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容远:末端制导低空电子对抗战场战术级装备 | 9th CAIEC获奖人专访

科技   科技   2025-01-17 18:03   陕西  

CAIEC每一个项目都非常优秀

在大赛中为什么是他们脱颖而出

记录每一项科技的加速过程

来自创造者的直接表达

9th  CAIEC 获奖人独家专访

👀 看视频回顾 👀 
👂 音频回顾 👂 

末端制导低空电子对抗战场战术级装备


国科容远面向J用需求的产品为一款“近程末端制导低空电子对抗战场战术级装备”,针对未知频段频点的无人机、无人艇、无人狗等海陆空多种非合作无人目标,具备集侦查、测向、打击、综合态势感知与威胁等级评估能力于一身的体系级产品。集雷达、光电、电磁等多种预警侦测手段为一体,侦查干扰处置评估一体的先进武器装备。产品及技术能力历经多次实战及国家级J演验证,已装备海军、陆军、武警等多J兵种。
技术路线集全向电侦、雷达、光学一体化的侦察能力,具备软处置(通讯干扰,通讯压制,导航干扰,导航诱骗)及硬毁伤(以无反无)能力。
产品谱系完整,包含车船载、便携/车载、单人背负三种产品形态。各种产品可进行组网联动,在载具的运动中,也具备对无人机、无人船、无人狗等多种非合作无人目标的侦查及干扰、打击能力。

成都国科容远科技有限公司

始创于2016年,是一家智能硬件研发制造及深度强化学习AI并举发展的军民融合科技公司。公司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北京、成都两地设有全资子公司,两地业务主体均具备等完备的资质及独立研发能力,形成了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
公司主力产品包含军工系列“末端制导低空电子对抗战场战术级装备”,以及民用系列“低空治理无人机探测与反制系统”。产品具备全国产化、高智能化、可灵活机动部署的优点,并已已跨过研发阶段实现标准化并投产。主要客户已覆盖多个J兵种、部委、各地方政府、10余家军工集团及研究所等类型客户,并多次获得J队、地方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
公司在智能感知、精准分析、高效控制能力等领域有近20年的技术储备,位于国内领先梯队。在多态势融合算法、低时延雷光联动、智能巡检算法、智能识别跟踪算法等领域保有多项核心技术及专利。

空天界:在比赛演讲中,您向我们展示了国科容远在近两年参与了众多重要的演习活动,产品谱系非常完整,获得了评委们的高度好评。请问您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国科容远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初公司决定在“末端进程低空电子对抗侦查&反制系统”这个领域深耕的原因吗?

谢谢大家,谢谢主办方,我们也很荣幸参加比赛,以终为始,继续努力。国科荣远自2016年成立以来,在过去的八九年间,我们始终专注于电子对抗领域,特别是国防军工电子对抗技术研发及应用。公司的发展紧密契合我国及军委对电子对抗技术发展的整体规划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成长与国家电子对抗能力的提升相辅相成。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逐步从机械化战争向电子战、电子对抗作战态势转型。初期的共识是优先发展大型战场层面的电子对抗能力,重点在于对远程目标,如巡航导弹等目标的电子防御。同时,国家提出了国产化替代的迫切需求。国科荣远在成立之初,便专注于电子对抗体系级的应用场景,深入研究和开发。我们的起点是智能管控系统和智能指挥系统等软硬件结合的研发工作。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逐渐转向装备级的软硬件一体化产品。这些产品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雷达站、观通站、特种侦察车辆等。

2021年,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全球对于战争态势的认知经历了新的迭代和升级。当时,普遍的共识是电子对抗技术正在朝着近程化、末端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趋势中,末端电子对抗分为两个细分领域:一是前出突进,二是末端防御。这两个领域并不平衡,攻强守弱。然而,无论是对于前线的关键有生力量,还是后方的重要装备和地点,末端防御的需求和重要性都更为突出。

自2021年上半年起,我们公司紧跟各J兵种的实战需求,积极推进末端近程无人装备的侦察及反制装备级产品的研发工作。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根据实战需要,为多个J兵种迭代了多款产品。我们的产品线涵盖了大型舰载、便携式可搬移两种产品形态,并完成了三代以上的迭代升级。后根据实Z需求补充研发了,单兵背负式式产品,也经历了三个代的改进。

我们认为,应用于无人装备侦察及反制电子对抗领域是一个千亿级别的大市场,且在未来十年内将保持3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且尚未出现头部玩家。这是一个军民融合,以国防军工为主导的领域。凭借我们完善的军工资质,以及在需求端和数据端已应用于实Z的先发优势,我们将持续深耕这个细分领域。

空天界:我们了解到国科容远旗下拥有北京中电联达与成都融达昌腾两大全资子公司,都具备完备的军工资质及独立研发能力。请问您方便介绍一下母公司和这两个子公司之间的业务是如何划分的,它们分别重点服务哪些产品和领域?这样的业务布局对公司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

目前,我们的公司结构相对简洁。母公司或称为持股平台,位于成都市高新区,这样的地理位置有利于我们更接近客户。在我们的旗下,北京中电联达和成都荣达昌腾这两家全资子公司,均已具备齐全的军工三证,同时拥有军工二级保密资质和武器装备制造资质。

北京中电联达和成都荣达昌腾这两家全资子公司均承担着我们公司的研发中心职能。北京子公司侧重于硬件研发,而成都子公司则更专注于软件算法和交付的研发。这样的布局一定程度上考虑了人力成本,因此我们将一部分研发能力部署在成都。

由于这两家子公司较早获得了军工三证,目前在合同签约主体上并没有进行过多的细分。然而,军工行业具有其特殊性,不同城市的军代室对各自J兵种的监管存在差异。随着我们产品谱系的不断完善,覆盖的J兵种越来越全面,以及国防军工研发周期向随装定型转变,我们可能会根据不同的J兵种需求,利用这两家子公司在合同上进行更明确的划分。目前,我们正是按照这样的布局和规划在进行运营。

空天界:国科容远的产品在实战中取得了哪些成果,能否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在分享案例的同时,能否也简单介绍一下国科容远的主要客户群体?

我们的技术应用主要分为两大场景:国防军工和民用的要地安防。在国防军工领域,我们与多个军种及国家级的大型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致力于提升国防科技水平。在民用安全防护领域,我们的服务重点在于为关键基础设施提供安防解决方案,这包括但不限于核反应堆、油库、气库、水坝等重要设施的安全保障。

此外,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我们也在机场、通航服务站、无人机起降点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对低空经济的理解是,将其视为一种生产要素和新质生产力。在低空域成为生产要素之前,必须经过一系列的规划和管理过程。

我们公司在低空治理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和产品积累,这些成果在行业内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和贡献。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军民融合的发展方向,将国防军工领域积累的经验和成熟的装备产品转化为民用场景下的应用。在民用领域,面对非合作目标、非法飞行(黑飞)以及未知目标等挑战,我们的技术和服务能够发挥关键作用。

空天界:目前国内还有一些其他的企业也在做类似场景,国科容远如何定位自己在市场中的角色?想比较其他公司的产品,我们的技术路线有何独特之处?


在我国,目前确实有多家企业正在探讨和研发反无人机技术,这一领域被广泛称为“反无”。在我们内部,还是将这一技术领域视为电子对抗的一个细分应用场景。在研发和总体设计初期,我们的关注焦点是实战场景,特别是针对通信和电子对抗的末端近程,开发了装备级别的产品。

近年来,无论是在国防军工领域,还是在民用安防领域,侦查、反制、防御的目标越来越呈现出一致性。这意味着,技术能力不再局限于针对已知频段频点的合作目标,也不再局限于消费级无人机。在现代安全领域,侦查、发现和防御反制的对象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消费级、工业级无人机,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误飞”概念。我们面临的可能是具有特定目的的个体,他们使用改造机、穿越机等设备进行非法“黑飞”,这些行为对安全构成了严重隐患。因此,仅能应对消费级无人机和已知频段频点合作目标的传统硬件产品和设备,在实际应用中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的设计初衷是针对未知频段频点的非合作目标。在当前军事和民用防御目标日益趋同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技术和装备级产品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专注于民用产品的同行相比,我们在侦查反制领域不仅具备电磁频谱识别的能力,还融合了雷达和光电技术。每种技术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例如,电磁方式虽然能够实现全向覆盖和较远距离的探测,但在面对无线电静默或隐蔽飞行的目标时,其效果受限。

雷达和光电技术则能够有效弥补这些不足。例如,在光学领域,我们采用了多种技术融合,包括长波红外、制冷型中波红外和可见光等。光学和雷达技术对电磁频谱的补充,使我们能够实现电磁频谱库的实时更新。因此,无论是合作目标还是非合作目标,特别是针对那些未知频段频点的非合作目标,我们在侦查发现和反制方面拥有显著的技术优势。

空天界:全世界范围近两年对无人系统的重视程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您认为中国反制系统的技术发展与国外市场相比较是否有优势,目前市场上存在哪些主要的反无人机技术路线和产品?


第一个问题,无人机侦察与反制技术是军民融合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国防军工的视角下,我们不仅自主研发,还对外国同行的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特别是关于北约成员国的一些材料,无论是车载式还是背负式系统,国科荣远的产品在技术上已经实现了1至2代的领先。北约的装备还停留在“定频”阶段,国科容远已经实现了动态频段和动态频点的侦测、处置与干扰,这无疑是我们在技术上的一个突出亮点。我们将这一技术称为“动侦动干”,这一点充分展示了我国军工能力的信心和肯定。

在侦查技术方面,采用多种侦查方式。目前最常见的是基于电磁波的侦查方式,这包括但不限于协议库管理、频谱识别等多种技术手段,使用无线电和电磁波进行侦查是当前的主流方法。国科容远的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不需要库中取样。得益于我们先进的雷达、光电和红外搜索能力,我们的电磁频谱库能够实现实时更新。这一技术优势在军事应用场景中尤为显著,特别是在针对非合作目标的情况下,我们能够有效地执行侦查、发现以及后续的相关操作。

在目标处置方面,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两大类:软处置和硬毁伤。软处置又细分为四个子类别:通讯压制、通讯干扰、导航压制和导航诱骗。这些技术手段在不同的技术产品领域各有所长。国科容远装备级产品是用四个软处置的技术手段做融合的处置。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采取某种特定手段能够直接导致飞行器达到预期的飞行姿态?需要明确的是,采取的手段与飞行器最终呈现的飞行姿态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这是因为,我们所采取的手段通常是多种技术的融合,而不是单一手段的作用。此外,飞行器最终的飞行姿态受到其自身程序设定的显著影响。

举例说明一下,在面对飞行器时,我们采用了一套融合软处置策略,其中包括通讯干扰和压制手段。对于进入特定空域的飞行器而言,这些措施会导致其感知到该区域电磁环境恶化,信噪比升高或通信质量下降。基于此情况,飞行器可能会判定当前空域不适合继续执行任务,并激活自我保护机制。如果具备相应的返航功能,飞行器将依照预设路径返回。

从防御方的角度来看,当采取了上述措施后,可以认为飞行器已被成功驱离出防区。然而,我们的策略不仅限于通讯干扰,还结合了导航系统的干扰与诱骗技术。这意呈着,在飞行器尝试返航的过程中,它所依赖的导航坐标、速度信息等关键参数也受到了影响。通过破坏这些维度的信息,我们进一步削弱了飞行器的正常操作能力,可能导致其无法按照原定路径安全返航,甚至出现失控状况,如迫降或失去控制悬浮空中。

综上所述,我们运用了通讯干扰、压制、导航干扰及诱骗四种软处置能力的组合方式来应对目标飞行器。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我们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但最终飞行器的具体行为仍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完全由我们的主观意愿决定。

当前,在处理飞行器威胁时,国际上普遍认为软处置方法相较于硬毁伤手段更为优越。硬毁伤手段主要包括三种核心方式:激光武器、高能微波武器以及“以无反无”。尽管这些硬毁伤技术在特定情况下有效,但它们也存在显著局限性。激光武器和高能微波武器要求较高的功率供应,并且对地形、气候条件敏感,同时小型化难度大,导致成本较高。相比之下,“以无反无”方式,特别是在美J中已经验证过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我国高层对此同样重视。

针对陆战场环境中可能遇到的侦察机威胁,国科容远自研了一种末端制导穿越机,作为最终的硬毁伤解决方案。该穿越机采用撞击方式来摧毁目标,进行“以无反无”。此产品支持两种发射与搭载模式——单兵携带和车载系统。第一代末端制导穿越机已于2024年完成研发,并在同年珠海航展上正式发布。我们计划在今年推进第二代产品的研发工作,进一步优化性能,并确保成本的有效控制。

空天界:在您之前的介绍中,国科容远的产品通过“三侦”、“四抗”等技术手段采取主动对抗模式。请问您能否详细介绍三侦是哪三侦,四抗是哪四抗,以及这种主动对抗模式在哪些应用场景下更具优势?

“三侦”指的是电磁、雷达、光电三种探测方式,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堆叠或组合。我们的设计理念是确保这三种方式在物理层、总线层以及算法层面上实现共轴协同。这种集成的核心优势在于,无论是“三侦”还是“四抗”,我们都能够实现极低的时延。在侦察和处置时延,我们达到的是50毫秒以下的响应速度。

我们所说的“四抗”,实际上是指四种软性处置方式:通讯干扰、通讯压制、导航干扰以及导航诱骗。相较于传统的硬毁伤方式,如激光、高能微波以及“以无反无”,无论是从能源消耗还是设备投入的角度来看,软性处置的成本都要低很多。

其次,软性处置手段的作用范围相对更远。举个例子,软性处置措施,如自抗方式,能够在8至10公里的范围内发挥作用。相比之下,毁伤方式通常只在1到2公里的范围内作为兜底。例如我们的产品已接入大型水面舰艇的火控系统,以近防炮等硬杀伤武器通常被用作最后的防御手段,这是在面临紧迫威胁时的直接应对方式。而软性处置则通常在更远的距离上实施,提供了更为提前的防御层次。

另外,软性处置手段在完成防御任务后,基本上不会产生二次伤害,这是其另一个显著优势。通过非破坏性的手段,如诱骗夺控或入侵夺控等方式,我们不仅能够有效地防御威胁,还能捕获高价值的非合作目标,这一点在国防军工领域尤为突出。

我们的“三侦”“四抗”不仅适用于J事场景,而且在民用领域也展现出了其强大的应用潜力。例如,在要地安防、低空治理等方面,面对越来越多的改造机、未知频段和频点的未知多通道通信设备,我们的“三侦”“四抗”方式可以有效地进行侦查、发现和防御反制。

空天界:算法与软硬件融合方案作为公司核心亮点,自2016年起就一直致力于在这一领域的突破和创新。经过持续的研发,我们看到这个体系不仅稳定发展,而且在不断地更新迭代。您能分享一下,在这一过程中贵公司面对这些挑战时,具体遇到了哪些难题,又是采用了哪些策略和方法来逐一克服这些挑战的吗?

首先,我们始终遵循领导的指导,保持总体意识。在采访开始,我们就强调了从体系到系统,再到装备的整体构建理念,即从宏观到微观的层层推进。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认知经验,特别是在大兵团电子战和电子对抗领域。因此,在当前专注于末端进程电子对抗和无人装备侦察反制这一细分领域,我们是基于这些深厚积累来构建和发展的。

其次,我们紧跟实战需求。国防军工的需求与民用市场有所不同,它具有明确的需求导向,我们通过不懈努力来实现和突破。国防军工需求的释放过程相对缓慢,但其一旦确立,便具有更高的粘性。

自21年以来,我们一直与多个J兵种紧密合作,无论是在海战场还是陆战场,我们都已经经历了从科研到试用,再到试改装和加改装的不同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涉及多个研究课题,我们通过这种逐步积累的方式,不断地将最新的研发成果交付给一线实战部队进行尝试使用和反馈。根据他们的使用体验和反馈,我们再进行后续的更新和迭代,确保我们的技术和装备能够持续适应实战需求,不断提升性能和可靠性。

空天界:关注到国科容远目前针对低空领域做了一系列产品的研发与部署,而低空经济也是我国重点关注的领域。您认为低空电子对抗技术在低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国科容远在低空电子对抗方面所做的安排?

低空经济,这一概念之所以被称为“经济”,是因为它将低空域视作一种新的资源,类似于我们传统上理解的土地经济。低空域作为一个潜在的生产要素,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然而,在它成为有效的生产要素之前,必须经历一个治理和规划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卖天”。

在低空治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标准和规则,以确保低空域的安全和高效利用,我们公司在这方面积极向相关部门提供咨询和建议。同时,正如之前所提到的,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无论是电磁环境的建设还是保障设施的基建工作,我们都积极参与。

在低空经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公司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认为,低空经济与地面的联系紧密,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地面交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同时,我们也将国科容远在多种场景下积累的技术知识和理解,应用到低空经济和低空治理的发展中,以期在未来取得显著成效。

空天界:国科容远的产品在军品和民品两个赛道同时部署,在军民两个市场之间,国科容远是如何平衡和协调资源调配的?特别是在确保技术安全、合规性的同时,如何高效转化?

首先,军品和民品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我们的所有军品都必须实现纯国产化。而对于民品,纯国产化的要求可能没有那么严格。特别是在一些核心电子元器件,如果可以采用非纯国产化的解决方案,可能会更有利于控制成本,这是军民用场景需求上的一个显著差异。

再来看军用与民用产品在成本方面的考量。即使是面对未知频段频点的非合作目标,民用产品在一些要求上,如侦查范围、反制范围,以及机动性、便携性等方面,可能相对军事产品来说要求更为宽松。军品需要适应的战场条件通常更为严苛。因此在民品的适配性方面,我们需要进行一些调整。

当然,我们在军事领域提供的定制化产品,其高毛利率已经覆盖了研发成本。当我们将这些技术经验和相对成熟的装备应用于民用领域时,实际上我们拥有一些可以快速转化的优势。

空天界:公司已走完试改装阶段,向加改装阶段迈进,也到了企业发展的窗口期,接下来为了企业迅速发展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首先,在研发投入方面,我们肯定会继续加大力度。因为我们的企业立足于科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鉴于许多军用技术和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民用市场应用,我们将针对军用领域,尤其是陆战场的需求,进行更多的研发投入。
在军民融合方面,我们将积极参与到要地安防需求方组织的技术和产品比测活动中去。此外,针对民用市场与军用市场不同的需求特点,我们将对我们现有成熟的装备级产品进行适配性的改造和优化。

空天界:您能分享一下最近一轮融资计划的推进情况吗?

实参加大赛之后,我们的收获远远超出了预期。在复赛当天,我统计了一下,大约有60多位投资人添加了我的联系方式。而在决赛结束后,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我从台上下来之后,又有接近40位投资人联系了我。因此,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成功触达并覆盖了100多家投资机构。

首先,我要非常感谢学会和大赛为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平台,我们确实收获颇丰。我们公司发展至今已有8年的时间,期间从未向投资机构开放过融资。现在,我们正处于第一轮融资阶段,大约一个月前刚刚启动。本轮融资金额的需求并不大,预计在4000万到6000万人民币之间。

我们的募资用途主要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是研发投入,其次是我们的三个产品形态都已经经历了3到4次的迭代,并且在公司内部已经完成了从研发到生产的过渡阶段。因此,我们希望接下来能够实现产线的落地,以此来补充我们的产能,这是我们的必经之路。目前,我们每年的产品交付量相对较小,且过去的需求更多地偏向于定制化,这导致我们的某些成本项目相对较高。具体来说,目前我们的许多结构件仍然采用3D打印的方式生产。然而,如果我们能够落实产线并采用开模生产的方式,经过我们的测算,可以确信成本将会有20%至30%的下降,从而使成本变得更加可控。

接下来,我们还考虑到团队建设和经营性现金流的需求,可能需要进行一些补充。作为一家从事军工业务的企业,我们一直是以稳健的步伐在发展,因此对于募资和融资的节奏并不急于求成。我们希望在2025年第一季度开始与潜在的投资者进行接触,并取得一些进展。至于最终的交割时间点,我们并不急迫,即使是在第二季度或者更往后,我们也都持开放态度。

我们期望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他们能够在业务上与我们形成协作,成为我们的战略投资方。我们更倾向于那些认同我们稳健发展理念的投资方,而不是追求短期快速扩张的合作伙伴。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这样的伙伴,一起携手并进,共同走得更远,这将是我们最优选择的投资方和合作伙伴关系。

空天界:刚刚您表达了对于资本方合作伙伴的需求,那在上下游技术合作方面,有没有合作的意向企业类型?

这次非常感谢学会和大赛的举办,让我有机会结识了许多行业内的朋友。我们通过添加微信建立了一些联系,并且我已经将一些联系人推荐给了我们的研发团队。这些很多都是在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的企业,他们涵盖了芯片、探测器、陀螺仪、电池等领域,这些都与我们的实际需求紧密相关,是产业链上下游的重要合作伙伴。目前已经有五六家企业加入了我们建立的群组,对此我非常感谢大赛和学会提供的这个平台。

接下来,我们也在关注低空经济领域,无论是低空治理还是之前大赛中提到的空管系统、空中红绿灯系统,或者美国所称的UTM系统,这些关于低空治理和安防的技术和规则标准制定的合作伙伴,我们非常愿意与他们进行交流、学习和探讨。

空天界:想了解一下您参加本次大赛的原因?并给我们提供一些建议。

参加这次大赛的初衷非常简单。我们参赛的原因主要有几点:

首先,大赛的规格和口碑在航空航天圈内都非常高,我们对此非常重视。

其次,大赛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我记得我们收到了很多推文和稿件,其中有一篇关于评委和投资人关注的常见问题解答的文章让我印象深刻。那时候我们公司刚开始考虑开启投融资,对于之前没有公开面对市场化机构进行资本化道路探讨的我们来说,这篇文章非常有价值。我甚至根据那篇文章的内容,对我们的商业计划书(BP)进行了结构上的补充和调整,这对于我们最终形成的比较完整的BP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在方法论和技巧很重要,但公司的基础更为关键。我们公司一直以来都是稳扎稳打,产品和技术做得比较扎实。在军工企业中,通常都是保守地报告成绩,如果我们有100分的能力,可能会对外说我们有70分或80分,这种低调和稳健是我们国家的军工、国防企业的特点。我们希望保持这种优良传统,并以此给合作伙伴和投资者带来信心。

空天界:还请您发表一下获奖感言,想借今天采访的机会留作纪念。

首先,我要感谢我们公司的所有伙伴们,正是因为大家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以研发为本,我们才能创造出许多优秀的产品和技术。这是我们的根本,也是我们未来将继续坚持的方向。我们会以终为始,持续创新,不断前进。

其次,参加这次大赛,能够认识到许多行业内的伙伴,这对我们来说非常有帮助。有时候,如果只是沉浸在自己的视角中,思路可能会受限。通过与同行的交流,上下游伙伴的接触,以及听取专家的指导,我们在视野和认知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这种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是非常宝贵的。

最后,再次感谢学会和大赛为我们搭建了非常好的平台。虽然我们觉得自己在准备上可能不够充分,比如我们的展位利用可能不是最理想的,我们有的模型没有带来,而且这次主要是我一个人参加,没有足够的同事在现场为观众和行业伙伴做详细的讲解。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是,即便如此,大赛依然为我们提供了展示自己和学习成长的机会。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机会与学会及行业内的伙伴们深入交流,通过相互学习与合作,不断提升我们的工作。

▌声明:最近微信平台推荐机制调整了,没有标星的朋友们可能会错过空天界的推送或是看不到封面,欢迎新老朋友给【空天界】点个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

空天界
空天界,服务20万亿空天产业决策者圈层,精选数据报告及重点案例。专注航空航天领域产业分析和创投案例,建设权威高效的产业双创平台,传播航空航天产业链新科技、新模式、新品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