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安都与鼎安堡

文摘   2024-08-29 09:42   广东  

      鼎安是南海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源自宋朝时的鼎安都,得名原由不可考。鼎安都在宋朝时行政上原属南海县儒林乡,元朝时取消儒林乡后,鼎安都是县之下的地方行政机构,再都统堡,堡辖图。

       明初,鼎安都统有二十一堡,分别是:伏隆、磻溪、丹桂、百滘、简村、先村(后来改名先登)、海舟、九江、河清、镇涌、大同、沙头、云津、登云、金瓯、龙津头(后来改名龙津)、鳌头、吉利、龙山、龙江、水藤。景泰三年(1452)顺德建县,将南海县地东涌、马宁两都和西淋都二十一堡中的十一堡,鼎安都二十一堡中的三堡(龙山、龙江、水藤)划归到顺德,这样南海鼎安都余下十八堡。龙山、龙江、水藤归属顺德后的行政架构不变,仍属顺德的鼎安都,直到清朝康熙年间,顺德鼎安都并入到马宁都。

       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间,逐步将军事机构巡检司过渡为行政单位。南海鼎安都约在乾隆初年隶属到江浦巡检司,在道光年间,鼎安都分出九江、河清、镇涌、大同、沙头五堡改属新设机构九江厅,九江厅为县直隶,不受江浦司和鼎安都管辖,九江厅后来改九江主簿。

      鼎安都辖下还有十三堡,在道光到同治年间,鼎安都的机构被撤销,这十三堡直接受江浦司管辖,至此鼎安都的行政历史结束。虽然鼎安都的行政架构不存在了,但后来在民间上还是有所使用,正如使用儒林乡一样。

江浦司十三属堡和九江主簿五属堡都是原属鼎安都,而黄鼎司鼎安堡西邻江浦司云津堡。(南海风物方志馆同治《南海县图》局部)

       南海黄鼎司、黄鼎都辖下也有鼎安堡,即现今丹灶镇的下安、中安、罗行、高海、西岸、金宁、建设等村居。鼎安堡与鼎安都并无隶属关系,但鼎安堡的西面与南面与鼎安都的登云堡和云津堡相邻。

       鼎安堡相比鼎安都得名时间却是大大的落后,鼎安堡原名上冲堡,嘉庆二十四年(1819)才改名鼎安堡。道光《南海县志》记鼎安堡有村十:冲霞、海村、隔沙、西杜、沙坊、梁沙海、西岸、沙边、上历。

鼎安堡图》(宣统《南海县志》)

       为何会将上冲堡改名为鼎安堡呢,肯定有其原因,并不会无缘无故,特别是改用了鼎安这个有历史份量地名。由于不见史料有记载为何改名,笔者就只能推测一下。鼎安都作为一个地方机构,改革后归属军事机构江浦司管辖,在县与堡之间,江浦司与鼎安都出现了架构重叠的状况,因此鼎安都可能将会撤销,由于鼎安这个南海地名留传已久,不忍就把它消失,或许在这情况下,要将鼎安这个地名留住,为避免将鼎安都辖下的属堡改名鼎安堡造成混乱,便将鼎安都旁边的黄鼎司属上冲堡改名为鼎安堡。笔者认为将上冲堡改名鼎安堡就是对鼎安都的历史地名承接。

       上冲堡改名鼎安堡后,大洲沙(即今金沙岛)分属三堡,由北往南分别是登俊堡、上围堡、鼎安堡。三堡在大洲沙各自建有堤围,鼎安堡的堤段也命名为鼎安围,登俊堡的是南沙围,上围堡的是荻洲头围。命名鼎安堡和鼎安围后,使鼎安这个地名在鼎安都消失后得到了延续。

《黄鼎司属基围图》的鼎安围局部图。(道光《南海县志》图)

       民国十七年(1928)的区堡制改区乡制,南海六区鼎安堡拆分为箩行市和鼎安四围乡,民国十九年(1930)则分为箩行镇和冲霞北乡、冲霞南乡、新堤乡、良沙海乡、大沙乡。民国二十五年(1936),箩行镇和冲霞北乡、冲霞南乡、新堤乡、良沙海乡再合并为鼎安乡,大沙乡则划入崇德乡。抗战后的民国三十五年(1946),将大湾乡划入到鼎安乡,原大湾乡包括有大湾、上滘、中滘、下滘等村。

1950年《南海县全图》鼎安乡局部。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鼎安乡属南海县第四区,1953年鼎安乡拆分为上安乡、中安乡、下安乡、新安乡、西滘乡,再之后都并入到小塘乡,后来先后属小塘公社和小塘镇。1991年,金沙岛脱离小塘镇独立设金沙镇。2004年12月31日,南海区金沙镇撤并入丹灶镇。

      1951年,南沙围、铁干围(洲头围)和鼎安围联合成围,三围各取一字,命名为南铁鼎围,南铁鼎围环绕了金沙岛一圈,全长42.8公里。这样,鼎安围的地名也就成为了历史。

       在鼎安乡和鼎安围的地名都消失后,近年有将贯穿罗行的道路命名为鼎安路,鼎安路使鼎安这地名的历史得到了延续。除鼎安路这个公共地名之外,现今原鼎安都正统范围内的丹灶、西樵、九江等镇内都已没再有使用鼎安这个古老的地名了,在地名的历史传承方面,确实有遗憾。

樵山学堂
历史人文 乡土地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