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商业卫星发展态势及投资展望》。
谈及商业卫星领域,我们首先从整个商业航天板块的发展情况入手。从统计数据,可归纳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从全球视角来看,2023年商业航天在航天产业市场中的占比已达到78%,并与全球航天市场保持着稳定的同步增长趋势。这表明,商业航天已成为全球航天产业的主要构成和重要动力。
第二,商业航天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政府的大力倡导,并且政府的投入逐年有增无减。这说明航天产业发展的底层动力和逻辑非常强劲,政府发展商业航天的目的并非实现投入产出的替代,而是共同推动产业的壮大。
第三,尽管中美两国多年来一直大力推动商业航天发展,但商业航天的前十年,具体说直到2022年之前,产业规模发展都很平稳,表明无论是投资赛道还是产业赛道,商业航天都展现出其特有的长期性。
当我们从商业航天板块转向卫星产业板块时,会发现其商业模式相较于火箭更为复杂。火箭虽然技术攻关难度大,但其商业模式非常清晰,即用户采购火箭实物、完成发射服务。而卫星产业业态较为多样,更多融入地面业务服务之中。以SIA报告历来对卫星产业的划分,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板块。
第一个板块占产值比重最大—卫星应用。卫星应用是商业航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据了商业航天产值总量的71%,并且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卫星通信、导航和遥感三个领域的应用服务收入表现最为突出。
第二个板块—卫星制造。近年来卫星制造业的增长尤为显著,尽管其在整个航天产业板块中的占比不高,即使包括火箭发射在内,整体占比也相对较低。但2023年卫星制造业呈现出了极高的增长态势,这一增长与低轨卫星星座的大规模部署密切相关。
第三个板块—地面设备。地面站和地面设备的收入也占据了产业收入的重要比例(实际上,卫星向地面提供服务与卫星应用市场难免存在统计上的交叠)。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卫星产业是商业航天产业中占比非常大的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卫星产业已经形成了政府重点投入与商业力量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的局面,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种发展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以政府采购为主,集中于国家级的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军事重要设施以及科技重大设施方面的卫星活动。以美国为例,如“锁眼”系列卫星星座、AEHF通信星座等军用重大设施,以及GPS、陆地成像、数据中继等军民两用的天基融合设施等。
第二种模式位于商业航天领域,通常以小型卫星为采购重点。小型卫星因其较低的进入门槛、强大的创新能力、灵活的调整能力,更适合批量化、产业化发展诉求。基于这些特点,我们通常会将此类项目界定为商业卫星。这一模式促进了更多卫星开放式订单的产生,这正是有别于政府单一采购模式的商业航天模式重点发力领域。
第三种模式也是真正实现了卫星全面商业化的活动,以Space X的星链系统为代表,国内以一些遥感卫星制造运营企业为典型。这一模式完全不依赖于政府对卫星和火箭的采购,而是采取自研、自用、自运行的方式,通过销售其业务服务实现盈利。
事实上,重大设施采购也在随着商业化行为和政府行为的发展逐渐融合,未来商业航天与传统航天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
从投资情况来看,商业航天卫星市场主要集中反映在通信和遥感两个领域。尽管2023年全球商业航天板块的投资活动有所减弱(这也反映出资本投入节奏与技术及产业发展节奏之间存在一个轮动的迭代),与此同时,以卫星和其他航天器为代表的领域融资增长显著,表明卫星及应用产业相对其他板块正在逐步兴起。
从国内发展情况来看,目前商业卫星领域在各个功能板块和体系布局上均已实现了业务部署,行业头部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能力。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针对国家重大星座项目,民营企业和各类非传统航天单位均已具备了一定的配套能力;同时,我国的大型商业星座项目也已全面引入民用供应链企业。此外,2024年有代表性的一个标志是,货运飞船、月球车等领域的采购活动也已经开始进入商业市场。
从国际航天产业的发展态势来看,美国航天产业在产业体系、技术水平和发展模式方面已日趋成熟,并初步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商业化产业形态。而国内尚未形成完整的商业化体系和产业能力。但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发展正在加速,参与主体和基础设施在不断增长和完善,头部商业航天企业已经开始多方面进入传统领域,对传统市场构成了一定挑战。商业航天的整体发展转型趋势日益明显,且不可逆转。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为什么商业卫星作为一个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的项目,中国和美国却用举国之力做为长期战略来推动和发展。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全时全域服务和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建设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活动未来增长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美国已完全启动将商业航天纳入其军民业务体系的部署。
实际上,太空战略安全是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和主导因素。在兼顾国际视野与民生需求的双重基础上,商业航天产业不仅可看作一个战略新兴产业,更是一个战略常兴产业,或者说从战略需要和行业发展特点来看,它呈现出较其他产业更长的周期特征。这正是该板块能够在高风险、高投入的壁垒下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众多商业航天企业愿意投身其中的根本原因。
以Space X为例,其星链业务已经盈利,且收入已超过运载业务,这正是商业航天行业进入了真正商业本质发展水平的体现。星链除了在民用领域形成了巨大收入之外,在军事领域的收入同样十分可观。另外,在其卫星收入构成中,除了军民运营服务收入,还包含相当比重的军事建造订单,如登月项目、美国太空军基础设施、星盾计划以及跟踪层卫星的部署。随着商业力量的崛起和太空体系建设和发展,太空不仅是军事上的“新战场”,也即将成为商业上的“新战场”。
与此同时,Space X以一己之力对商业航天的存量和增量市场带来了压迫性的竞争。在存量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其各项业务不仅在对标洛克希德·马丁、波音等老牌军工复合体,在商业领域也向传统的头部卫星运营商等构成了挑战。在增量市场上,Space X一方面迅速拓展太空扩张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通过推出如手机直连卫星等创新型商业化服务,对行业业态进行颠覆。
这种发展对整个产业乃至各个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欧盟近年来财政状况颇为紧张,尽管如此,他们刚刚签署了一项价值100亿欧元的合同,计划在2031年之前完成约300颗卫星的混合轨道主权星座建设。这体现了欧洲各国对天基安全、太空主权以及商业化应用的全面诉求。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商业航天视为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和市场化行为,而是一种特定国家利益背景下表现出的商业行为。
在我国,尽管卫星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并且得到了国家长期的积极推动,为什么其发展未能尽如人意?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时间关系,简要地从供应链和关键技术、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几个方面谈谈看法。
供应链和关键技术方面,产业能力尚未完全成熟,产业体系尚不完善。一方面,我国体制内的传统航天企业拥有完备的关键技术储备和发展基础,同时在供应链方面也建立了良好的体系。然而,当前业务模式难以适应快速迭代的创新、低成本以及快速大批量研制的需求。因此,传统企业在研发模式上需要一个解放思想的过程。另一方面,新兴的商业卫星企业创新能力强、资本利用充分、市场活跃度高,但在关键技术和供应链能力方面仍处于构建阶段,基础能力突破、工程化及可靠性实现等有许多方面仍需要完善和提升。
基础设施方面,相较美国现状我们可发现,美国可在全球范围内灵活部署地面站,而我国在全球部署上有较大的限制,这对星座运行提出更高挑战;此外,美国的东西海岸拥有丰富的火箭发射点位,可充分支持太空运力大幅提升,这种地理优势也是我们难以比拟的。因此,必须持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才能推动卫星产业设施的发展。
应用体系方面,卫星服务融入地面应用的程度还需加强。但得益于我国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高度发展,我国拥有的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将随着天地业务的融合与相互促进,为我国发展卫星产业带来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坚持自主发展。自“沃尔夫法案”实施制裁以来,我国航天产业发展一直立足于强大的技术自主能力之上的。除了技术,在制定我们的发展路线和方案时,我们不必盲目模仿马斯克的做法,而应制定出自己的发展策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需求的发展道路。
二是遵循产业规律。每一个产业发展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周期。无论是从事产业建设还是投资,我们都应当尊重并遵循发展规律。商业卫星发展方向上,从高轨向低轨发展,从大卫星向小卫星发展是当前必然趋势。同时大家也会注意到,商业化卫星制造商和运营商在掌握了低轨小型卫星技术之后,都将继续扩展其能力,朝着高轨道、中轨道以及大型卫星的方向发展。
此外,除了传统的通导遥、基础设施、以及卫星应用端的投资之外,一些新兴业态及趋势也值得关注。
一是业务的高度融合和综合应用是一个重要趋势。未来多域多维混合异构、云网传感智算融合、高速泛在互联的技术进步,都将成为我们关注的卫星产业革命性发展的核心方向。
二是新兴技术的应用。有别于火箭更多凸显军工产品重工业暴力美学特色,卫星产品更多具备电子信息产品的特征。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新一代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技术等对卫星产业带来的革命性影响。这两个领域都是卫星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产业变化的新增长点。
三是随着卫星产业的不断扩大,将催生一系列新兴的基础设施,如能够承载百箭千星甚至更大规模的快速发射任务的超级工厂;我国对发射点位,包括海上发射平台等进行扩增的工作,旨在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瓶颈、堵点和卡点问题。
四是面对我国地面站不足的现状,商业航天企业也正在探索如何建立星间链路链路、天基测运控星座实现全球的新型天基业态管理。此外,包括延寿、加油、太空碎片管理等在轨服务、空间站的运营,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展,交通运输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新业态将逐一显现,这些都是随着产业发展带来的航天器新兴应用领域,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潜在增长点。
五是随着新质新域能力的发展,卫星业务应用将获得新的动能。不仅面向地球轨道、地月空间、深空等广域发展,也将进一步渗透到行业服务和政府服务领域,对To C业务也将催生出新的增长机遇。
在商业航天交流中,产业界和投资界共同关注的议题众多,其中包括:商业航天是高科技企业吗?为何不盈利?何时能盈利?市场到底多大?行业发展瓶颈到底如何解决?企业高估值是否合理?如何培育投资项目?如何落地投资项目?等等。
总的来说,我们需要深化对产业的认知,以便更好地把握产业的发展态势。目前,在通信领域,重点关注方向仍以宽带化、高通量为主。在导航领域,随着北斗四号系统以及低轨导航增强系统建设,与之相关的“北斗+”业务在下游领域拓展了无限可能,带来北斗应用的新兴增长点。遥感作为最早的商业航天领域,重点在于数据质量及服务能力的优化升级,进而实现综合解决方案的提升,更好发挥卫星应用的效能。此外,我国以通导遥三大方向推进产业发展,未来这些领域将逐渐融合。
最后分享几点个人投资观点。
第一,关注产业的发展节奏。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周期长、环环相扣。供应链中的核心组件、器件、芯片等关键环节有望最先迎来增长。其次,围绕基础设施的建设部署以及能力提升,也将涌现出众多产业增长点。最后,随着火箭技术的不断进步,卫星制造商将逐渐实现盈利,继而在应用领域产生经济效益。
第二,密切关注各细分行业板块中的龙头企业,助力企业在技术、服务、应用端构建技术优势。应用是核心,再高端的技术也只有落地才能释放出更大的效能。
第三,商业卫星处于技术变革期,新技术将带来更多的迭代,同一项目在建设期间也将不断演进,需密切跟踪行业政策、技术路线、建设进展、企业情况,把握投资时机。
第四,我们需要具备长远的眼光和洞察能力。随着卫星应用越来越广泛,商业卫星与行业需求的结合将激发出新的市场机遇,这将是商业航天真正的广阔市场。谢谢大家。
▌声明:受微信改版影响,没有标星的朋友们可能会错过【空天界】的推送或是看不到封面,欢迎新老朋友给【空天界】点个星标,以便及时收到我们的新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