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泉仙馆位于西樵山白云洞,云泉仙馆始建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云泉仙馆为二进歇山顶建筑,主要有前殿、钟鼓台、祖堂、墨庄、帝亲殿和后殿厢房等,云泉仙馆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樵山云泉仙馆。
现今数十年来的志书或历史资料,均说云泉仙馆的原名或前身是攻玉楼。攻玉楼原名玉楼,建于乾隆丁酉(1777),是南海沙头石冈李蔼廷所建。说攻玉楼是云泉仙馆故址的,最早见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程孔硕所著的《西樵名胜古迹考》,并且《西樵名胜古迹考》书中在白云洞二十四景介绍中,把“攻玉听蝉”备注了“原名攻玉楼,即今云泉仙馆”,或许后人就是根据这书的说法继续沿用,因此到现今的资料也几乎同一样说法,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在黄亨所著的《西樵白云洞志》一书可以找出云泉仙馆故址答案。《西樵白云洞志》成书于道光戊戌(1838),其时云泉仙馆还未兴建。《西樵白云洞志》内有陈羽新所绘的《白云洞图》,在《白云洞图》中可看到小桃源之下有蕴玉山房,蕴玉山房位置就是现在云泉仙馆的位置,亦见到图中攻玉楼是两层的建筑,与蕴玉山房位置相距甚远,位置在丹井的旁边。
首先从《白云洞图》就可以看出,攻玉楼不在现今云泉仙馆的位置,云泉仙馆的位置原址是蕴玉山房。
《西樵白云洞志》记攻玉楼,“在白云洞外披云逍遥两台之间”,还记逍遥台之上建有光分亭,同样是李氏所建。在《白云洞图》也确实看到攻玉楼的确是在披云台和逍遥台之间。因为攻玉楼外树木交荫,夏秋间蝉声不断,“攻玉听蝉”为白云洞二十四景之一 。《西樵白云洞志》还记有蕴玉书室(蕴玉山房),“在小桃源西北,前面鉴湖,后倚狮子岭,与白云峰侧界,外绕杂花野树,葱蒨蓊蔚,斜阳返照,光景愈佳”,并备注:“顺德龙山温憇园建,简村李吉林、陈珮琚增葺,今圮(倒塌)”。
之前在乾隆年间,黄虞、黎光等倡修白云洞,新建了巃嵸阁、三湖书院、攻玉楼、蕴玉山房等书屋,吸引西樵山附近无数学子前来攻读,日后有成就者包括举人潘宜佳、陆士楷、傅鹏翀、张乔年、蔡湘、冼文焕、李朝相、梁策书、黄之冕、陈韶、郭懋勳,贡生冼乔、陈大临、周声显、陈毓芳、陈汤鎏等。
道光戊戌《西樵白云洞志》的《白云洞图》。
到同治甲子(1864),《西樵白云洞志》重刊,重刊的《西樵白云洞志》并没有沿用陈羽新所绘的《白云洞图》,而是由邓桂海重新绘画了新的《白云洞图》,图中景物与陈羽新《白云洞图》相差不大,
同治甲子重刊版本《西樵白云洞志》的《白云洞图》。
光绪丁亥(1887),《西樵白云洞志》又再重刊,这个刊本同样有《白云洞图》,《白云洞图》与前两版本的又不一样,《白云洞图》由魯畬(或许是鲁余田)所绘,图中可见原蕴玉山房位置变化为云泉仙馆,攻玉楼已经消失,逍遥台和披云台之间多出了高士祠。
光绪丁亥重刊版本《西樵白云洞志》的《白云洞图》。
云泉仙馆外面过道碑廊有碑数方,其中有立于咸丰十年(1860)的《鼎建云泉仙馆碑记》,碑记由陕甘宁提督学政冯赞勋所撰,内容是云泉仙馆的创建历程。道光十八年(1838)邓士宪倡修白云洞,但未完工已过世,之后李文川等人继续重修白云洞,修复了三湖书院,增建了高士祠,高士祠右面是逍遥台,逍遥台之上一向祭祀纯阳祖师(吕洞宾)。因逍遥台是白云洞的奇景,又将逍遥台之上改名为接东楼,并且将台下蕴玉山房的故址鼎建云泉仙馆。云泉仙馆中间的赞化宫奉祀吕祖,左为祖堂,右为禄位楼,左面还有饮虚台、永春院、唾绿亭,宫后右为倚虹阁,上为养云庐。云泉仙馆兴建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建成于咸丰八年(1858)。
云泉仙馆逍遥台。
从碑记内容可以证实,云泉仙馆是在蕴玉山房的故址上所建,攻玉楼与云泉仙馆并无关系,云泉仙馆建成时,攻玉楼还应未毁,应是位于云泉仙馆与高士祠之间,与云泉仙馆同时存在,之后攻玉楼不知毁于何时,光绪重刊版《西樵白云洞志》的《白云洞图》就已经不见其迹,其址位置在民国时兴建了云泉仙馆的附属建筑云海天船和戴云精舍,用于接待前来西樵山旅游住宿的游客。
估计攻玉楼故址应在长生井后的邯郸别邸(云海天船、戴云精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