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2月,由九江公社、大同公社、沙头公社合并而成新的九江公社,合并而成的九江公社大部分区域位在南海县西樵山的山南。西樵山的山南,历史上就是南海县桑园围内传统的桑基鱼塘区,鱼塘星罗棋布,水道阡陌交错,在西樵山上俯瞰山南,蔚为壮观的自然人文水乡奇观令人赞美。
桑园围之内随着1952年沙头人字水船闸建成,1963年沙口水(船)闸及排灌站建成,1964年河清排灌站的建成,桑园围山南的水运及水利排灌有新的变化,其中围内船只可以通过人字水船闸出入北江,通过沙口水(船)闸出入西江,先后打通了内涌出入北江和西江的通道,20吨的船只可以进出于人字水船闸和沙口水(船闸)。但由于九江到沙头的河道曲折多弯,大吨位船只通行极其不便,东部的南金及西部的河清、大同也需改善水运交通,九江公社因此于七十年代先后修建了东西运河和南北运河。
美国的锁眼卫星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对全球的地貌进行拍摄,随着近年这些不同年代的的卫星照片的逐步解密公开,可以让公众可以了解到六、七十年代的全球的历史地貌。本文就从这些卫星图片看看九江公社东西运河、南北运河修建前后的对比卫星图像。
东西运河、南北运河还未修建前的九江公社六十年代的卫星照片,密密麻麻的桑基鱼塘,可见图中北部的沙头涌连通南部的九江涌。(锁眼卫星1962年12月15日拍摄)
沙头的局部图,弯弯曲曲的沙头涌及人字水船闸原貌。(锁眼卫星1967年12月18日拍摄)
沙头的局部图,石江、石牌到南金、英明的原貌,沙头自古就是桑基鱼塘水乡。(锁眼卫星1967年12月18日拍摄)
河清、璜矶、大同的原貌(锁眼卫星1967年12月18日拍摄)
东西运河由东面的河清水窦起,向东北至九樵路大同路口与南北运河相交,再往东北通往沙头世老村水(船)闸,全长12.4公里。东西运河于1973年1月开挖,1975夏挖成,河面宽28到34米,水深1.2到1.5米,达到通航30吨位船只标准。1985年河清水窦改建为水船闸后,1987年在九樵路大同路口处破开路基,建成东西运河桥,东西运河全线贯通。船只由河清水闸进入东西运河后,可直出沙头世老村水(船)闸,向左经沙头涌人字水船闸出可出北江,向右经龙江涌经东海水闸可出甘竹河。
卫星照片看到已经建成的东西运河,从河清水窦到世老村水(船)闸,其时南北运河还未修建。(锁眼卫星1975年12月18日拍摄)
东西运河与沙头涌及龙江涌交汇之处的世老村水(船)闸局部。(锁眼卫星1975年12月18日拍摄)
南北运河南起大伸,向北至石江和山根交界处接沙头涌通沙头水船闸通北江,全长7.2公里,1976年开挖,1977年峻工,河面宽26到30米,水深1.2到1.5米,达到通航30吨位船只标准。沙头到九江,本有旧河道,在旧河道旁边取直道修建新运河后,河道更宽,距离更是大大缩减。
已经建成的南北运河,河道就是一条直线。(锁眼卫星1983年11月1日拍摄)
南北运河局部,运河与旧水道。(锁眼卫星1983年11月1日拍摄)
东西运河与南北运河交汇处。(《南海市九江镇志》图)
在七十年代修建东西运河与南北运河之时,是没有机械要人工开挖的艰苦年代,数以万计的九江公社劳动人民用血汗于数年时间完成了这伟大的壮举,造福于子孙后代。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后道路的不断修建和汽车运输的大量普及,现今西江、北江进出桑园围围内的大型船只运输业务已基本消失,东西运河和南北运河的水上运输功通已逐渐失去,但运河还是有极其重要的排灌作用,对围内传统的养殖业用水也有一定的贡献。
从锁眼卫星拍摄的历史照片,可让后一代的人可以了解到东西运河和南北运河的建成前后的变化,这是值得回忆及铭记的历史。
现今卫星照片下的东西运河和南北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