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哈尔滨航空产业集群的名字显得格外耀眼。这座城市的航空航天梦想,如今已经插上了国家级的翅膀,拥有了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三个“国家级”产业集群称号。据哈尔滨市工信局的统计数字显示,2021年以来,哈市航空航天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营业收入占全省99%以上。 2. 美国国务院批准以1亿美元价格向赞比亚出售军用直升机 据“路透社”1月14日报道,美国国防部在一份声明中称,美国国务院已授权向赞比亚出售军用直升机及相关后勤支持服务,价值预计为1亿美元。
五角大楼透露,此次交易的主要承包商是位于得克萨斯州沃思堡的贝尔德事隆公司。美国国务院已批准向赞比亚出口贝尔412EPX直升机,并附带相关的后勤保障及项目支持内容。
3. 美国伊利诺伊可持续技术中心通过回收聚苯乙烯制作可持续航空燃料添加剂,可减少60%碳排放 据 TechXplore 1月13日消息,美国伊利诺伊可持续技术中心研究人员利用回收的聚苯乙烯制作了可持续航空燃料添加剂。聚苯乙烯富含碳氢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废弃物中,美国每年生产约250万吨聚苯乙烯。研究人员采用了热解法,加热聚合物,使其分解成富含苯乙烯的液体。进而氢化,将其转化为粗乙苯,蒸馏后得到纯度为90%的产品。该技术生产的乙苯与化石燃料生产的乙苯性能一致,但成本更低,可减少50%至60%的碳排放。英国政府发布了备受瞩目的《国家材料创新战略》(National Materials Innovation Strategy),这份战略文件不仅为英国的未来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更为全球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由英国国家先进材料研究所亨利·罗伊斯研究所(曼彻斯特)在ScotChem、Perspective Economics和Urban Foresight的支持下,英国国家材料创新战略启动,以指导英国未来十年的材料创新。
该跨部门战略确定并概述了包括复合材料在内的材料的六个机会领域,以加快材料开发周期和开发集体解决方案,该文件代表了国家努力的第一阶段,以加快材料开发周期和开发集体解决方案,释放英国未开发的潜力,以扩大其在材料创新方面的领导地位。
5. 西门子与JetZero合作为美国空军开发效率提升50%的混合翼飞机 拉斯维加斯,CES 2025——西门子与航空初创公司JetZero在CES 2025大会上宣布达成开创性合作,联手开发一款创新型混合翼飞机,旨在彻底变革航空业。这款新型飞机将实现燃油效率提升50%、噪音减少,并计划在2035年前实现零碳排放。JetZero计划利用西门子的Xcelerator开放式数字化业务平台来设计、制造和运营飞机。西门子的工业AI和数字孪生技术是其中的核心支持力量。西门子正将先进的工业AI能力集成到其Xcelerator平台中,支持在工厂车间直接安全访问大语言模型和数据洞察。西门子首席技术官彼得·克尔特(Peter Koerte)强调,工业AI是改变各行业现实世界影响的关键。 6. 意大利WASP企业及其伙伴正在利用月球土壤制造水泥,拟用于月球3D打印建筑物 据3D PRINT.COM 1月10日消息,意大利3D打印机制造商WASP及其伙伴正在利用月球风化层制造专门的月球水泥,用于在月球上建造建筑物。其合作伙伴包括意大利航天局ASI、帕多瓦大学朱塞佩·哥伦布空间研究与活动中心(CISAS)和热那亚CNR凝聚态化学与能源技术研究所(ICMATE)。研究人员使用化学活化的月球风化层来开发地质聚合物粘合剂,以优化配方并3D打印小尺寸原型。未来将在制造过程中在结构中嵌入传感器,以监测负载和流星撞击。研究人员表示,将在未来十年内在月球上建立半永久性人类定居点,从而满足航天机构的需求。
马威科技集团宣布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本轮投资方为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本次融资将用于推动其产品的量产化和全球化布局。
据悉,马威科技集团是一家来自意大利的跨国企业,专注于高速、高功率密度电驱动系统的研发,高性能电驱动系统、驱动电机和控制器的设计开发、生产与销售,其产品主要应用于船舶、航空、汽车、电动摩托车等领域,是全球唯一一家同时具备混磁电机及其控制器研发与生产能力,与宝马、特斯拉、法拉利等车企均有合作。该公司此前已获中关村前沿科创基金、富策控股、蔚来资本、蔚来汽车等投资。根据财联社创投通—执中数据,以2025年1月为预测基准日,马威科技后续2年的融资预测概率为58.75%。
8. 250亿 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再增资
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近日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约178.5亿人民币增至约250.3亿人民币,增幅约40%。值得一提的是,近日,该公司刚刚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98.9亿人民币增至约178.5亿人民币。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1年2月,法定代表人为王诚,经营范围为能源项目的投资与管理,由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持股。 9. 超精细金属3D打印服务商,九思增材获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近日,超精细金属3D打印领先企业:深圳麒麟九思增材制造有限公司(简称“九思增材”)宣布完成数千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由云泽资本独家战略投资。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完善研发团队建设和扩充产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公开资料显示,九思增材成立于2023年10月,是一家专注于超精细金属3D打印服务的高科技企业。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品质、高精度的金属3D打印件,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精密模具等领域。其合作伙伴涵盖国内外多家行业领先的3C终端制造商、机器人及高端消费品厂商,提供的材料覆盖钛合金、铝合金、不锈钢等多种金属。、近日,毅富能源科技(广东)有限公司完成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国内新能源行业产业投资平台仁发投资和国内知名早期风险投资机构中科创星联合领投。毅富能源成立以来,专注于全钒液流电池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根据财联社创投通—执中数据,以2025年1月为预测基准日,毅富能源后续2年的融资预测概率为79.68%。
11. 势必锐剥离复合材料生产商Fiber Materials
据“飞行国际”网站1月13日报道,总部位于美国威奇托的航空结构供应商势必锐公司以1.65亿美元现金的价格将国防应用高温材料制造商Fiber Materials出售给航空航天公司Tex Tech Industries。据悉,这项收购计划自2024年11月开始筹划。
四年前,势必锐斥资1.2亿美元收购Fiber Materials。当时,势必锐表示,收购将有助于其向国防领域多元化发展。而目前,势必锐公布,Fiber Materials已于1月13日完成出售。近几个月来,势必锐一直试图解决因商用飞机项目而出现的巨额亏损。此外,该公司还正在敲定一项将被波音收购的交易,预计该笔交易将于2025年中期完成。
据“飞行国际”网站1月9日报道,达美航空将与空客合作开发新的航空航天技术,包括与该飞机制造商的UpNext创新部门合作,并通过一个项目评估大型喷气式飞机编队飞行所需的效率。
达美航空于1月7日披露与空客的技术合作细节,称此次合作将特别侧重于提高效率的技术。该公司表示,两家公司将会探索机翼性能、燃油效率、超导性、先进飞机辅助系统以及其他未来飞机可能需要的技术。此次合作包括定期的技术交流、达美航空积极参与某些实验的设计环节、观察测试运行以及有可能在其机队上测试早期功能。达美航空是空客最重要的客户之一,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消费电子展(CES)上披露了这一合作关系。据报道,机队数据以及达美航空的证券备案文件显示,达美航空运营着约480架空客飞机,并承诺再购买约200架。
通过新的合作关系,达美航空将协助空客开展各种技术开发工作,包括在UpNext创新部门内进行的工作。
13. 澳大利亚Amaero公司获得美国进出口银行2350万美元贷款,拟用于购买金属3D打印设备 据3D PRINT.COM 1月9日消息,澳大利亚Amaero公司获得美国进出口银行(EXIM) 2350万美元贷款,拟用于购买金属3D打印设备。据悉,该拨款表明拜登政府的与即将上任的特朗普政府的关键政策重点可能存在重叠。2024年,该公司宣布特朗普总统第一届政府期间的前国家安全顾问HR McMaster已加入该公司担任特别顾问,使得Amaero成为少数几家拥有美国国防政策制定者最高级别顾问的增材制造公司之一。1月8日,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联合湖北省投资引导基金、武汉基金、洪山资本共同出资设立国兵向新发展基金,首期规模15亿元。按照规划,该基金将重点投向汽车“新四化”、激光制造、人形机器人、前沿材料等产业领域。该基金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在湖北设立的首支CVC产业基金。财联社创投通-执中数据显示,在首期基金中,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旗下的南方科创和南方资产合计出资9亿元,持股60%;湖北省投资引导基金出资3亿元,持股20%;武汉基金与洪山资本各出资1.5亿元,持股10%。据比利时“军事鉴定”网站1月8日报道,美国空军正在积极开发一种翼身融合(BWB)飞机,该设计将机身与机翼融为一体,旨在提高燃油效率、扩大航程及增加有效载荷能力,以增强军用和商用航空的性能。
目前,微缩版的原型机“探路者”正进行测试,以完善控制系统并确定全尺寸设计,预计2027年首飞。尽管,BWB计划与美军“下一代空中加油系统”无直接联系,但其技术进展可能影响未来加油机和运输机的决策。
BWB概念特别适用于印度-太平洋地区,与美军“敏捷作战部署”战略相一致。该项目获得来自美国空军和私人投资者的资金支持。
16. 美国防企业大西洋工业集团将利用3D打印系统制作飞机机身,拟开发下一代垂直起降系统 据VoxelMatters 1月8日消息,美国防企业大西洋工业集团(AIG)与美国UAV Corp公司达成合作开发下一代垂直起降(VTOL)系统。AIG将利用3D打印系统和新收购的垂直起降技术开发飞机机身,新收购的垂直起降技术包括20年的研究数据、先进的机身制造技术以及Verticopter、Converticopter和Elytron飞行器。UAV Corp将推进其平台建设,确保AIG的VTOL技术与UAV Corp的专有系统无缝集成。两家公司的工程师正在密切合作,整合各自的系统,最大限度地提高跨平台性能。 17. 丰田汽车公司投资日本航天初创公司Interstellar 据彭博社报道,1月7日,日本航天公司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宣布,日本汽车制造商丰田汽车公司通过旗下子公司Woven by Toyota向其投资70亿日元(约合4400万美元),而且丰田汽车公司将获得Interstellar执行董事会的一个席位。 报道称,Interstellar公司的目标是大规模生产轻型火箭,并希望有一天在日益扩大的商业化太空市场分一杯羹。此次的投资不仅标志着丰田汽车公司正式进军太空领域,也是日本政府在培育本国私人航天领域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而,对于羽翼未丰的初创公司来说,要在快节奏、竞争激烈的领域跟上步伐仍然是一个挑战。日本政府的目标是到本世纪30年代初每年发射30枚火箭,使日本成为亚洲的航天中心,拥有8万亿日元的航天产业,并向Interstellar和Space One等初创企业提供补贴。Interstellar在一份声明中指出,日本在2023年仅发射了三次火箭,离上述目标还有很大的空间,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本需要“对国内航天产业进行结构性转型”。该公司表示,其目标是“利用汽车行业的专业知识,包括丰田的生产方法,将火箭制造转变为高质量、低成本和可扩展的过程”。2019年,总部位于北海道的Interstellar成为第一家将商业化开发的火箭送入太空的日本公司,但其Zero火箭仍在开发中。上个月,Interstellar的竞争对手日本商业航天公司Space One第二次尝试发射Kairos 2号火箭,但发射失败。据密歇根理工大学网站1月6日报道,在NASA小企业技术转让计划的支持下,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与SpaceFactory公司合作,在模拟太空真空环境下利用仿月球尘埃成功建造并测试了第一条“月球马路”。
研究人员利用风化层和生物聚合物开发出一种专用于月球环境的新材料,名为“月球沥青”。马路建造过程在一个含尘热真空室中进行,利用SpaceFactory公司的机器人设备,将月球沥青加热并铺设成致密表面。为了验证月球路面材料能承受月球车反复驶过的压力,密歇根理工大学模拟极端的行星外环境(如月球和火星表面)制造了一个测试装置,并利用模拟月球车的车轮在路面行驶了900次,总距离720米。经测试,车轮上未发现灰尘堆积,展现出这种新材料在月球使用的耐久性。
下一步,研究团队还将开展第二阶段项目研究,主要目标是实现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和应用。月球表面覆盖着风化层,月球车等设备因与风化层颗粒的摩擦会产生磨损,并且风化层颗粒容易进入设备的内部,造成精密部件损坏,同时风化层颗粒还会因静电而停留在空气中,因此对宇航员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在月球修建马路是解决月球风化层污染问题的重要举措,可提高长期月球居住和探索的安全性,减少月球车的磨损,使其行驶更加平稳,并且需要更少的维护和更换。据SpaceFactory公司估计,“月球马路”有望为长期月球任务节省50%以上的运营费用。
据美国商务部网站1月3日报道,美商务部通过《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拨款2.85亿美元,开始启动建立“数字孪生赋能半导体制造与研究”创新机构。该机构是《美国制造业战略计划》框架下的第18家创新机构,总部位于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总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将采用公私合作的运营模式,专注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开发、验证和应用,旨在改进美国国内半导体设计、制造、先进封装、组装与测试等流程,加强半导体生态系统内合作。该创新机构将在未来五年实现以下目标:一是通过协作共同应对与数字孪生相关的挑战;二是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改进产能规划、优化生产、设施升级和实时工艺调整,将美国芯片开发和制造成本降低40%以上;三是将半导体制造、先进封装、组装和测试的开发周期缩短35%,并加速相关创新工具、材料和制造工艺的开发和采用;四是将与半导体制造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30%;五是对超过11万名工人和学生进行数字孪生技术方面的培训和教育。据印度国防研究之翼网站12月27日报道,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在其位于海得拉巴的高超声速风洞设施公开展示了几种高超声速导弹的风洞模型,显示其在高超声速技术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展示的模型一名为“通用高超声速滑翔体”,该武器具有多功能性,能从多种平台发射,是印度当前研发进度较快的装备之一。模型二被命名为AD-AH,是一种反高超声速拦截导弹,可应对高超声速威胁。模型三是远程反舰高超声速导弹,该型导弹以K4导弹为基础,2024年11月完成了首次试射。模型四名为P-32,是一种高超声速滑翔体的设计变体,该模型表明DRDO在高超声速技术领域持续进行实验和创新,可能在有效载荷、射程或机动性方面进行提升。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航空新闻网、财联社、飞行国际、 We来能源、 南极熊3D打印、彭博社、TechXplore、compositesworld、3D PRINT、VoxelMatters、美国商务部网站、比利时“军事鉴定”网站、密歇根理工大学网站、印度国防研究之翼网站▌声明:空天界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最近微信平台推荐机制调整了,没有标星的朋友们可能会错过空天界的推送或是看不到封面,欢迎新老朋友给【空天界】点个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