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大师学写作:《昆明的雨》写法探微

文摘   2024-11-27 21:32   河南  

作为一代文学大师,汪曾祺的散文在文坛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初中语文课本中选了他的一篇名作《昆明的雨》,现以这篇名作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汪曾祺的散文特色,给孩子们以后写作散文提供借鉴。

《昆明的雨》这篇散文,是作家四十年后,回忆当年在昆明上西南联大时的生活,以“昆明的雨”为写作的主要对象,表达了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思念。

这篇散文写的内容,用汪曾祺的话来说,真的是“乱七八糟”,读完之后,觉得内容真的散乱,写了一大堆和“雨”似乎无关的东西:文章开头,是写作的缘起,同学索要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于是汪老就画了一幅画,画的内容是昆明人家门头上辟邪的仙人掌,虽然悬挂着,可是仍然长得旺盛,可见昆明的空气湿润。由此引入话题——我想念昆明的雨。接着简单交代昆明的雨之特点。正文内容就开始写仙人掌,写各种菌类,写昆明的果子,写昆明的缅桂花,唯有一点内容写的是真正的雨,那就是他和朋友在雨中小酌。这些内容真的看起来很庞杂,但是,仔细再读,竟然发现,这些内容都和“昆明的雨”有关。仙人掌因为雨水滋润,长得很肥大;各种菌类,也是因为昆明的雨多而繁衍;昆明的果子因为雨水滋润长得大而不酸;缅桂花也是因为雨水丰沛,才开大,花木长得高。

这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写作,选好写作素材之后,就要将这些材料用一条线索贯穿起来,这样来,看似散乱的材料,就像一串珍珠,闪闪发光。《昆明的雨》这篇散文,就是用一条明显的线索——“我思念昆明的雨”来贯穿全文。其实这篇散文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思念。这是《昆明的雨》带给我们的最好宝贝。

汪曾祺的散文为何能自成一家?主要因为他的语言很独特,那就是“淡而有味”。汪老写东西,似乎很少用很华丽的东西,来炫技,而是回归生活的本真,如实地描写生活的本真,看似很淡,其实,细细品味,真的味道无穷。比如,在写自己和朋友在乡野酒店小酌时,因为雨下得时间长,就写到酒店的几只鸡:“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看似很淡,因为他写的就是几只鸡,在雨中淋着的情形,很真实。实际上,细细品味,却能读出当时雨下得实在大,而且时间长,因为客人在小酒店中,鸡们长时间无法回家,只能在雨中挨淋,也只好呆呆地在雨中单脚站着!多么有味道啊!这实际上是侧面描写,烘托了昆明的雨实在“丰满”,呈“饱和”的状态。这样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才能咂摸出真味道。

汪曾祺的散文,有一种很强的吸引力,像磁铁一般,只要你开始读,就必定要读完,因为他的散文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读他的散文,就像听一位年长的老者,在月明星稀之夜,给读者故事,而且还细声慢语地讲。这位老者,似乎还吸着旱烟袋,吸一口烟,慢慢吐出烟气,再接着讲,就这样,慢条斯理地讲着,很有味道,让读者欲罢不能,因为他的散文真的很有“料”——那是历经沧桑又稀奇古怪的见闻,作为读者,你绝对没有听说过,也从未见过。能制造出如此效果,可见,汪老善于抓住读者的心,这还得益于汪老的语言表达技巧,那就是多用短句,有时三两个字就是一句,有时甚至一个字就是一句。比如“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再比如“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告诉我们,在写作中,尽量多用短句,不要写过长的语句。这是《昆明的雨》带给我们的又一宝贝,愿大家好好收藏,学以致用。

其实,汪老的散文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只不过本人才疏学浅,只能给大家分享到这里。还请大家好好琢磨汪老的散文,细细品味,你一定能品出更多更美的滋味。


思考者的诗
散文、诗歌、小说、杂文等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