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文章认为允许香港银行提供「在岸人民币」服务,可使香港充分发挥其经济自由度,而进入全新发展轨道。敬请阅读。
来源/ 微信公众号“单伟建”,2024年9月30日
但在过去的30载,香港的经济与深圳的发展速度相比几乎是霄壤之别。香港是否可能急起直追,彻底改观其发展前景呢?有可能。
香港特首李家超先生在2023年12月的《施政报告》中提出,要把香港打造成一个「总部经济」,即吸引世界各地的企业来港建立总部。但要达到这个目标,北京和香港的货币监管部门应该考虑允许香港的银行提供「在岸人民币」服务,以使总部位于香港的企业可在港为其在内地的业务借出和存入人民币,如同在上海或深圳运作一样。
30年前,香港的经济总值是深圳的20多倍。但在此期间,深圳的经济增长了大约86倍,其总值现已是香港的一倍半,而同期香港经济的增幅仅为2.3倍。
深圳凭借什么发展得如此之快?1980年,深圳被设立为经济特区。当时邓小平把建设深圳比作一场苦战,他说:「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什么政策呢?就是比之内地其他地区更为市场化、更为开放的政策,包括企业税收政策也更为优惠:当全国的企业所得税为33%之时,深圳的税率仅为15%。就是在此市场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一家外资得以在新中国历史上首次、且唯一一次成功收购了一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控制权,使之凤凰涅盘般地浴火重生,创造了巨大的价值。笔者新著《金钱风云──一个绝处逢生的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真实事件。几十年之间,深圳成为了创业的温床、技术创新的中心,也是诸如华为、腾讯、中国平安和比亚迪等全球500强大企业的大本营。
然而,在市场化和开放方面,深圳当然远逊于香港。香港可以说是全球最自由的市场经济,其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6.5%,而且不征收股息或资本利得税。那么,为何内地的龙头企业并没有涌入香港呢?
主要原因是香港处于内地的货币体系之外。
香港实施的是港币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在此制度之下,美国的货币政策基本就是香港的货币政策。当美国联储局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时,即使香港没有通胀问题,也必须相应加息;而当美元对其他货币升值或贬值时,港币亦随之升值或贬值。正因如此,香港经济在三十年内增长2.3倍与美国经济在同期增长2.1倍的轨迹几乎同步。
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限制跨境的金融交易和资本流动,人民币在资本项下不能自由兑换。香港存在一个「离岸人民币」市场,但规模有限,整个资金池大约有一万亿元人民币左右(约合1400亿美元),与香港两万亿美元存款总额相比几乎微不足道。
而且离岸人民币跨境在内地使用也像外币一样受限于外汇管制。所以,如果一家内地企业或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点,它只能作为一个海外前哨站,而不能作为总部运营,因为接触不到在岸人民币,它就无法发挥总部必有的调度资金等财务中心作用。
如果中国银行(香港)、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等香港大行可以如同其在内地的分支机构一样在香港提供在岸人民币服务,那将彻底改变游戏规则和香港的前景,因为内地的大企业就可以在香港设立总部,在港借出或存入在岸人民币,从而将其在内地市场经营所需的财务管理功能,纳入到香港总部之中。
当然,香港的银行参与在岸人民币的业务,必须符合中国的外汇管理规则,这就意味着对于在岸人民币业务必须实施闭环管理。比如,香港的银行可以审批在岸人民币贷款或吸收人民币的存款,但是企业客户只能在这些银行内地的分支机构提取或储存人民币资金,而且人民币资金也只能在内地使用,而不可出境。既然如此,中国的外汇管理机构则不必担心出现资本外流的问题。
如果香港的银行可以提供在岸人民币的业务,它们实质上成为在岸人民币市场的一部分,那么在香港设置总部就会对内地的大企业以及跨国公司非常具有吸引力;毕竟,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其经商条件比内地所有大城市更具有竞争力。
其实,香港已经朝这个方向迈出了一步。今年5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和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启动了香港个人跨境使用电子人民币的试点(称之为E-CNY,即电子在岸人民币),香港居民可通过此计划购买且在内地使用电子在岸人民币。
如果外资和中资企业可从香港全面管理其在内地市场的人民币业务和财务,那么香港作为总部所在地将真正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单伟建”,2024年9月30日(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本平台转载之文章为个人学习与研究之用,为达公益教育之目的,不具有盈利性质。所涉著作权(含相关图片等多媒体信息)均归属于原作者或相关机构所有,如涉嫌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本篇编辑:赖振韬
温馨提示:目前微信推送文章不再按照发布时间排序,而是会优先显示“设为星标”或者点击过“在看”文章的订阅号推送。广大读者朋友们可以点击上方蓝字“金融观察家”,然后再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或对喜欢的文章点击“在看”,方便查阅。感谢您的关注。
微信公众号
金融观察家
“聚焦金融政策研究、促进金融专业交流”为宗旨,系个人学习、研究之用,为达公益教育之目的,不具有盈利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