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结束了。作为最重要的一门学科,语文对孩子的影响可谓深远。为了加深孩子们对课文的印象,让孩子们更进一步品味语文课文,二十班的孩子们又做了一次很独特的语文作业——评选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并写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这项作业,孩子们如果认真完成,可以说,不仅对该册语文课文进行了复习,还锻炼了孩子们的鉴赏能力,最关键的是,还能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可谓是一箭几雕。孩子们通过认真阅读,都选了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并进行赏析。好多孩子都很喜欢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真让老师感到欣喜。下面是八(二十)班两位同学对《背影》的解读,看看孩子们对语文课文是怎样品读的。
重读《背影》,情暖于心
八(二十)班 吴奇勇
在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朱白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宛如一颗温润的明珠,散发着质朴而动人的光芒,每每读来,都让我沉浸在那深沉的父子情中。
文章开篇,作者回忆祖母去世,父亲丢了差事,家中光景惨淡,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子俩前往南京,父亲本已说定不送作者,却终究放心不下,亲自到车站。车站里父亲忙着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又为作者捡定座位,还嘱托茶房照应。这一系列琐碎的事,尽显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关怀。
而“背影”的出现,更是文章的神来之笔。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穿过铁道,再爬上那边月台。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艰难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深深烙印在作者心里,也触动我的心弦。此时的父亲,已不复年轻时的挺拔矫健,岁月和生活的重压,让他身形佝偻,可他对儿子的爱却从未改变。
这“背影”,饱含着父亲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深情。他不善言辞,没有过多叮嘱,只是用行动诠释着对儿子的爱,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传递出父亲无尽的关怀与牵挂。
曾经,我也对父母的关爱习以为常,读了《背影》,我才明白,那些看似平常的举动,背后都藏着深深的爱意。父母为我们遮风挡雨,陪着我们成长,而他们却渐渐老去。就像文中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却又永远印刻在我们生命里。
《背影》用质朴的文字,书写了世间至深的父子情。它让我懂得珍惜父母的爱,在他们还能陪伴我们左右时,多些理解,多些陪伴。这份平凡又伟大的亲情,如温暖的灯火,照亮我们人生的旅程。
在“背影”中读懂父爱
八(二十)班 张梦清
在文学长河中,有些作品以细腻的情感勾勒,深刻的意象表达,触动人心。而朱自清的《背影》,便是这样一篇用平实的语言揭示深沉父爱的散文。文章通过叙述作者与父亲在特定情景下的几个片段,展现了父爱形象和作者内心的波澜,尤其是关于“背影”的描写,更是将父爱的无言与伟大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的开篇即设下了情感的伏笔,作者与父亲已有两年未见,但那最难忘的,竟是父亲的背影。这一开头,不仅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也暗示了背影在父亲形象中的特殊意义,父亲的人生遭遇——祖母离世,失去差事,接踵而至的不幸,皆未使他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子女呵护,这份坚韧是父亲性格的首要特写。
当父亲与儿子同行前往南京,作者用细节描写,展现深沉的父爱。在车站,父亲反复叮嘱,亲自买车票,精心挑选橘子,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对儿子的不舍与保护。尤其是穿越铁道买橘子的那一幕,父亲肥胖的身躯,在蹒跚中显得笨拙而吃力,但他为了儿子,甘愿克服一切困难。朱自清先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亲攀爬月台,将橘子小心翼翼放在地上,再爬下来的过程,这些动作虽简单,却饱含深情,展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父亲的背影,在这里不仅是身体的形态,更是情感的载体。每一次回望,每一次嘱托,都让这个背影变得温暖而沉重。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汇聚成了父爱的海洋,让人在不经意间被深深触动。父亲的体态在儿子的眼中逐渐模糊,但那份沉甸甸的爱,却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永远照着儿子的心房。
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回忆与现实的交织,进一步揭示了父亲性格的另一面——他虽因身体不适而烦躁易怒,但对儿子的关心与牵挂从未改变。尤其是父亲在信中提及自己的病痛与将逝之身时,那份对儿子未来的挂念与不舍,再次将父爱推向高潮。父亲的背影,此刻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未来的思念与寄托。
《背影》以其精炼的语言,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父爱如山的深沉与伟大。它告诉我们,父爱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它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等待我们去发现,去珍惜,正如那一个定格的背影,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里,提醒着我们,无论岁月如何变迁,父爱的温暖与力量,永远不变。
读懂“背影”,读懂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