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月16日15点03分,新格伦火箭(New Glenn-1)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点火升空,成功将蓝环探路者载荷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成功。
本次发射入轨成功,回收失利,新格伦差一点成为全球第二款回收复用火箭,不过它仍是是除星舰和SLS外,箭体直径最大的现役运载火箭。火箭发射后约3分30秒,一二级分离,随后一子级遥测数据定格在T+07:55,新格伦的一级疑似回收失败。
不过,继续前进的二级顺利进入轨道。
虽然未能拿下“全球第二款回收复用火箭”的头衔,但这一刻,成立25年的蓝色起源公司来终于实现了火箭成功入轨发射。
新格伦是美国蓝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的首款轨道级运载火箭,此次发射的首要目标是入轨(MEO轨道),附加任务目标为一级海上回收(优先海上回收船,次选为海面溅落)。新格伦整箭高98米,箭体直径7米,起飞质量约1500吨,起飞推力1750吨,该箭近地轨道LEO运力4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力超过13吨。新格伦的首飞采用海上回收(溅落)方式,蓝源的Jacklyn号海上回收船(蓝源CEO杰夫·贝索斯的母亲Jacklyn Bezos的名字)长116米,宽46米,是专门用于回收新格伦火箭一子级的海上着陆平台。图/海上回收船Jacklyn号与载人支援船Harvey Stone号从2016年蓝色起源正式宣布开发新格伦火箭算起,至今已过去逾十年,投入了25亿美元。此前新格伦曾计划于2020年进行首次发射,因发动机、技术准备、天气等原因多次推迟,一度被誉为“新鸽伦”火箭。已经成功开发了“新谢泼德”(New Shepard)小型火箭,主要用于太空旅游,可以把游客送到距地面100公里的“卡门线”以上进行短暂的太空游览。新格林火箭的成功,将意味着已成立25年的蓝色起源具备了向更远太空发射大型卫星和探测器的能力。对于新格伦的研发速度,贝索斯曾公开表示:“我们相信慢就是顺,顺就是快”。虽然SpaceX创始人马斯克和蓝源老板贝索斯经常在公开场合“唇枪舌剑”,但对于新格伦首飞,马斯克还是表示了尊重。他曾于12月27日在个人社交平台X上发文“祝一路顺风!”,首飞发射前,还发文祝愿“Good,luck!”。在常规运载火箭领域,新格伦火箭近地运力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重型猎鹰火箭(星舰超重组合体除外)、SLS重型火箭。此外,因为新格伦的出现,原本排名第三位的长征五号排名下降了一位。
如按运力划分,新格伦属于“重型运载”火箭,其运载能力介于SpaceX猎鹰重型和猎鹰九号火箭之间。新格伦的整流罩直径为7米,有效载荷体积是标准5米级商业整流罩的两倍,运载能力也强于猎鹰九号。另外,新格伦火箭还是继火神火箭后,第二款使用BE-4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火箭。BE-4号称“史上推力最大的液氧甲烷发动机”,海平面推力高达240吨,可以重复使用100次以上,具备发射维护检修少的优点,有助于快速连续发射。新格伦一子级的着陆过程与猎鹰九号类似,装有空气动力学翼片,可调整降落方向和姿态,并展开6个着陆支架,降落在专门准备的海上平台船。新格伦报价6千万,挑战猎鹰火箭
新格伦的运载能力大约是猎鹰九号的两倍,但发射价格可能与猎鹰九号相当,据报道,新格伦每次发射约6000万至7000万美元。
此前,新格伦火箭已获得不少发射订单,包括为Telesat公司执行低轨星座组网发射和亚马逊公司的“柯伊伯”卫星星座组网发射。
新格伦火箭首飞入轨成功,后续有望对SpaceX当前在商业航天发射领域的主导地位形成挑战。美国航天分析人士认为,NASA目前仍有意扶持蓝色起源公司,确保美国未来航天发射业务不会完全由SpaceX“一家独霸大”。2024年全球一共进行了261次轨道级发射任务,比2023年的223次增加了17%,其中仅SpaceX就完成了134次发射,比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射总和还多。未来,当新格伦在美国年度火箭发射数据上占有一席之地时,或许发射市场才真正迎来变数。除了蓝源之外,火箭实验室Rocket Lab和相对论空间Relativity Space也在开发大型回收复用火箭,以争取国家任务。2024年6月,美国太空部队(U.S. Space Force)宣布,已选择蓝色起源、太空探索公司、联合发射联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三家企业,作为国家安全太空发射第三阶段发射服务项目。2025-2029财年,这三家公司将获得价值56亿美元的合同。也许对于航天公司,交付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只有造出了高性价比的火箭,才可能会有匹配的订单。对美国航天来说,继ULA火神之后又新增了一型“有力”火箭,等于多了个“装鸡蛋的篮子”,也一定程度上帮助美国航天分担了系统性风险。虽然蓝源现阶段还难以撼动SpaceX的市场地位,新格伦火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需高频次交付和发射验证。但应看到,新格伦的加入,将进一步强化美国在太空发射的领先优势。参考及引用: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0450991853809173&wfr=spider&for=pc;https://mp.weixin.qq.com/s/3xLh8BiigjfUXuUB45NtLw;Blue Origin、Spacenews、NFS及网络公开资料;SpaceLens、PhilLeafSpace对本文亦有贡献。来源 I 太空那些事儿
▌声明:空天界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最近微信平台推荐机制调整了,没有标星的朋友们可能会错过空天界的推送或是看不到封面,欢迎新老朋友给【空天界】点个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