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我听到,但随后就忘了;我看到,也就记得了;我做了,也就理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一定要主动去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被动地听,马上就会忘记;被动的看看,或许能记住,但不久也会忘记;只有亲自动手做一做,才能理解并掌握。陆游也曾感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获取知识,最好是亲自动手做一做。我做了,也就理解了。
明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一生潜心向学,可谓博古通今,他对“格物致知”这种做学问的精神十分欣赏。我们知道,所谓“格”就是探究,研究的意思;所谓“致”,就是获得、达到的意思,格物致知的意思就是通过研究来获得知识,从而达到对事物的理解。有一天,王阳明想“格”一“格”竹子,就对着竹子,苦思冥想了三天,最后也没“格”出个所以然来,于是只好作罢。其实王阳明的做法只是“看到了”,之后思考,而没有真正动手去做一做。他的做法纯粹是理论上的研究,而没有实际动手进行实验研究。假如真的想研究竹子,就不妨对竹子进行解剖,通过显微镜来观察竹子内部的结构,并对其内部结构进行研究。这样,动手做一做,对竹子的生理特点、生长情况等就能有所了解,这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如果只停留在纯理论上,那就只是死的知识。如果想真正研究轴对称图形,不如动手做一些轴对称图形,来作一番研究;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等物理现象,如果只靠书本上的知识,肯定陷入死记硬背的泥潭,如果动手做一做,那么,就理解得特别快,而且还能记得牢固。
我曾读过《牛顿传记》,牛顿小时候就喜欢动手,四岁就能拿着斧头,在木块上削削砍砍,钉钉子。后来他渐渐长大了,就开始做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比如,大风车模型啊,磨坊的水车模型啊,三棱镜啊,等等。正是牛顿喜欢动手研究,所以,不被别人看好的牛顿,最后成了经典力学的奠基人,一代科学巨匠。
做一做,我们才能加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上周末,二中八(二十)班的好多同学,在家长的带领下,分别到汝南、上蔡、确山进行实地探访,搜集资料,认真研究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项目,从而获得了很多的知识,比如历史知识、佛教知识、建筑艺术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书本上所没有的。正是大家做了,才对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才产生了强烈的保护意识。如果仅仅看课本,或许永远也不会获得这么多的知识。再比如,八(二十)班上周的模拟法庭课,就是在大家亲自模拟法庭的真实情形,来学习法律常识的。如果死记课本知识,估计就不会有深刻的切身感受了。
请牢记蒙台梭利的那句话:“我听到,但随后就忘了;我看到,也就记得了;我做了,也就理解了。”做学问,真的应当动手做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