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人民大街北行约二百米
随后左转
沿着北安路一路前行
主干道车流的喧嚣逐渐远去
你会看到
鳞次栉比的楼群之间
坐落着一座风格独特的古老建筑
砖瓦已经略显老旧
一棵老松伴立身旁
这
就是东本愿寺长春别院旧址
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收藏在这座建筑的梁栋之间
看到“东本愿寺”这个名字
不少人可能会下意识地认为
在这座建筑的西边
应该还有一座“西本愿寺”
没错
长春确实曾有一座“西本愿寺”
不过,可能出乎你意料的是
“东本愿寺”,是在西边
“西本愿寺”,却在东边
昔日长春东本愿寺、西本愿寺大致方位
实际上
“东本愿寺”与“西本愿寺”
都是位于日本的寺院
而长春的这两座寺院
则是它们的“别院”
日本的东西本愿寺之间
也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渊源
佛教经中国传入日本
在融合了当地的文化之后
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宗派
形成于12世纪前后的
“净土真宗”(又称“一向宗”)
就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宗派之一
而它的发祥地
就是日本京都的“本愿寺”
东本愿寺长春别院 资料图片
几百年间
这一宗派的影响力日益发展壮大
为了限制它的势力
德川家康时期
本愿寺被一分为二
“东本愿寺”与“西本愿寺”
由此而生
清朝末年,国势衰微
富饶的神州大地
成为列强垂涎的肥肉
而一些日本僧侣们
则成为对华进行思想渗透的“急先锋”
明治三年(1870年)
一份建议提交到了日本决策层手中:
中国人只有百分之二
信奉儒教及耶稣天主等教
其余则信奉佛教
和我人民的宗门相同
故从今派遣安插佛法弘扬或修行的僧徒
他日安抚民心或派遣间谍等
埋下军事攻略的种子
……
地理及其他要调查的机密
据人选可派数人
这可混迹于上面的僧侣中
也可视特殊情况而定
东本愿寺、西本愿寺
以及日本其他各个宗派的僧侣
开始乘船渡海
在中国的土地上
修筑起了一座座寺院
1876年
他们在上海
设立了“东本愿寺上海别院”
开启了在华传播的序幕
在日俄战争之后
他们又把中国东北
作为扩张的重点
在奉天(沈阳)、大连、哈尔滨
建起了一座座寺庙
……
大连“东本愿寺关东别院”旧照
资料图片
本应扶危济困的寺庙
却成为日本侵略者
在中国开展文化侵略的中心
九·一八事变之后
在日本侵略者的扶持下
伪满洲国成立
东本愿寺在东北地区活动的中心
也由大连转移到了长春
“东本愿寺长春别院”
又称“东本愿寺满洲别院”
随即开始了兴建
这座建筑的设计师
是日本当时颇具名气的设计师南信
他的老师
是“流水别墅”的设计者
世界著名设计师F·L·赖特
而建筑的施工方
则是日本人开设的福昌公司
这家公司所修建的最著名建筑
就是至今仍坐落在人民广场的
伪满洲国中央银行旧址
伪满时期的东本愿寺长春别院
资料图片
这座建筑分为大殿及附属建筑
两个主要部分
它们彼此相连
形成了独特的内庭院
建筑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地上、地下各有一层
建筑的整体构型
仿自日本京都的“东本愿寺”
陡峭的大屋顶及“唐破风”
具有鲜明的传统日式风格
左:日本京都东本愿寺现状
右:东本愿寺长春别院旧址
图据《长春近代宗教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作为日本侵略者
在中国境内修筑的规模最大的一座
传统寺庙建筑
这座寺庙选定的地点
是长春城内日本人最为集中的城区
紧邻康德会馆等商业中心
堪称当时长春最为繁华的区域
在其“辐射范围”之内
共有850户、约2500名信众
这项工程的建造
也花费了很长时间
从1936年开始着手修建
于1937年完成建筑上栋
在1938年正式宣告竣工
1937年,东本愿寺长春别院举行上梁仪式
资料图片
而就在这座建筑大兴土木的同时
许许多多的日本僧侣
正紧随日本军队的脚步
把战火烧向中华大地的锦绣河山
1937年
“七七事变”爆发后
日本的东本愿寺本部
曾向信众鼓吹日本发动战争的“合理性”
并派遣僧侣
跟随日军一起作战
这些随军僧侣
不仅负责安抚伤者、埋葬死者
还常常拿起武器参战
有的随军僧侣甚至还会和日本士兵
争夺第一个入城的“荣誉”
在那个时代
东本愿寺长春别院的僧侣们
也曾集资捐款
为日本侵略者购买战机
寺庙则被用作讲坛
邀请日军海、陆军武官进行演讲
还曾多次为被击毙的日本士兵
举办法会
日本僧侣在东本愿寺长春别院合影
1945年
日本侵略者和“伪满洲国”
走向了穷途末路
许多寺庙、布教所的僧侣
也被征召入伍
成为侵略者的炮灰
历经十四年浴血奋战
中国人民
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而此时的这座寺院
僧众们或已入伍、或已逃散
只有一座空荡荡的建筑留了下来
成为那段沉重历史的见证
东本愿寺长春别院结构图及线图
图据《长春近代建筑》
战后,日本的东本愿寺
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了忏悔
一言以蔽之
这是宗门历史难以抹杀的污点
与宗门安泰的宗祖精神背道而驰
而留在长春土地上的这座寺院
则迎来了新生
承担起了教书育人的使命
昔日日本僧侣的诵经声
终被中国孩子的琅琅书声所取代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
它经历过许多次角色变换
市直机关幼儿园
六一小学
长春市实验中学
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
……
1985年,作为校园的东本愿寺长春别院
资料图片
在这里学习、工作的人们
曾把寺庙的主殿称为“大庙”
把附属建筑称为“小庙”
“大庙”曾先后被用作
体育馆、会议室、阅览室
“小庙”则被开辟为老师们的办公室
地下室曾做过学校的仓库和食堂
而主殿与附属建筑之间的内庭院落
基本上任由荒草丛生
成为孩子们嬉戏探险的地方
根据回忆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学校在挖掘地基的时候
曾在这里挖出过一批被埋藏的物品
包括日本战刀、旗帜
甚至还有死者的骨灰
或许,这座建筑
在以自己的形式
提醒人们脚下踏着的
是一段多么凝重的历史
1996年,作为校园的东本愿寺长春别院
资料图片
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里建起了更美的校园
学生们拥有了更好的校舍
在2007年之后
随着学生们的搬离
这座建筑
渐渐冷清起来
被摞起的椅子
半掩的黄色木门
白绿相间的墙壁
仿佛被时光冻结一般
建筑内部现状
图据《长春近代宗教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作为那段沉重历史的承载者
这座建筑
并没有被人们遗忘
1985年
它被列入长春市第四批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
它被列为长春市“历史建筑”
2014年8月
它被列为为吉林省第七批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东本愿寺长春别院
青瓦沧桑,寺壁斑驳
唯有伪满时期就伫立于此的落叶松
至今苍翠依旧
不过
相信这座建筑
不会继续沉寂太久
通过修复改造和活化利用
这座阅尽风霜的建筑
将承担起新的使命
承载历史记忆
永远警醒后人
被列为历史建筑的长春东本愿寺旧址
资料图片
部分参考书目:
《长春近代建筑》
李亚娟 《长春近代宗教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邱高兴 《近代日本佛教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传播及其战争责任》
张民军 《日本真宗大谷派在华活动概观》
王新英 《长春近现代史迹图志》
杨 宇 《长春近代建筑图鉴 1932-1945》
王继平 《中国共产党文化抗战史 1931-1945》
王向远 《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作者|郭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