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海,历任佐领,秘书院侍读学士,宁古塔总管(将军),镶蓝旗蒙古都统,列议政大臣等职。是清代前期著名的抗俄将领,为镇守祖国的北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巴海将军画像 来源/中国文化报
巴海,姓瓜尔佳氏,满洲镶蓝旗人。祖籍是虎尔哈(又作呼尔哈)。天命十年(1626),其祖父桂勒赫投归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乡老城)称汗的努尔哈赤。此后,父亲沙尔虎达随祖父桂勒赫,跟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开始南征北战,驰骋疆场,为清的统一而征战,被誉为著名的八旗将领和边疆大吏。不仅为清初的统一战争立下战功,而且为抗击沙俄侵略做出过重要贡献。顺治十六年(1659),沙尔虎达因与沙俄作战连续出征,积劳成疾,不幸病死在宁古塔都统府。清朝顺治皇帝福临谕吏部曰:“宁古塔边疆要地,沙尔虎达驻防年久,甚得人心。今病没,其子巴海勤慎素著,可授宁古塔总管,俾代其父”。这一年,巴海以秘书院侍读学士,袭父一等男爵,并子承父业,任昂邦章京官职,驻防宁古塔。
沙尔虎达在任时,虽屡败俄军,歼灭了斯杰潘诺夫匪徒,使沙俄侵略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其余部仍在黑龙江上窜来窜去,进行烧杀抢掠,给沿江各族人民带来灾难。巴海上任后,秣马厉兵,激励将士们,致力于征剿沙俄侵略军,保疆安民。为此,巴海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制定了“定期轮戍边防地区的制度”。由于宁古塔辖区地域广大,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库页岛等大部分边疆地区,与沙皇俄国领土毗连。为了保护境内各民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祖国领土的安全,巴海常常亲自巡视或派属下官员率领军队巡视北方境内边防地区,还定期派遣官兵到边防地区轮番戍守。这对于巩固东北边陲,安定边疆人民的生活,抗击沙俄侵略,起了重要的作用。
吉林头道码头西水师营旧址,摄于1926年 资料图片
顺治十七年(1660),沙俄入侵我国北部边疆,巴海率领军队赶赴黑龙江、松花江交汇处,探明敌人在飞牙喀西境,立即飞快地赶到使犬部【在伯力(今哈巴罗夫斯克)北面古法坛村附近】,让士兵上船潜伏在两岸。沙俄入侵者乘船来到,埋伏的兵士突然一跃而起,左右合击,杀声大作。沙俄士兵惊慌失措,丢弃舟船,赶紧登岸逃命,被斩首60余人,很多人落入水中淹死。这次战役,狠狠打击了沙俄入侵者,胜利地保卫了祖国神圣的领土,并缴获大量舟船、枪炮器械等物品。同时“招降雅喀百二十余户”。因此,巴海得到了朝廷的奖励,加封一云骑尉。
顺治十八年(1661),奉命“设吉林水师营,以迁移人为水手”。营址在今船营区临江门头道码头附近。据《吉林通志》统计:“有战船30只,运粮船80只。”然而,在追击俄国入侵略者时,因有五船兵失利,巴海没能以实情奏报朝廷,被削一等男爵及云骑尉职。同年顺治皇帝驾崩,康熙皇帝继位。康熙元年(1662),为了加强对东北边疆的防御和管理,康熙帝决定将宁古塔总管,升格为宁古塔将军,仍以巴海任之。巴海成为首任宁古塔将军。
雅克萨之战清军战船模型 图据吉林市行
巴海十分重视宁古塔地方建设,考虑到原海浪河畔的旧城区较狭窄,交通不便,发展受限制,康熙元年(1662),择地于牡丹江中游盆地偎江地方,建宁古塔新城。康熙五年(1666)竣工。然后又将宁古塔将军驻地由海浪河畔的旧城(今黑龙江省海林县旧街乡),移至今黑龙江省宁安城。康熙十五年(1676),又迁至吉林乌喇(今吉林市)。从此,吉林乌喇成为抗击沙俄入侵的战略基地。
康熙三年(1664),又有一股沙俄强盗沿勒喀河入侵进抵黑龙江下游,“侵黑斤、非牙喀诸种”。将军巴海闻警后,亲率军民征剿,乘天降大雪,袭破侵略者于黑龙江。
关于这次战斗情况,一直在当地广为流传着。据说巴海所带的清军官兵是同来自黑龙江上游的俄国人作战。时值春天正当虹鳟鱼汛到来的时候,有一部分俄国人躲藏到大森林中去了。清军官兵前去追击,但是不见踪影。有位聪明的将士说,要是天降一场大雪,就能帮助我们找到他们行踪。于是将士们向雪神祈求,果然降了一场没膝深的大雪。将士们顺着雪地上的脚印找到了俄国人,把他们全部消灭了。这个动人的故事,描述了清军冒雪歼灭沙俄匪徒的生动景象。
诗人吴兆骞在《秋笳集》中记载:“老羌屡侵掠黑斤,非呀哈诸种,宁古岁出大师救之。康熙三年五月,大将军巴公,乘大雪,袭破之于乌龙江,自是边患稍息。”
为了加强水上的防御能力,巴海又任命吉林水师营总管等各级官员,负责制造船只。由于北方边疆形势紧张,巴海向清政府求援。清政府下令,宁古塔地方过去免除差役的流人,六十岁以下,都要承担差役,有水手、庄头、壮丁,任他们选择。清政府要在流人中,选200名服水性者,充做水军,到船厂地方(今吉林市)入水师营,充当水手,演习水战,抗击沙俄侵略者。杨安城、祁班孙、李甲等人,皆被征充水手。此后,在船厂中文士出身的水手,大约出一定数量的银子,以补贴水手正身(正身,即亲自当水手的差役者)。
为了防止沙俄入侵,准备充足的粮草以备战时军需之用,康熙三年(1664)巴海在宁古塔“设立32个官庄”,囤积粮草,由宁古塔将军府直辖。每个官庄有10人,其中1人为庄头,其余9人为庄丁,专责粮草催交和储备。这些庄丁多数是发配来的流人,规定每人每年交粮12石,草200束,猪肉100斤,炭100斤。官庄的设立,确保了北部边防军粮的供应与储备,巩固、加强了边防地区的建设。
此外,巴海在管理、使用流人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管理、使用好流放到宁古塔地区的流人,对开发、巩固东北边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宁古塔在清初是犯人流放的地方,巴海任将军期间,正确对待流人,对其中有才能的人大胆启用,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能。当时发配到宁古塔的流人,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为奴,二是当差,三是免差。免差者大多原为官宦、文士,虽罪谪于此,仍属统治阶级中人。例如诗人吴兆骞即属于这一类人,巴海对他以礼相待,并请到署中任书记,还请到家中教授自己的儿子。还有杨越、陈敬尹等也都请出教过书。这些流人中的知识分子,传播文化知识,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改变文化落后面貌,在当时都有积极的作用。
为了安置好流人的生活,巴海上书清政府“宁古塔流徒民人内有嫁女旗下者,应从其便;惟本身之妻子家属不许卖于旗人。”康熙皇帝批准了巴海的建议,这就防止了旗人当中想霸占或买卖流人家属的企图,使得流人的家属有法规做保护,以稳定人心,促进流人安心劳动和繁衍生息。
康熙四年(1665),沙俄匪徒八十多人又窜入索伦部(鄂温克人的居住区)抢夺貂皮、奸淫妇女。巴海闻讯后,立即率领轻骑兵赶去,趁着夜色围袭俄军,全歼匪徒。数年里,巴海在黑龙江沿岸人民的支持下,数次大败沙俄入侵者,得到各族人民的敬佩,邻国朝鲜君臣都尊他为“巴公”。
康熙十年(1671),为了加强吉林地区的防御力量,巴海令副都统一人,移驻吉林,管理吉林事务,这是清政府第一次在吉林设立行政长官。
康熙十二年(1673),开始修建吉林城,城的南面以松花江为天然屏障,东、西、北三面立松木为墙。据《盛京通志》记载:吉林城,墙高8尺,东、西各长250步,北长289步,城东、西、北各设一门,墙外有护城壕。这就是初建的吉林城。由于这里自明清以来,就是水上交通枢纽,为盛京和黑龙江之间的要冲,可直达抗俄斗争的前线,又是女真部族故地,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抗俄的军粮供给基地,而吉林船厂又是制造抗俄船舰的基地,因此镇守宁古塔等处的将军,于康熙十五年(1676)移居新城。
巴海为了加强对宁古塔地区的管理,率将军衙门,全城官兵及百姓,迁驻新城后,立即进行驿站的修建工程。修筑了从宁古塔新城至吉林乌喇(今吉林市)、盛京(今沈阳)、三姓(今依兰)、珲春和阿拉楚格(阿城)等地的驿站。把一些参加过三藩之乱的兵将和流人安排在各驿站当驿丁,从事书信等传递工作。这些人种田不纳公粮,自给自足。由于交通驿站的开发,来宁古塔谋生的民人(汉人)越来越多,这些民人带来了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推动了宁古塔地区农业生产和发展,仅农作物就有稷子、小麦、大麦、粟、稌黍、高粱等,其中以稷子最为大量。
康熙十三年(1674)为加强黑龙江流域的防守力量,巴海奉命修筑黑龙江东岸的瑷珲城,并从吉林方面移水师分驻于黑龙江地,设水师营总管各员,统辖水军,镇守黑龙江流域。
吉林水师营博物馆 图据吉林市行
巴海为了加强东北边防,移至吉林乌喇后,“日习水战,以备老羌”。平时注意训练士兵,整备器械,勤勉不怠。经过20年建设的吉林水师营,正处于兴盛时期,实力雄厚,不但建造有长达7丈3尺、每船可以乘坐官兵135名、并装备有大炮等武器的四板炮船、三板炮船,而且还有为保证作战所需的各种运输船、划子船、桨船、渡船等;不但拥有数以千计艺高技精、作战勇敢的水手、兵丁,而且还有一支雄厚的造船队伍;所造船舰,不但能满足吉林水师的需要,又能供应驻防在黑龙江抗俄前线的水师,使吉林乌喇到大乌拉(今永吉县乌拉街镇)两城及其间沿松花江的70里水域,成为修造船舰、训练水师的重要战备基地。巴海将所有大小船支二百余艘和精锐的八旗官兵全部集中,排列阵势,供康熙帝检阅。士奇记载当时的情景:船队“溯松花江顺流而下,风急浪涌,江流有声,断声颓崖,悉生怪树。江阔不过二十丈,狭可百余步,风涛迅发,往往惊人。晚际云开,落霞远映,山明水敛,凤舸中流”。景色与军威互为衬托,浑然一体,格外壮观。康熙十分高兴,赞赏巴海多年战备取得的成就,告诫宁古塔将军巴海和副都统萨布素:“朕幸吉林地方,访询民隐,及侦探巡逻等差,俱系军务,乃驻防官兵专责,不可宽假,应照常行。”明确指出,加强战备防务,是宁古塔官兵的神圣职责,对抗沙俄的军事准备不容松懈。巴海忠实地执行康熙的战略部署。巴海鉴于宁古塔战舰破败不堪,难以形成战斗力,故而奏请拨款修整。康熙见报后,对此事甚为关注,派户部尚书伊桑阿带领工匠到吉林乌喇大规模修造船舰。《黑龙江外记》记载:“当时黑龙江城,墨尔根,齐齐哈尔三城兵船一百二十只,皆康熙二十二年吉林乌拉送来。”使吉林成为雅克萨反击战的水运战备基地。
巴海还注意安抚边民,黑龙江省墨尔哲族,世代向清朝纳贡,部长扎努喀·布克请求内迁。巴海上报朝廷,把他们迁往宁古塔附近。朝廷命巴海招抚居住于锡霍特山脉南部沿海地区至珲春河一带的“库雅拉”人,编为12佐领。又将“伊撤人编为26佐领”。康熙十三年(1674年)前后,巴海在宁古塔地区扩大招抚,将松花江下游,诺罗河、乌苏里和穆棱河等地的部落迁往宁古塔、吉林乌喇等地,编成44个佐领,由扎努克、布克多及其族属担任,分别管辖其部民,号称“新满洲”(即新编入旗的人)。据《清实录》记载:“镇守宁古塔将军巴海率松阿里吴喇(松花江)、诺罗河、吴苏路乌喇(乌苏里江)、木伦(穆棱河)居住之墨尔折勒氏新满洲佐领四十员,并佐领下人等,入觐行视。上命射,赐茶酒。”巴海命萨布素以领留守宁古塔,继续主持招抚新满洲,萨布素先迁王钦部200余户至宁古塔,编入满洲八旗,接着又从诺罗河、西喇沁招抚新满洲300余户,安置于宁古塔。巴海组编起来的新满洲,充实了八旗军的兵力,加强了东北的防务力量,为抗击和驱逐沙俄侵略者创造了条件。同时又使这些被新编入八旗的各族人民从游荡的渔猎生活过渡到安居的农业生活。巴海时任,凡新满洲都给予房屋、土地、耕米,令其屯田耕种,“与满洲官兵一体效力”。
吉林市康熙东巡群雕建筑群 图据吉林市行
由于招抚新满洲具有重大的意义,康熙帝对招抚者给予很高的奖赏,谕“十三年冬,巴海率诸佐领入见,颁贲有差”,规定:“自宁古塔出兵招新满洲一百户者,准给头等军功,八十户者,准给二等军功,六十户者,准给三等军功,四十户者,准给四等军功,二十户者,准给五等军功。”并特奖“赐巴海黑狐裘、貂朝衣各一袭”。
康熙十七年(1660),“谕奖巴海及副都统安珠瑚,实心任事,抚辑新满洲户口,咸令得所,各予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
为了彻底消灭入侵者,康熙帝为此做了细致的部署,决意攻打“雅克萨”。他首先派人了解敌情及黑龙江的地理形势。派遣副都统郎坦、公彭春等人,化妆成捕鹿人,去北部边防了解敌情,观察了雅克萨的地理形势和水路交通。他们上奏说:“舟行虽稍迟时日,凡军饷、重器,皆可至于雅克萨。”“攻取罗刹(指沙俄)甚易,发兵三千足矣。”
康熙帝听取了郎坦等人的奏报以后,进行了周密的筹划,随之做出以下部署:一是确定了“建城永戍”的方针。命巴海在黑龙江、呼玛尔驻兵,征水手,传递文书、供送军粮。二是解决弹药供应,让科尔沁的10个旗,和席伯、乌喇官庄,总计征集12000石粮食,以供军需,又开辟了从辽河到松花江的水陆联运。三是调兵遣将,建造船舰,发红衣炮及演习之人,由宁古塔将军巴海、副都统萨布素率领,向黑龙江挺进。
康熙二十二年(1683)春,康熙帝传谕巴海等,命巴海就军队进抵黑龙江后应驻扎何地等问题,详细进行讨论,然后上报朝廷。巴海上书认为:黑龙江、呼玛尔距离雅克萨城很远。如驻兵分为两处,则兵力分散,交通不便,难于防御。并且在雅克萨不远,有布尼楚等城。沙俄倘若水路运粮,增兵救援,更加难以对付。应乘其积储未备,速速征剿,等造船毕,估计到七月初旬,能达雅克萨。我马上亲自统领大兵,直逼城下,宣谕招抚。否则驻扎墨尔克顶等地,立即派遣官兵,与奉命征伐的士兵宜番,驰至雅克萨宣谕,并观其形势如何,再议进止机宜。令宜番一并奏闻。乌拉官兵乘往的马匹,恐长途跋涉赢瘦疲惫,不任驰骋。索伦靠近墨尔克顶,宜令选肥马五百匹,送呼玛尔河口,酌量发给官兵较好。议政大臣等经过讨论,批准巴海的意见。
康熙帝看了巴海的奏疏,认为“所议进征罗刹军务,殊为疏略”。接着任命萨布素率军挺进黑龙江,让巴海留守吉林乌喇。巴海的奏疏是与康熙帝的基本部署相违背的。这一决定,其一要从根本上加强边防,“建城永戍”,其二,据说巴海“暴戾贪污,不恤士卒”,致使官兵之间的关系紧张,对内与萨布素不和,且年纪又大,不利于领导反击战。
不久,巴海“以报田禾歉守不实”被罢官。康熙皇帝特命兵部:“巴海移居各姓新满洲,他的功劳最大,保留他的三等轻车都尉衔,罢去将军职位。”康熙二十三年(1684),授镶蓝旗蒙古都统,列议政大臣
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帝曾总结征伐沙俄匪徒的教训,他说,“将军沙尔虎达、巴海等失计,半途而归,遂致罗刹骄姿。”一针见血地指明了以往抗俄斗争的方法是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即返师,这样半途而归的结果,必然使沙俄匪徒卷土重来,边境常年受骚扰,不得安宁。
康熙二十五年(1686),“以疾,卒,赐祭葬如例。命子四格袭职。”
今日船营 图据吉林市行
纵观历史,巴海领导的抗俄斗争虽有失误,却给饱受摧残的黑龙江人民带来保卫了祖国领土完整的信心和力量,也为后来的抗俄斗争形势的转变,提供了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巴海在吉林将军任上27年,兢兢业业,多次亲领将士巡防边务,抗击沙俄侵略。为安民保疆,发展吉林,做出了贡献,不失为一位抗击沙俄侵略者的民族英雄。他的名字将永载史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