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是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散文名篇。本文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作者茅盾曾说:“《白杨礼赞》非取材于一地或一时,乃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以后,在重庆写的。”这是一篇著名的托物言志名篇,作者借对白杨树的描写,来赞美当时在敌后战场上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抗日军民,讴歌那种不惧强敌,誓死保卫家园,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名作,对初中生而言,是绝好的写景状物、托物言志范本。如果能掌握这篇文章的一些写作技法,将来写类似内容的文章,就能得心应手。
这篇名作,在构思上,与多数作家一样,用一条线索来贯穿全文,这条线索是一句话:“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文章中,这句话反复出现四次,不过,后三次的句式有所变化,这样写,给人以灵动之感,显得不呆板。这告诉我们,在散文写作中,我们首先要设计一条线索,可以是某个物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某种精神,等等。
其次,本文在构思上首尾呼应,由远及近,由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到白杨树的外形,再到白杨树的内在品质,思路清晰流畅。开头直接扣题,文章开头写道:“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文章结尾说:“......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首尾呼应,像一颗圆润的碧玉。这样的写作思路,给我们很好的启发,我们在写作一篇写景状物、托物言志的文章时,也可以如此构思,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这样,写景状物就层次井然了。
最可值得借鉴的,是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看似写白杨树,实则赞美的是当时西北的抗日军民。托物言志的文章,一般分为这几个步骤:
第一步,引入话题。《白杨礼赞》开头是直接引入话题——“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我们曾经学习过托物言志的名篇《陋室铭》,开头是这样引入话题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了一组比喻来引入话题。无论哪种方式,引入话题要做到“短、平、快”。
第二步,描写物象。这是托物言志类文章的重点。没有细致生动的景物描写,后面的托物言志就成了空中楼阁,就无所依托了。因此,这一步必须把文章做足。对物象的描写越细致生动,越能引起人们的联想。《白杨礼赞》的第二段,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进行勾勒,像一幅油画那样,勾画出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既雄壮又单调。接着开始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宽大的叶子,树皮光滑。这样细致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才清晰。
然后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这是第三步,进行类比,进行联想。先把白杨树比作伟丈夫,之后进一步联想,把它和北方的农民相比,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联想,把它和守卫家乡的哨兵相比,最后,联想到“在华北平原上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是托物言志非常重要的一步,只有“比”到位,言志才顺理成章。
最后一步,是托物言志,文章用了一段文字结尾,来托物言志:“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去鄙视这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水到渠成,言志自然,突出中心。
总结一下,托物言志类的文章,一般按照这四个步骤来完成:引入话题,描写物象,类比联想,托物言志。如果大家掌握了这几个步骤,以后在写景散文中,就可以运用了。
在具体细节处理中,茅盾先生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比如,他在整篇文章中,先用抑笔,写黄土高原的单调,让人感到恹恹欲睡,接着文笔一震,开始描写白杨树,全部用褒扬之笔,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最能体现作者高超的写作能力,使文章波澜起伏;再比如,文中在描写白杨树的外形时,按照一定的顺序,先写树干,再写树枝,接着写树叶,最后写树皮。这样的写景顺序,显得很有条理。
大师的作品,往往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完成的。因此,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好好朗读、品味大师的名作,在不断涵泳品味中,才能咂摸出真味,才能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