”五代经商,到牛子厚这一辈已经历了四代人的打拼。吉林牛家生意做得大,当家人眼界开阔,涉猎广泛。这一家的乐善好施和热爱艺术是远近闻名的。年轻时,牛子厚就经常把民间艺人请到家中,教自己学习乐曲知识、乐器演奏的技法和唱腔唱法,并付以不菲的报酬,由此,他对京剧、戏曲、民乐的热爱贯穿一生。
喜好京剧的吉林人不算少,那么牛子厚对京剧发展的具体影响是什么呢?这还要从1901年的一场生日宴说起。那一年,为了给母亲献上一份生日大礼,牛子厚通过京剧演员、戏曲教育家叶春善先生的协调,专门把北京“四喜班”的京剧名家请到了由他一手创办的吉林城康乐茶园。演出很轰动,母亲很高兴,牛子厚也有了办戏班的想法。
1901年,牛子厚出资在北京创立“喜连成”京剧小科班,把管理科班的重任交给叶春善,1904年再投入巨资在北京琉璃厂西南园正式创立戏班,并从三个儿子喜贵、连贵、成贵名字中各取一字,为戏班命名为“喜连成”社,要求其在北京与吉林两地演出,所需费用每年可达上万两白银,全部由牛家出。
吉林喜连成京剧艺术公园
戏班成立后,范福泰(老生)、姚增禄(武生)、苏雨卿(青衣)、宋起山(武功)、勾顺亮(秦腔)、唐宗成(文武场)等京剧名家都是这一科班任教的教师,可见规模之大。前来学戏的弟子潜心练功,技艺日臻精湛,加之叶春善管理有方,牛家资金保障到位,很快,“喜连成”就成为北京城最大的京剧科班,前后两期招收了60多名学员。
1912年,牛子厚因家族财产之事,欲将科班出兑。“喜连成”科班遂改名为“富连成”。科班迁至北京市北柳巷,班主依旧是叶春善。今天,人们将“喜连成”与“富连成”合并,称其为“喜富连成”,是对那一代巨商的尊重,对牛子厚所做贡献的肯定。
新兴园饺子馆喜连成京剧大舞台
京剧第二故乡
梅兰芬芳
梅兰芳先生为何如此尊重牛子厚?还要说回“喜连成社”。1907年,14岁的梅兰芳就曾来此学习,当时名为梅喜群。进入名角济济的“喜连成”时,“带艺入科”的梅喜群虚心请教,刻苦练功,深得叶春善赞赏。
1908年,叶春善率“喜连成”到吉林演出,梅喜群位列其间,表现出色。对于眼前这位功底深厚、气宇轩昂、技艺超群的京剧演员,牛子厚十分重视,不过他认为梅喜群这个艺名还不够理想,于是亲自为其改名,从松、竹、梅、兰四君子中,取“梅”“兰”二字,成“芬芳”之意,寓指高洁。可以说,吉林是梅兰芳名字的诞生地。
璀璨光华
新兴园饺子馆喜连成京剧大舞台
回眸屏息间,中国京剧名家梅兰芳、马连良、周信芳、裘盛戎、袁世海、谭元寿都是从“喜富连成”走出来。因而,即便“喜富连成”科班1948年停办,京剧也已在吉林扎下了深深的根,成为百姓文化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部分。
1954年4月,当时划归吉林省文化局管理的京剧团改为吉林省京剧团,陈正岩(文武老生)、王凤燕(小白玉艳)、张啸宇(花脸)、康慧兰(荀派·花旦)、蔡静(刀马花旦)、降鸣兰(叶派小生)等为该团奠基的京剧名家皆曾受益于“喜富连成”科班。
20世纪50年代末,吉林市还成立了艺术京剧班、京剧团。后来又成立了吉林市青少年宫戏剧班、市少儿艺校京剧班,将京剧艺术播撒至下一辈心中,推动京剧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