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广州美术学院“987口述史工程”采录成果的节选。 “987”指90、80、70三个年龄段的广东美术界长者,项目在广美领导小组指导下开展工作,由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实施。
关怡,1945年出生,广东阳江人。1970年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1980年任广东画院创作员、关山月院长助理。1992年调入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画派纪念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关山月艺术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受访人:关怡
采访人:梁志钦
摄像:尹建海、黄治源
照相:郭晴、陈熹
录音:梁志钦
在场人:陈章绩、关坚、卢婉仪、黄富源
采访时间:2021年1月10日、13日
采访地点:广州市小洲艺术村、广州美术学院关山月故居
采 访 现 场
访 谈 节 录
二轻局美术设计公司
(毕业后)因为当时考虑到我还是学工艺美术方面的,然后二轻局有一个美术设计公司,那对于我来说也是新的一门学科。虽然我会有审美的观念,我的那些画有些也可以用得上,但是我以前是搞丝绸设计,所以我在学校的时候我也会去染织厂。我会染布,我也会看那个织丝绸机器,我可以看四台机。连织布机我都会。我后来因为选择到二轻设计公司,到那里也还是一边跟他们学一下,还是算比较快可以接下手。
关怡老师家中收藏的民间工艺品
那时候设计公司搞的东西全是手工的,没有电脑的写那些字。我们是这么手写的,小的就拿那个鸭嘴笔,有一种鸭嘴笔,点一点,黑的点一点在里面。每一条都一模一样,这么写这个小字。以前没电脑,现在有电脑你们多好,现在他们学设计多好,我们那个时候全部是手工的。这个也学过了,设计很多盒子,包装设计,什么都设计,有时候搞这些就可以用一下国画的形式。经常接到任务,二轻局,主要是轻工业产品,那个时候我们国家轻工业产品出口特别的多,写那些英文字母全部拿手写,这些小小的字都拿手写,没有电脑。现在眼睛就不行了,也很难写到那么小的字了。
关怡老师家中一角
作关老助理的日子
以前没电话,有的人在展览会上碰见我会给递个条子来的,经常收到很多条子的。“回去叫老爸写一个。”递一个条子、递另一个条子,那个时候递条子,好好笑的。然后我就对他(关山月)说,昨天展览会上那个谁叫你写这个的。后来他变成了有一个习惯,很好玩儿,一早上,他在看报纸,然后他就说:“你每天先把要我做的事摆在桌子上,拿这个压起来,我做完这些我才去做我的大创作,不要再打扰我,不要我画画一半就说谁又递个条子来,谁又电话来了。”后来慢慢就习惯是这样了,每天早上他到他的画桌上面,我就一个木条压在上面,有几个条子,要题什么,然后我把宣纸也裁好放在那里了。很搞笑的,有些老师说:“哎,写大一点,我还挂在家里。”有些人这么要求,有些人不要求,他说:“我印书的,小小的就可以了。”就是这样,后来我就慢慢认识出版社的人,他们说:“哎呀,你别老这么烦老爸,你说小字可以放大的嘛,印刷。”以前不懂嘛,后来我就干脆全部是一条条小字条让他写,不然应付不了那么多。他这个人因为特别的好,因为他说我跟你题了字是对你一种鼓励,对你一种肯定,他人这么想,他是为了你将来更好,但是他说,我给你题了不等于你就是很好,很厉害,只是给你一个鼓励。
在中国画学院设立奖学金是关老生前的意愿,为弘扬中国画传统,关老先生专门为国画系(中国画学院的前身)设立关山月奖学金,培养优秀的国画家和教育家。多年来,奖学金鼓励了许多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同。
我心想,不管我能做得了多少,都尽我们的努力,有这么一个机构要办点事情确实也方便很多。我们正式成立关山月艺术基金会是2013年,就是那个时候就向民政厅申请了,还是很快就批准了。首先美院就通过了,因为它手续上是这样的,要美院院长、人事处都批准你去参与,做这个项目才可以。那当时大家选的就是让我来当这个首任的理事长。名称我们就定了“关山月艺术基金会” ,我们特别强调要加“艺术”这两个字,因为我们不像一般的基金会,我们有我们特殊的意义,我们是为了艺术而成立的。所以现在有时候有的地方总是把“艺术”两个字漏掉了,我总是很生气,我说不行,我们不是一般的基金会,我们是艺术基金会,你一想到我们就是为艺术事业的。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一说“关山月基金会”就是“关山月艺术基金会”,他是说快了,就少两个字罢了。
岁月留影
幼年关怡
1950年,关山月、关怡在中山纪念堂
1953年春,关山月应胡一川邀请赴任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副校长,关怡随父母迁往武汉生活
1956年,全家在颐和园留影
1963年,关怡(第一排左二)在平沙农场
1964年,与父母在广州合影
写生
作品欣赏
腊梅图,110cm×67cm,1982年
红荔黑猫,109cm×76cm,1988年
晨曲,105cm×80cm,1999年
红荔图,90cm×66cm,1982年
岭南春信,155×90cm,1984年
沐露梳风睡明月,80cm×50.8cm
图、文: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
编辑:王琳
核稿:许珍
审定:黄富源
潘行健:我所理解的现实主义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二十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