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前,洮儿河边有个“长春”

民生   2024-10-16 10:34   吉林  

  有人说:一条河的经历,就是一部历史……

  著名作家徐则臣说:“一条河活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穿梭在水上的那些我们的先祖,面目也便有了愈加清晰的希望。” 

冰封的洮儿河

  洮儿河就是这样一条河流,发源于大兴安岭的索岳尔济山脉。经过千古流淌的洮儿河,不仅滋润着森林、草原和耕田,也孕育了风云激荡的历史,留下了数不清的历史遗迹遗痕,积淀和延续着这里的历史文脉。纵观洮儿河千年历史,就是一部不同民族之间交往交流的历史,也是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从渔猎文明向游牧文明的演变,又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演变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各民族之间和谐相融的历史画卷。

  《洮南县志》之《建置志第二》记载洮儿河左岸有一座古城遗址,“仅今城四家尚有古城一,距县治东十有八里,临洮北岸,今属洮安。其城规模宏旷,所遗瓴甓皆特制物,广厚异常,且有陶制之断柱,色黄而埴以蟠龙。知此城定为帝京之所在,而非寻常都会所比。”此座古城遗址即是位于洮儿河左岸的白城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的城四家子古城。

城四家子城址建筑发掘区域全景图

  站在城四家子古城墙上,眺望流向天边的洮儿河,感觉到这城墙是那么的厚重、那么苍凉,又是那么坚实,让人浮想联翩。拨开那一层层黄沙,古城遗址中发现寺庙遗址多处,泥佛、铜佛、铁佛相伴相守,当时佛教盛行可见一斑;古城设计相当科学,不仅闪烁着建筑学、美学的智慧之光,而且相当实用;城内所遗瓮壁皆特制物,广厚异常,且有陶制之断柱,色黄而埴以蟠龙,知此城定为帝京之所在,而非寻常都会可比。

  观察所出文物,陶制龙首鸱吻、龙纹浮雕、凤首建筑构件、绿油筒瓦、生产生活用具和金银首饰等,带有明显的皇家特征。在中国古代,只有帝王宫殿才允许使用龙形装饰的。

  有故事就应有记载,有传说就应有源头。作者在研读《辽史·营卫志》《辽史·食货志》等有关辽朝史籍时,搜集到有关城四家子古城历史点点滴滴的记载。把这些记载着那段历史的只言片语用时间线穿起来,勾勒出了古城遗址粗线条的轮廓。

  “北御室韦,东捍女真”重要军事堡垒——长春州城。《辽史·圣宗纪》记载:“太平二年,三月甲戍,如长春州”“太平”是辽圣宗耶律隆绪使用的年号,“太平二年”即1022年。这年的3月份,辽圣宗耶律隆绪来到长春州进行渔猎活动,并驻跸长春州;《辽史·兴宗本纪一》记载:“(重熙)八年十一月,已酉,城长春”重熙八年即是1039年,开始修建长春州州城;《辽史·地理志一》记载:“长春州,韶阳军,下,节度。本鸭子河春猎之地。兴宗重熙八年置。隶延庆宫,兵事隶东北路统军司。统县一,长春县。本混同江地。燕、蓟犯罪者流配于此。户二千。”长春州城建成后,隶属于延庆宫管理,在军事上由东北路统军司节制;辽朝皇帝还将燕、蓟一带的二千户罪犯发配于此,戍边耕作,充实防御力量。当时北方草原部落林立,室韦等草原部落牧马南下,时常扰掠辽朝东北边境;在嫩江、松花江一线,女真人不断增长的经济军事实力也构成了威胁。辽朝为东北边境安全和稳定,置重兵防守。并修建了一系列战略据点,如塔子城、城四家子古城、塔虎城、黄龙府、宾州、信州、咸州等。把这些城池用线穿起来,正好构成一个防御圈。城四家子古城正是这个防御圈上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

城四家子城址卫星图

  辽朝皇帝“春捺钵”的行宫——长春州城。《辽史·营卫志上》记载:“有辽始大,设置犹密,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辽史·营卫志中》又进一步做了阐释:“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捺钵”在史料上有“纳拔”“纳钵”“纳宝”“剌钵”等不同的音译。契丹族建国后,仍然保留渔猎、游牧的传统。皇帝随季节变化,四时畋猎、逐水草而迁徙,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即春捺钵、夏捺钵、秋捺钵、冬捺钵。“四时捺钵”,各有去处。关乎朝廷重大决策、接见外国使者等,大多数是在“捺钵”时进行的。有关资料记载,洮儿河、鱼儿泺、混同江等是辽朝皇帝“春捺钵”首选之地。最早来到洮儿河流域“春捺钵”的是辽圣宗耶律隆绪。

《仪仗图》《床金沟辽墓壁画》 资料图片

  《辽史·圣宗纪》记载:太平四年 (1024年) 二月己未朔,猎挞鲁河。诏改鸭子河曰混同江,挞鲁河曰长春河。”辽圣宗在1024年来到洮儿河狩猎,将鸭子河改称“混同江”,挞鲁河改称“长春河”。当时,混同江、长春河一带是便于放鹰捕杀天鹅﹑野鸭﹑大雁和凿冰钩鱼的场所,所以辽朝皇帝把“春捺钵”设在这里。《辽史·营卫志》记载:“鸭子河泺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在长春州东北三十五里,四面皆沙埚,多榆柳杏林。”宋人王易在《重编燕北录》中记载:“春捺钵多于长春州东北三十里就泺甸住坐。”说明辽朝皇帝“春捺钵”之地是在洮儿河下游、月亮泡、嫩江与松花江交汇之地。辽圣宗耶律隆绪、辽兴宗耶律宗真、辽道宗耶律洪基、天祚帝耶律延禧先后来洮儿河、鱼儿泺、混同江等地“春捺钵”。城四家子古城为辽朝皇帝“春捺钵”的行宫之所在。

  在历史长河中,城四家子古城承载着千年风霜雨雪,见证着人间是是非非,经过辽、金、元、明四个朝代的轮替,演绎了一幕幕历史大剧。

  金朝时期的长春州。1114年,女真人完颜阿骨打誓师反辽。1117年,金朝大将完颜杲率军攻打长春州,辽朝天祚帝耶律延禧仓惶西逃,长春州被完颜杲占领。1122年,金朝皇帝完颜阿骨打派宗人府大将婆卢火为泰州都统,总领泰州兵马。《金史·完颜婆卢火传》记载:“天辅五年,摘取诸路猛安中万余家,屯田于泰州,婆卢火为都统,赐耕牛五十。”金朝宗人府大将完颜婆卢火奉命自“按出虎水”迁徙到泰州任都统。“金因辽俗”,婆卢火来到泰州后继续沿用辽代建置,仍然把城四家子古城作为州级政权建置,即金代的长春州。

  金朝时期的长春县。《大金国志·卷八》载:“女真一部族耳,后既广汉地,恐人见其虚实,遂尽起本国之土人,棋布星列,散居四方,令下之日,比屋连村,屯结而起。”长春州人口大量向中原地区迁移,失去州级政权中心地位。1150年,长春州降为长春县,隶属肈州。《金史·地理志上》记载:“长春辽长春州韶阳军,天德二年降为县,隶肈州,承安三年来属。有挞鲁古河、鸭子河。有别里不泉。”长春州降为长春县,并归属肇州所辖。

  金朝时期的(新)泰州。金朝建立几十年后,洮儿河、嫩江、松花江流域形势严峻起来。风起云涌的契丹农牧民大起义,使长春县及金山县一带局势处于动荡不安之中;索伦以北山只昆、合底忻、弘吉剌、阻卜等游牧民族“连岁扰边”伺机南下。金朝北部边境形势不稳,引起金章宗完颜璟的不安,他决定把泰州改为“金山县”,在长春县基础上重新设置泰州,并配以重兵。《金史·地理志》记载:“泰州……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罢之。承安三年复置于长春县,以旧泰州为金山县……户三千五百四。”在长春县重置的泰州是沿用辽泰州设置的。辽泰州治所为黑龙江省泰来县塔子城旧址。辽泰州在金朝初期为泰州都统司,后改为泰州节度使司,隶属北京路。在泰州治所塔子城设德昌军节度使,隶属上京。后来,东北路招讨司迁至新设置的泰州后,泰州节度使司于1185年罢置。1198年泰州节度使司重新在长春县复设,为便于区别,将新设于长春县的泰州节度使司称为“新泰州”即今城四家子古城,塔子城为“旧泰州”。

吉林大安嫩江湾 来源/图虫创意

  元朝时的新泰州。元朝建立以后,忽必烈皇帝设置辽阳等处行尚书省,导致了蒙古宗王乃颜叛乱,史称“乃颜之变”。1287年10月,重置辽阳等处行尚书省,省下设“路七、府一、属州十二、属县十”。其中,“新泰州”为辽阳行省十二州之一 ;1315年2月,元朝仁宗皇帝爱育黎拔力八达 “改辽阳行省泰州为泰宁府” “新泰州”升为 “泰宁府”;1317年,爱育黎拔力八达又 “升泰宁府为泰宁路,仍置泰宁县;四月,仍以太宁路隶辽阳省”。太宁即泰宁,无论是州、府,还是路,治所均在城四家子古城。

  1368年,木华黎后裔纳哈出手握二十万兵,以金山为营,同明军对峙。明朝严从简在《殊域周咨录》卷十七《北狄》记载:“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率师二十万讨纳哈出……纳哈出弃金山巢穴,营于新泰州。去辽阳千八百里。”纳哈出在金山被明军击溃后,“营于新泰州(城四家子古城)”。朱元璋连续四次遣使致书纳哈出,劝其归附。纳哈出深感复国无望,归附朱元璋。有的资料说纳哈出率“所部二十余万人,羊马驴驼辎重亘百余里”归附了朱元璋。故元官吏、将校多达三千余人。

  泰宁卫治所。1388年11月,游牧在洮儿河流域的辽王阿札失理、惠宁王塔宾帖木儿遣使归附明朝。明朝政府采取了羁縻政策,次年5月,设置泰宁、朵颜、福余三卫,也称“兀良哈三卫”。命阿札失理为泰宁卫指挥使,塔宾帖木尔为指挥同知,统领洮儿河流域翁牛特蒙古部众;海撒难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统领嫩江流域乌齐叶特蒙古部众;脱鲁忽察儿为朵颜卫指挥同知,统领朵颜山、绰尔河一带乌梁海蒙古部众。并诏令 “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泰宁卫治所在城四家子古城。

  15世纪中叶,泰宁卫南移,今城四家子古城的区域中心地位也逐渐失去。古城或毁于战火或人为劫掠或其他什么原因,只剩下刻印着历史风霜痕迹的城墙遗迹,孤独地卧于旷野之中。19世纪末,有包姓、王姓等四家蒙古人在古城内开荒种地,被称为“城内四家”,这即是“城四家子古城”名称的来源。

  “城四家子古城”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END
作者吴澍
编辑|邱珮峰  初审|郭帅 张楠
复审|曲翱 曹淑杰  终审陈尤欣

吉林文脉
在这里读懂吉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