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本文是旧文新读,文章发表于2002年。在彼时席卷全球的经济调整中,美国经济表现出较强的抵御和调整能力,而东亚经济则陷入观望和无所适从的茫然。在经济周期波动和产业盛衰循环的暗中偷换中,东亚经济的“恨不当初”与美国经济的“早知今日”全在于银行体系是否能够及时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敬请阅读。
作者/ 巴曙松教授
来源/《改革与理论》 2002 (02)
在当前席卷全球的经济调整中,美国和东亚经济的表现迥异,美国经济表现出较强的抵御和调整能力,而东亚经济则陷入观望和无所适从的茫然。导致这一差异的因素很多,但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机构体系在风险管理上的差异,确实是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现实原因。
中国古老的传统智慧说,要“晴带雨伞”。这其中其实蕴藏了质朴的风险管理思想。在艳阳高照的时候带了雨伞,难免会增加麻烦、惹来议论;但是,真的当大雨袭来,雨伞的作用就自然显现出来。
个人如此,金融机构的经营亦是如此,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就是其雨伞。而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是否稳健,决不仅仅是银行自身的事情,因为银行到目前为止依然支配了全球金融资源的绝大部分,因而其风险管理状况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平稳。
在经济繁荣时期,好银行与坏银行基本上见不到太大的区别,大家都能够在全面上扬的经济中赚取利润。一旦经济危机来临,风险管理体系运行良好的银行也会受到冲击,但是这些冲击基本上是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撑开在艳阳高照的时候准备的雨伞,也还能够遮蔽风雨。在这一次发端于网络经济调整的全球经济下滑之际,人们担忧美国经济下滑时会带动那些已经向网络经济部门投入大量贷款的美国银行业的经营状况的迅速恶化,进而带动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大幅下滑;同时,人们也担心东亚经济的快速衰退,会使得在这个地区投入大量资金的美国的商业银行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进而威胁到美国银行业在本土和全球的金融资源的调动能力。
这种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在此前的多次美国经济大调整中,美国的银行基本上都是首当其冲的遭受危机的打击者。美国的银行业由于在爆发危机的地区、在大幅衰退的部门投入大量贷款,必然会在危机中形成巨额的不良资产,而巨额不良资产的形成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经营状况,一些管理不善的银行就会出现危机,勉强能够渡过难关的银行也是在危机中苟延残喘,不敢大力开拓业务,这必然又延缓了经济复苏的到来。
到底美国的银行业建立了什么防御系统来应对这次经济结构调整?
这是因为,美国的银行业汲取此前教训,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在晴天的时候,他们准备了雨伞。例如,为了控制贷款的过分集中,美国的银行业都有详实的产业集中度的风险控制、总体风险水平的控制,并且建立了完善独立的风险识别、衡量和监控体系。为了防止银行资金以过长的期限、过大的金额集中在特定的客户和产业,他们根据自身能够承担的风险状况,大力推行了贷款的证券化、贷款的部分或者全部拍卖和转让。
于是,金融网络和通讯等行业在此次经济波动中出现了大幅度的调整,尽管美国的银行业在这些行业大都投入了巨额的资金,但是美国的银行业这一次控制了不同产业的总体风险,在风险超出自己的承担能力时,他们将超出风险承担能力的部分转让了,拍卖了,证券化了。其他愿意、而且能够承担这些剩余风险的投资者为了获取相应的收益,积极地在自己的风险承担范围内购买了这些贷款。当这些行业大幅调整时,银行承担的风险十分有限,购买贷款的其他机构、特别是购买证券化贷款的投资基金自然会出现亏损,但是由于参与投资的人数众多、这些机构的投资风险控制在自身能够承担的范围内,同样的损失是由更多的人分担的,因而每个投资者的风险损失就轻微得多。
同样,这一次美国的银行业也继续在东亚地区活跃地参与金融活动,但是,东亚的经济调整并没有对他们形成太大的冲击。因为,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国际性银行大都建立了完善的国家风险管理体系,独立地核定不同国家的业务的风险,将这些风险控制在自身能够承担的范围内,而且积极地利用对冲等方式尽可能地管理业务中的风险。
美国银行业的这些风险管理系统和技术方面的投资在经济繁荣时期可能并没有明显的好处,而且还可能说是在浪费宝贵的资源,实际上银行开发出一个单独的风险管理体系,可能要花费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元的费用,但是,似乎是为了证明这些风险管理的巨额投资并不是白费,新经济的剧烈调整开始了,东亚经济的快速衰退出现了。
在这样大的冲击面前,目前不良资产仅仅占到美国的银行业的资产规模的2.4%;而在远没有这次经济调整幅度剧烈的10年之前的调整中,美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甚至达到了6.4%,一些中小银行还出现支付困难,_一些世界知名的大银行也出现了巨额的亏损,直接冲击了美国经济的恢复。
十年之间,因为风险管理体系发展上的巨大差异,美国银行业的表现也有了巨大不同。
但是,这一次的经济调整对于东亚银行业的冲击确实明显的多:不良资产迅速上升、盈利能力明显下降。差别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中,东亚银行业也曾经反思过:政府过分干预的银行体系、不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僵化的外汇市场和汇率决定体系等。经过反思之后,这些国家也曾经决定要大力推进金融业的改革,要着手完善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但是,很快地,美国的新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东亚经济出口的快速上升,一时间,银行业的经营状况迅速恢复,亚洲的经济状况也实现了快速的恢复性增长。
真是福祸相依,东亚的经济因此失去了一次全面的结构调整的机会,东亚的银行业失去了一次全面检查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机会。当经济调整再次来临的时候,东亚银行业真是有恨不当初的感觉了。在不断攀升的不良资产数字面前,东亚的银行业付出了代价,东亚的经济也付出了代价。
现在,强化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亚洲金融业的潮流。尽管亚洲的银行业在发展风险管理体系时存在风险信息的基础薄弱、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欠缺、市场环境不完善等各个方面的困难,但是,东亚的银行业在风险管理方面毕竟开始全面起步了。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是,东亚地区的风险管理人员的薪金收入水平直线上升。据调查,亚洲地区大型银行的高级风险管理经理的平均年薪已经达到接近20万美元,这已经是相当令人注目的收入水平了。
这几天见到一位学者评论2001年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文章,他在力举了落实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需要投入的资源等之后强调,事实上没有谁需要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除了监管者。我猜想,他可能是在经济繁荣时期完成的这篇文章吧,或者主要是在书斋中。反观中国的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还处于一个十分幼稚的阶段,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有多大:划转到各家资产管理公司中的巨额不良资产、银行体系总体上极其低下的盈利能力等都是鲜明的表现。因为缺乏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所以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系统往往由于忽视风险的存在而显得张狂进而快速扩张,在经济调整时期,则常常显得无能为力,甚至经过多方努力依然是不良资产继续上升等。这不仅影响到银行业的竞争力,也迫使中国政府不得不动员大量宝贵的资源来填补漏洞。导致这种状况的因素当然不少,但是风险管理水平的低下是一个必然的原因。苏轼有词云:“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在经济周期波动和产业盛衰循环的暗中偷换中,银行体系是否能够及时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是决定银行体系在西风的再次来临时的表现的关键因素之一。
附:原版文章
文章来源:《改革与理论》2002 (02)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本平台转载之文章为个人学习与研究之用,为达公益教育之目的,不具有盈利性质。所涉著作权(含相关图片等多媒体信息)均归属于原作者或相关机构所有,如涉嫌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本篇编辑:张晗筱
温馨提示:目前微信推送文章不再按照发布时间排序,而是会优先显示“设为星标”或者点击过“在看”文章的订阅号推送。广大读者朋友们可以点击上方蓝字“金融观察家”,然后再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或对喜欢的文章点击“在看”,方便查阅。感谢您的关注。
微信公众号
金融观察家
“聚焦金融政策研究
促进金融专业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