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预告丨徐坚:伏脉:考古学史的深历史和全球史转向

文摘   2024-05-21 11:11   广东  


观念与方法:

2024年度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

系列学术讲座宗旨

时至今日,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已经进入深广层面。这些研究首先得益于对于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包括数据库的建设。其中不少论述已经走出简单的材料铺设、风格形式分析、画种分类研究以及从社会史、文化史等视角出发的浅层次操作,而进入图像、语言以及艺术家、作品涉及的复杂背景和脉络的细致剖析。而因为这种“细读”,一些习以为常的认知被颠覆,一些被遮蔽、被遗忘的现象和史实被揭示。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关于这方面研究的治学观念和方法已经逐渐呈现出来,有的学人已经在较为系统地梳理和总结自己的方法论,他们建基于自身具体的工作和语境,而不是笼统的哲学、思想观念。我们希望将诸如此类的思考介绍给大家,以形成讨论和交锋,同时也促进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的范式更新。

“观念与方法:2024年度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系列学术讲座”总第3期


伏脉:

考古学史的深历史和全球史转向



时 间:2024年5月27日(星期一)19:30-21:30
地 点: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教学楼0120报告厅

主讲人:徐坚

    上海大学教授

主持人:许珍

    广州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负责人资质。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上海人类学会理事,贵州人类学会顾问,吴文化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神话研究院学术委员。
研究领域包括考古学、博物馆学、物质文化研究和文化遗产研究。全球考古学和全球艺术史、新博物馆学和开放博物馆运动发起人和代表性学者之一。2000-2018年任教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2005-2006年担任美国巴德学院访问助理教授,2008年担任法国高等人文研究基金会爱马仕学人,2014年担任日本创价大学访问教授和2017-2018年担任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主持美国温纳—格兰人类学基金会、大英图书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日本住友财团和国家社科基金支持的多项研究计划。参与和主持武陵山区山地遗址、环北部湾地带贝丘遗址、洛阳金村东周王陵、越南东山遗址、比利时弗兰德斯战地遗址等调查和发掘。主持山西青铜博物馆、上海歌德开放空间、广东美术馆、洛阳博物馆、苏州湾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常设展和特展策展,策展曾获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等奖项。主持湖南、广东、贵州和云南等地生态博物馆、社区考古学和村史计划。
代表作包括《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时惟礼崇:东周之前青铜兵器的物质文化研究》和《名山:作为思想史的早期中国博物馆史》,多次获得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奖。


主  办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

协  办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



讲座简介



1914年4月3日,法国业余考古学家谢阁兰(Victor Segalen)在昭化曲回坝的一次发掘引发当地社会骚乱。时至今日,谢阁兰仍被指控为盗掘当地历史名人鲍三娘墓葬的帝国主义分子。本研究试图以深历史观出发,在更为广阔的时空框架下,分别从探险式考古学、物质文化、异域文学和艺术、地方神祇和信仰等多个视角重组曲回坝事件的伏脉。看似偶然的风波实际上是相互冲突和排斥的观念和思想的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点击查看往期文章
袁浩:艺术不能没有生活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二十九
柳礼桂:帝国主义给我的第一个教育就是轰炸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二十八
武曼琳:武大姐来了,要给大家办好事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二十七
潘行健:在中南美专附中不仅要读书、画画,还要跟社会在一起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二十六(上)
潘行健:我所理解的现实主义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二十六(中)
潘行健:不问收获,但问耕耘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二十六(下)


编辑:王琳

核稿:许珍 黄富源

审定:胡斌

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为广东省委宣传部与广州美院共建单位,主要职能在于积极发挥广东美术“智库”作用,以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为重点,开展科研工作,通过进一步集聚近现代美术研究资源,力争使广东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重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