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山学堂公众号笔者前文《民国至今南海县属地的失与得》是基于官方的历史文献资料,文中并没提及到丹灶镇大杏村、狮山镇南浦村等边界地方的变迁,所以继笔者之前续写《曾先后分属南三花三县的狮山南浦村》和《探究南海与花县之间的边界变动》两文后,本文继续补充。
在数百年来南海乡村历史变迁过程中,其中丹灶镇银河社区大杏村的变化具有其特异性,一是村名的变更,二是涉及地理区域的变改,三是其是罕见的数十姓氏的村落聚居地。基于大杏历史、地理和姓氏的复杂性,本文尝试作详细探究拆解,揭开其不为人所知之处。
大杏旧称大,位于南海区丹灶镇西南部,与西樵镇及三水区白坭镇鹿岭村、甪里村相邻。据传大村始建北宋景德年间,先后有张、甘、梁、麦、陆等三十六姓的族人在此聚居,大是南蛇、沥和长的合称。明清以来,大在南海县旧志一直记属伏隆堡,宣统《南海县志》有备注“半属云津”。字在南海是一个地名常用字,也是一个广东独有的生僻字,其意思众说纷纭,有说是“热”的意思,也有说是“山脊”的意思。
大的实际情况是,大历史上并不是全属于南海,虽然各版本的旧南海县志都没有文字说明大其中一部分是分属三水,不过可以从嘉庆二十四年(1819)的《三水县志》地图上可看到大村标注“乡属南海三水两县”,可见大确实是分属南海及三水两县。
《三水县志》地图上大村的标注。
那么,历史上大是那部分是属南海、那部分是属三水呢?
大村卫星地图。
首先从卫星地图中可以看到,现今的大杏由南北向的大杏大道分割开东西两个片区,与三水相邻的西片区姓氏有张、甘、麦、陆等姓,这些姓氏中旧属三水的可能性最大。再从嘉庆《三水县志》里找答案,在卷九的《选举》收录的人物之后,备注有其的三水村名,可以找到大的人物有贡生麦瓞,举人麦廷铉,武举人陆超,武职有陆士祥、陆上柏;卷十一《人物传》中大的人物有陆名秀,另外卷十二《烈女》还记有薛氏是南海大嫁清塘邓。从《三水县志》看出收录的大人物,就是陆麦两姓,所以基本判定陆麦两姓是属三水。此外,大历史上流传有一首三十六姓歌:张甘梁孔马,杜薛李冯高,崔萧罗古邓,孟龚谢鲁陈,呼风祝尾调,温水赵春林,别阿黄谭吴,陆麦不入樵。其中最后一句“陆麦不入樵”,或许意思就是陆麦两姓不归属西樵(南海),这样就印证了《三水县志》。大麦氏归属三水的实物证据是在晚清时编有《三水大分房麦氏族谱》一书。
笔者收藏的约拍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大村的实物照片,照片中写有文字“由此路入麦家村”,照片背面写有文字“我们的故里,广东南海西樵,大市”。
大村陆麦两姓在明朝嘉靖五年(1526)三水建县以前,并不属南海县地,是高要县属地,三水建县时划入到了三水,再到近代时划归到了南海。
大村其余归属南海的姓氏,亦有其复杂的一面,约道光同治年间成书的《南海氏族》就收录了大乡的姓氏概况。伏隆堡大乡有八图七甲梁子粹、梁珍户,梁廷振祖合族男丁六十名;四十五图有四甲张敬户、六甲张惟智、三甲张应美、七甲张炳先户,张彦佐祖合族男丁三百六十名;十一图六甲冯善继户,冯辛葆祖合族男丁一百六十一名。看来似乎《南海氏族》只是收录了大乡很少的姓氏情况,但在书中继续查找,又有所发现。在丹桂堡又收录了大乡二十一图一甲杜承宗、杜盛和八图十甲杜芝弼户,杜天富祖合族男丁一百四十名;二十一图二甲高登俊户,高文秀祖合族男丁二百十二名;四十四图九甲薛通户,薛七星祖合族男丁一百一十名。云津堡大乡三十七图二甲何同盛户,何宗昌祖合族男丁一十二名;四十九图九甲萧升户,萧南池祖合族男丁二十四名。《南海氏族》收录了大乡的梁、张、冯、杜、高、薛、何、萧八个姓氏的图甲、始祖、人丁、赋税情况,其中男丁最多是张氏,八姓其实分属于伏隆、桂丹、云津三堡,并不限于县志所说的只属伏隆和云津两堡。为何南海大会分属三堡,其实这种情况在当时也较有常见,如简村堡属地的西樵山顶村庄也有分属云津堡、吉利堡的姓氏,按笔者推测,或许该氏族迁居后,一直保留原居住地的图甲未作变更才造成了这种情况。
大经过历史变迁,特别是民国抗战时期,村民举族逃亡,现今还在居住的姓氏已没有三十六姓,只余十多姓,即使如此,在乡村来说,姓氏也是属甚多。现存的姓氏祠堂有张氏大宗祠、冯氏宗祠、陆氏宗祠、高氏宗祠、龚氏宗祠、令尹第(麦氏)等。根据1994年版《南海姓氏概况》一书里面在1987年所作的调查资料,大杏村张姓77户、甘姓31户、冯姓24户、高姓15户、陆姓14户、罗姓11户、陈姓10户,其余梁、麦、杜、李、龚、萧、彭、潘、冼等姓都不足十户。
大是什么时间全属南海?
晚清时期的《南海县六十八堡舆图》局部,大并没有标注有属于三水,让人以为大全属于南海。
在南海和三水的方志等史料,并没有大村陆麦两姓由三水改属到南海的历史记载,采访过当地村民,也是没人知道,这个变动应是很早期的了,在这里只能根据其他实物资料来推断一下。
民国十二年(1923)的《三水县图》局部(华邮网图)。
三水文史专家麦国培收藏有一份民国十二年(1923)的《三水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大在三水界内,由于地图不太精确,难以确定当时的大是部分属三水还是全部属三水,但起码知道1923年大村陆麦两姓还是归属于三水。
民国一十八年(1929)的《南海县全图》,大市在南海县界内。
民国一十八年(1929)的《南海县全图》,大市在南海县界内,南海与三水的县界线在远离大市的以西之处,基本确定这个时期的大就已经全属南海县了。麦国培还收藏有一份1953年的大村麦氏的南海县土地房产所有征收费收据,也是证实当时大麦姓已归属南海。
看来,三水大陆麦两姓是约在民国时期的1923年到1929年间被划入到南海县。
大是什么时间改称大杏?
笔者早期拍摄的大杏照片,会堂上有“农业学大寨”和“东风大队大杏四队”的字样。
大改称大杏,应是上世纪公社时期的事,但没法可以找到历史资料可以得知具体时间,只能估计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间,当时与大相邻的小一起改名为大杏、小杏。据闻大之前曾改名大瀛,再更名为大杏。根据大杏村里的会堂上面写有“农业学大寨”和“东风大队大杏四队”的历史文字来估计,可能从1964年开始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时期,大就称为大杏了,但由于当时社会上民间普遍存在有采用简化或异体字的写法,所以难以确定这是官方已经改称大杏还是民间的简化写法。另外笔者也没法查到丹灶公社东风大队的资料,不知是否银河大队时曾改名为东风大队,还是大大队时曾经改名为东风大队?
大麦氏令尹第。
在科举历史上,大的成绩平平,陆麦两姓《三水县志》记录有举人麦镇鳌、麦廷铉,贡生麦瓞以及武举人陆超,属于南海的其他姓氏则没有建树。大的代表性历史人物就是麦少彭,麦少彭是晚清时的日本神户侨领,经营怡和号商行成神户巨富,兴办起神户华侨同文学校,当年康有为与梁启超变法失败逃亡日本时,曾暂居麦少彭的双涛园。
近百年来,大杏经历了地域和村名的双重变更,这样的历史,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