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从军民两用机载跃升成为航空主机
2023年1月11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简称中航工业)控股的上市公司中航电测(300114)宣布拟向中航工业发行股份方式购买其持有的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成飞)100%股权,并从1月12日开市起停牌。
2023年7月,中航电测披露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披露此次交易中航成飞100%股权评估值为240.27亿元,其中国有独享资本公积65.85亿元不纳入交易标的作价范围,扣减后中航成飞100%股权的作价为174.42亿元。
2023年8月8日,中航电测收到深交所《关于对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组问询函》,要求中航电测说明本次交易以资产基础法评估结果作为定价依据的原因及合理性等。中航电测于同月22日作出回复。
2024年7月11日,深交所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对中航电测重组申请进行了审议。结果显示,中航电测拟向中航工业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中航成飞100%股权顺利通过。
2025年1月7日,中航电测发布关于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标的资产过户完成的公告。公司拟向中航工业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100%股权。
中航电测主营业务原为飞机测控产品和配电系统、电阻应变计、称重感器、称重仪表和智能制造软件、机动车检测设备等产品的研制生产,现在随着成飞资产的装入,主营业务增加了军机整机和民机零部件,公司也将很快上升成为一家以航空主机业务为主的上市公司。
中航电测一路走来,科技创新、专精特新、内生外延、系统提升等一系列运作充满其做强做优做大的发展历程。今天在其即将完成重组并将更名为中航成飞之际,回顾一下中航电测的成长、成就、成功,仍有回味、仍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借鉴与启示。
中航电测(原中原电测仪器厂)1965年成立于于汉中,是由地处太原的太行仪表厂(即太航仪表公司)援建而成,据说其最初厂名“中原”二字分别取自于汉中的“中”和太原的“原”。
工厂最初产品是航空仪表用宝石轴承,在1980年前后军品订货大幅度下降、老产品逐步退出、企业生存难以为继时,企业管理层果断做出了与航空院校合作开发和从国外引进制造技术生产电阻应变计的决定,由此拉开了军转民和产品转型的帷幕。
当1990年代把应变计成功推向市场进入行业前列后,不满足不停歇,继续向产业链下游的称重传感器进军,到2002年改制成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时,产品已逐步占据了国内全系列应变计和中高端称重传感器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做成行业的知名品牌;2005年后产品陆续获得欧美多个国家认证,批量进入国际市场,成为行业的出口大户;2010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汉中市的首家上市企业;2011年利用上市募集的资金收购了业内著名称重仪表企业上海耀华,在产业链上向机电结合迈进一步;2012年又收购了擅长软件的石家庄华燕,为公司构筑了软件研发体系。
从转型做应变计、称重传感器,到掌控称重显示器升级做电子称重集成系统,再到掌控软件升级做智能交通与称重车联网,不但实现了高质量的转型升级,而且也为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并购汉中101航空电子设备有限公司,在军民两用拓展上再上台阶;2015年公司总部整体搬迁到西安市高新区,搭建了更好的高层次人才吸引和人才贡献平台。
进入“十四五”,在严重的新冠疫情下,公司克服重重困难、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保持了高质量发展,2021年实现营收19.43亿元、利润3.07亿元,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瞪羚企业”。中航电测在五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能够健康成长、稳步增长,并在每一次转型中、每一次并购中达成目标,确实值得点赞。
持续成功经验
【1】深耕应变计传感器,以小博大一举上市
中航电测最早的厂名叫国营中原电测仪器厂,是航空工业下属机载企业,1965年由同做航空仪表的国营太行仪表厂援建,一个汉中的中、一个太原的原,组合成了“中原”厂名。应变计是传感器用的敏感元件,仪器仪表显示的物理量离不开各种传感器检测并输入的电信号,如果拟人化,仪器仪表就是大脑、传感器就是神经、应变计就是神经细胞,可见应变计在其中的位置有多重要。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各行各业电子化浪潮的到来,电子称重取代传统机械称重的帷幕逐渐开启,只要是用电子秤,无论是工业计量的大秤还是集贸市场的小秤还是宾馆家庭的人体秤,都离不开应变计。
因此无论是从出身专长的角度还是从潜在市场的角度,中航电测转型做应变计都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由于地处三线偏僻小镇,专业人才不足,中航电测首先选择与航空工业下属的著名院校合作开发,起到了培养人才提升技术的作用;其次从国外引进制造技术,为保证产品品质快速批产打下基础。因此企业进军电阻应变计、应变式称重传感器行业,在战略定位和战术运作上均令人称道。
一是从引进技术到逆向创新。企业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应变计技术后,没有就此止步停滞不前。通过组织内外专家不断探索、不断试验,对引进技术加以设备改进、工艺改进,最终形成了自家独特的、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1990年研制生产出全密封蠕变自补偿应变计,国内首创;1994年研制出BF,ZF系列多功能全密封应变计,行业领先,从此稳坐国内应变计行业技术老大交椅。
二是从做应变计到做高端传感器一气呵成。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由弹性体、电阻应变计和惠斯登电桥组成,一个传感器至少要在弹性体上贴4片甚至更多的应变计。从应变计到传感器是产业链的自然延伸,企业瞄准难度大价值高的传感器发力,避开了和普通用户的竞争,也为自己开辟了更高更广阔的市场,很快做成知名名牌:1998年研制生产出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的复合剪切梁板式传感器;2000年通过OIML R60国际计量标准及防爆认证,为进入特种领域和国际市场打下基础。
三是把小产品做成大品牌。进入新世纪后,凭借不断的技术创新、严格的质量管理和国际化市场开拓,从三线小镇飞出了金凤凰,印证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语。随着2002年企业改制成中航电测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中航电测品牌的应变计和传感器逐渐成为业界的名牌,并从享誉国内走向国际知名。
【2】上市四年三大提升,战略驱动提前谋划
中航电测在2010年8月上市后的4年时间里,在公司既定战略驱动和提前谋划、精心运作下,通过技术和资本的内生外联,实现了产业的三大提升。
一是从称重传感器到电子称重系统的提升。公司上市后不久的2011年1月,实施了对上海耀华称重系统有限公司的并购。上海耀华是一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国内称重显示仪表的名牌企业,从1992年创办就一直致力于先进称重显示技术的研发,“专做仪表,做好仪表”是耀华的广告语、也是其企业文化和产品品质的真实反映。中航电测在上市后不到半年,便以强强联合方式涉足显示实施并购,既是战略驱动更是恰逢其时,体现了双方强烈合作的愿望。先进显示业务进入上市公司,不但使称重主业如虎添翼,而且使公司从关键部件传感器上升为整机系统、从机电技术跨越到软件硬件,大大提高了公司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从称重系统到系统集成及智能制造系统的提升。在并购耀华一年半后的2012年6月,公司又实施了对石家庄华燕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的并购。创建于1987年的华燕,专门从事汽车检测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是行业龙头企业,“智能车检、智能驾考”是其拳头产品,由此不难看出华燕雄厚的软件实力。
如果说第一次并购,公司掌控了电子信息技术,第二次并购则掌控了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技术,但中航电测并不满足两次并购后带来的现有产业的增长,而是谋划着如何整合并提升软件技术、发挥三大板块综合优势、进军智能产业,实现企业的整体转型升级。以康学军为董事长的企业高层清醒地看到,随着国家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高度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智能制造系统将加速取代人工制造流程和传统生产制造设备,智能装备、智能测控、智慧物流、智慧仓库等需求趋旺,中航电测对此必须有所作为,也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说干就干,在第二次并购完成后不久,公司便抽出软硬件骨干着手建立智能制造研发团队,在原华燕核心专家的率领下,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从智能仓储入手,一步步开发出中航电测运营管理系统(简称ZOS),在多次省部级竞赛中获得大奖,被业界广泛认可和逐步推广。
ZOS是一套能够贯通企业运营全业务流程、实现运营数据共享的一体化运营管理平台,系统功能涵盖战略规划、市场营销、集成研发、采购供应、集成制造、仓储管理、产品交付、客户服务、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综合办公等18个业务域,并且拥有智能排产、质量分析决策等核心业务的智能分析决策功能。
三是从称重装备产业到航空机电产业的提升。在并购华燕两年之后的2014年,中航电测又实施了对汉中一0一厂航空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简称101厂)的并购。101厂的主营业务是提供航空机电综合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和飞机自动配电系统,其前身为始建于1965年的国营星光电子仪表厂,2005年通过全员持股,实现民营化改制。
中航电测出生于航空,自建厂以来一直为航空提供产品和服务,缺憾是没有形成拳头产品和产业规模。两者的结合不但弥补了这一不足,而且能把中航电测内生外联形成的系统集成优势、软件开发能力及智能制造技术用于推动航空机电技术的提升。进入“十三五”后,被并购企业的航空科研投入、生产装备投入得到进一步加强,母公司开发的智能仓储库房首先用于101厂航空产线,这一切都为航空板块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力条件,2020年航空收入再创新高超过4亿。
有理由相信,只要继续科学实施战略布局、一如既往精心谋划加强执行,“十四五”中航电测必定实现更新更高的目标。
来源 I 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