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7口述史工程”采录日志
受访人:杜洙
采访人:黄伟哲
摄像:黄志源 李文天 邹利国 徐莉
照相:尹建海 黄志源
录音:黄伟哲
采访时间:2018年9月5日
采访地点:广美昌岗校区杜洙老师家中
杜洙口述访谈节录
(大学)我就考了美术类的。结果美术学院没有录取,戏剧学院录取了,学的是舞台美术。我们学校因为是按照苏联的建制,所以它很重视绘画,素描、油画,我们都学。但是我们就有导演课,有表演课,有戏剧理论课,不仅有美术理论,当时美术史、西洋美术史,都是因为我们学校距离中央美院也不是很远,都是一个老师教。我们到中央美术学院去上这个课,但是我们自己还有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还有导演课,表演理论课,虽然我们不是上表演课,应该说我们学的东西是比美术学院都多,我们学的是五年。毕业以后呢,就在剧团里工作了一段时间。
杜洙创作的国画戏曲人物画
初识冯玉琪老师
“文化大革命”中间,我在“四清”的时候,我们那个工作队也有美术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去锻炼。那个时候我就认识了于风老师。于风老师的太太黎林那个时候也是专业老师。那时印大字报嘛,我们也是搞宣传的,我就来找黎林,想借鉴一点经验。黎林跟冯玉琪老师是住在这么一个空间:一个门进去,两边房子两家住,等于他们是邻居。所以有一次我去找他们,正好他们两个人不在家,就是冯玉琪接待我的,那我就认识他了,但是不是很熟的。后来我又到美院去,就是跟于风他们一块去,还有杨之光我们一块去,我过来美院跟他们一起聊天,吃饭的时候也在一起吃饭。
到了干校以后,最初干校是我们这些文化局系统的到英德去,美院系统是到三水的,大概过了半年还是一年呢,他们到三水的人也集中到英德了。来到这边以后,我就在干校的路上见到了冯玉琪,那个时候他就是一个人,他给连队煮早餐,一个人住在一个地方,他自己在那里做木工,我们就有一些接触。在干校,他是可以在那里做木工。做了一些刨子,他说:“这都我做的工具,我先做工具,然后我准备好工具就去做一些家具什么的。”后来不久呢,我就到北京去探亲了。探亲以后我回来的时候,他已经调去养猪了。他住在那个猪棚里面,我去了以后,就从北京带了一些北京的一些特色食品,我们就在一起吃了晚饭。那么后来大家就渐渐接触多了,后来一到节假日、星期天我们一起就跑到茶山上去聊天什么的。在干校这边我们两个人就培养了感情,确定了关系。
当然我从我自己来讲,我是很希望能有一位老师这样的人,当时冯老师已经是有一定的名气的一个油画家了。所以我当然是觉得能有这样的一个人作为自己的伴侣非常好,因为我很喜欢画画嘛。但是倒没有羡慕、瞻仰的意思,我主要是觉得他可以帮我画得更好,有一个人可以帮助你。我是那样想的。
1995年2月,杜洙与冯玉琪在家中
1997年2月,杜洙与冯玉琪在龙门石窟
2000年,游学留影
自学美术史
杜洙自写小传(原为画册自序)
我1935年9月30日出生于北京,1959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中央戏剧学院是解放后新中国创办的四大艺术院校之一,专业设置完备,课程安排也很规范,舞台美术系培养的学生要求做到在对戏剧内容风格及导演处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设计出相应的艺术环境,创作构思是用绘画形式来表现,因此绘制具有表现力的设计图,是创作的关键环节。在五年的教学中非常重视绘画基本功的训练,素描课和色彩课(油画)贯穿前四个学年,画石膏也画人体,风景写生占一定比重,为了适应多种戏剧风格,也学了一点国画。通过五年的学习我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也激发了对绘画的热爱。毕业以后我在剧团做过舞台美术设计也从事过舞美人才的培养工作。
作品欣赏
图、文: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
编辑:王琳
核稿:许珍 黄富源
审定: 胡斌
潘行健:我所理解的现实主义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二十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