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预告丨王海龙:视觉人类学语法:视觉思维与视觉解码

文摘   2024-06-11 12:00   广东  


观念与方法:

2024年度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

系列学术讲座宗旨

时至今日,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已经进入深广层面。这些研究首先得益于对于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包括数据库的建设。其中不少论述已经走出简单的材料铺设、风格形式分析、画种分类研究以及从社会史、文化史等视角出发的浅层次操作,而进入图像、语言以及艺术家、作品涉及的复杂背景和脉络的细致剖析。而因为这种“细读”,一些习以为常的认知被颠覆,一些被遮蔽、被遗忘的现象和史实被揭示。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关于这方面研究的治学观念和方法已经逐渐呈现出来,有的学人已经在较为系统地梳理和总结自己的方法论,他们建基于自身具体的工作和语境,而不是笼统的哲学、思想观念。我们希望将诸如此类的思考介绍给大家,以形成讨论和交锋,同时也促进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的范式更新。

“观念与方法:2024年度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系列学术讲座”总第4期


视觉人类学语法:

视觉思维与视觉解码



时 间:2024年6月13日(星期四)19:30-21:30
地 点: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新设计大楼5楼艺术与人文学院多媒体教室

主讲人:王海龙

    美国人类学学会会员,美国视觉人类学学会会员,文化批评学者

主持人:王琳

    广州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


美国人类学学会会员,美国视觉人类学学会会员,文化批评学者。

出版人类学和视觉人类学著作多种,包括《视觉人类学简史》《视觉人类学新编》《视觉人类学》《读图时代:视觉人类学语法与解密》《人类学电影》《人类学入门:文化学理论的深层结构》等。翻译阐释人类学著作《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文集》《遭遇史景迁》等。

出版过文化批评和比较文化随笔著作《哥大与现代中国》《纽约意识流》《无帆远航》《从海到海》《诊断美国》《来自纽约的中国》《哈德逊河畔的扬州》《董鼎山口述历史》等;汉学教材《文化中国》《解读中国》等多种。

主  办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

协  办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



讲座简介



视觉人类学是上世纪下半期在西方异军突起的一门显学。它用人类学的方法来全方位研讨人类文明史,它综合人类学的理论优势即体质-生物人类学、文化-社会人类学、考古学-史前学和语言人类学的优势来为人类文明发生和生成终极原因解码。视觉人类学破译了人类文明乃至人类起源之谜。同时,它也对人类文化的诸种现象给予了深富阐释意义的解说。

本次讲座将用视觉人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资料来呈现这门学科如何解码人类文明的发生、起源和进程。它将用对无文字记载的史前学和考古学、民族学资料分析来探讨仪式、神话、宗教和文明起源和形成制度化的诱因。同时,用阐释人类学和符号人类学的个案来审视人类社会中视觉呈现的深层意蕴,拓宽我们对视觉思维的理解和视野。



 点击查看往期文章
袁浩:艺术不能没有生活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二十九
柳礼桂:帝国主义给我的第一个教育就是轰炸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二十八
武曼琳:武大姐来了,要给大家办好事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二十七
潘行健:在中南美专附中不仅要读书、画画,还要跟社会在一起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二十六(上)
潘行健:我所理解的现实主义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二十六(中)
潘行健:不问收获,但问耕耘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二十六(下)


编辑:王琳

核稿:许珍 黄富源

审定:胡斌

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为广东省委宣传部与广州美院共建单位,主要职能在于积极发挥广东美术“智库”作用,以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为重点,开展科研工作,通过进一步集聚近现代美术研究资源,力争使广东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重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