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丨​深切缅怀杜洙女士

文摘   艺术文化   2024-11-04 20:10   广东  
悼 念
广州美术学院退休干部杜洙同志,因病于2024年11月2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广州美术学院“987口述史工程”项目组曾于2018年9月采访杜洙女士,以影像实录的方式留下了杜洙女士珍贵的从艺经历与人生感悟。
谨以此专辑纪念杜洙女士。
杜洙,1935年出生于北京。1959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毕业后从事剧团舞台美术设计、舞美人才培养工作。1978年调入广州美术学院,任《美术学报》编辑。擅长油画、工笔国画、水彩画、水粉画。2018年10月在广州美术学院设立“冯玉琪·杜洙青年教师发展基金”。

“987口述史工程”采录日志



受访人:杜洙

采访人:黄伟哲

摄像:黄志源 李文天 邹利国 徐莉

照相:尹建海 黄志源

录音:黄伟哲 

采访时间:2018年9月5日

采访地点:广美昌岗校区杜洙老师家中



杜洙口述访谈节录


考入中央戏剧学院

(大学)我就考了美术类的。结果美术学院没有录取,戏剧学院录取了,学的是舞台美术。我们学校因为是按照苏联的建制,所以它很重视绘画,素描、油画,我们都学。但是我们就有导演课,有表演课,有戏剧理论课,不仅有美术理论,当时美术史、西洋美术史,都是因为我们学校距离中央美院也不是很远,都是一个老师教。我们到中央美术学院去上这个课,但是我们自己还有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还有导演课,表演理论课,虽然我们不是上表演课,应该说我们学的东西是比美术学院都多,我们学的是五年。毕业以后呢,就在剧团里工作了一段时间。

杜洙创作的国画戏曲人物画

初识冯玉琪老师

“文化大革命”中间,我在“四清”的时候,我们那个工作队也有美术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去锻炼。那个时候我就认识了于风老师。于风老师的太太黎林那个时候也是专业老师。那时印大字报嘛,我们也是搞宣传的,我就来找黎林,想借鉴一点经验。黎林跟冯玉琪老师是住在这么一个空间:一个门进去,两边房子两家住,等于他们是邻居。所以有一次我去找他们,正好他们两个人不在家,就是冯玉琪接待我的,那我就认识他了,但是不是很熟的。后来我又到美院去,就是跟于风他们一块去,还有杨之光我们一块去,我过来美院跟他们一起聊天,吃饭的时候也在一起吃饭。

到了干校以后,最初干校是我们这些文化局系统的到英德去,美院系统是到三水的,大概过了半年还是一年呢,他们到三水的人也集中到英德了。来到这边以后,我就在干校的路上见到了冯玉琪,那个时候他就是一个人,他给连队煮早餐,一个人住在一个地方,他自己在那里做木工,我们就有一些接触。在干校,他是可以在那里做木工。做了一些刨子,他说:“这都我做的工具,我先做工具,然后我准备好工具就去做一些家具什么的。”后来不久呢,我就到北京去探亲了。探亲以后我回来的时候,他已经调去养猪了。他住在那个猪棚里面,我去了以后,就从北京带了一些北京的一些特色食品,我们就在一起吃了晚饭。那么后来大家就渐渐接触多了,后来一到节假日、星期天我们一起就跑到茶山上去聊天什么的。在干校这边我们两个人就培养了感情,确定了关系。

当然我从我自己来讲,我是很希望能有一位老师这样的人,当时冯老师已经是有一定的名气的一个油画家了。所以我当然是觉得能有这样的一个人作为自己的伴侣非常好,因为我很喜欢画画嘛。但是倒没有羡慕、瞻仰的意思,我主要是觉得他可以帮我画得更好,有一个人可以帮助你。我是那样想的。

1995年2月,杜洙与冯玉琪在家中

1997年2月,杜洙与冯玉琪在龙门石窟

2000年,游学留影

自学美术史

(进入广美后)开始是负责教务处,后来他们说,这个主编都在文艺理论教研室,就划归文艺理论教研室吧,那我就跑到文艺理论教研室了。到了文艺理论教研室,我觉得很好,我说我可以往文艺理论这方面发展,我就跟陈少丰老师说,我愿意跟着他来学美术史,他也很热情,就让我去听他给学生上的课,我就去听他的课。陈少丰老师是一位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教学,一切一切都非常严谨的老师。他每到期末考试之前,他把这些聚焦的东西,比如说介绍的汉代的画像石,到了以后出土了什么东西,美术上面的什么时候的哪个流派的画,他都把相关知识贴出来,让大家看着这个来复习。那么我呢,还有当时李公明调来,我们两个人都负责辅导。那在辅导的过程中,我一边听课,一边就自己学中国美术史。当然我也去西洋美术史听过迟轲老师,他有时候到外面讲课,我也跟着去听。我就自己有意识地学。

杜洙自写小传(原为画册自序)

我1935年9月30日出生于北京,1959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中央戏剧学院是解放后新中国创办的四大艺术院校之一,专业设置完备,课程安排也很规范,舞台美术系培养的学生要求做到在对戏剧内容风格及导演处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设计出相应的艺术环境,创作构思是用绘画形式来表现,因此绘制具有表现力的设计图,是创作的关键环节。在五年的教学中非常重视绘画基本功的训练,素描课和色彩课(油画)贯穿前四个学年,画石膏也画人体,风景写生占一定比重,为了适应多种戏剧风格,也学了一点国画。通过五年的学习我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也激发了对绘画的热爱。毕业以后我在剧团做过舞台美术设计也从事过舞美人才的培养工作。

1978年调入广州美术学院,因为没有对口的专业,分配到《美术学报》任编辑,编辑工作需要理论知识,我就跟陈少丰老师进修中国美术史,听迟轲老师的课,从此一头扎在书堆中,画画被远远抛开,直到退休以后才重操画笔,把埋藏在心底的绘画情结释放出来。
我画过油画、工笔国画,也画水彩和色粉画,还用水彩画过一批扇面。我开始画水彩也追求像油画一样比较浓重的颜色,并没有充分发挥水彩的淋漓、轻快、概括的特点,直到近两年再画时,才有了新的认识和处理。九十年代中有了色粉画颜料和一些画色粉画的人,我便尝试画色粉。色粉笔虽无法调色但可以叠加,同样可以有丰富的色彩,用线条可长可短或疏或密别有工艺效果,且颜色并置,不易脏腻,因此一画近十年,累积近百张。由于色粉画处在边缘状态,人们不了解,以为不易保存(其实它的颜色很稳定,十年前画的画至今依然如新),所以我画完以后就是往抽屉里一放, 很少为人知。
冯玉琪一直鼓励我:“你的粉画不错,画那么多粉画,应该印个画册给大家看看。”我们曾想共印一套画册,一人一本,两本合起来作为一册,但在他生前没有实现这个愿望。我的画没有进人市场,东涞艺术中心为我印画册,是为冯玉琪了却遗憾,在此深致谢意!我只是一个美术爱好者,将画印出来一慰亡夫冯玉琪,也藉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作品欣赏







图、文: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

编辑:王琳

核稿:许珍 黄富源

审定: 胡斌



 点击查看往期文章
袁浩:艺术不能没有生活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二十九
柳礼桂:帝国主义给我的第一个教育就是轰炸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二十八
武曼琳:武大姐来了,要给大家办好事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二十七
潘行健:在中南美专附中不仅要读书、画画,还要跟社会在一起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二十六(上)
潘行健:我所理解的现实主义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二十六(中)
潘行健:不问收获,但问耕耘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二十六(下)


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为广东省委宣传部与广州美院共建单位,主要职能在于积极发挥广东美术“智库”作用,以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为重点,开展科研工作,通过进一步集聚近现代美术研究资源,力争使广东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重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