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秉正:艺术是共通的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五十

文摘   文化   2022-08-22 10:05   广东  


本文为广州美术学院“987口述史工程”采录成果的节选。 “987”指90、80、70三个年龄段的广东美术界长者,项目在以广美李劲堃院长兼组长的领导小组指导下开展工作,由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实施。


于秉正1938年生,山东惠民人,195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6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后留校任教。1971年至1998年期间,曾担任广东人民艺术学院绘画系主任,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校长,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主任,广东省连环画研究会副会长,广州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科委员会评委,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教育部高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受访人:于秉正

采访人:梁志钦

摄像:庞伟杰

摄影:陈熹

校对:梁静

采访时间:2020年8月8日

采访地点: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于秉正老师家中




采 访 现 场 








访 谈 节 录 



从临摹“小人书”到速写意外获奖

我那个时候特别喜欢连环画,为什么?因为小人书。我们家也很穷,一个每天早上给我三分钱,三分钱。三分钱吃早餐,我就两分钱吃,留一分钱。干嘛呢?可以留一个星期或者留10天,我就可以买到一本小人书,小人书一本一毛钱或者1毛2分钱,就可以买到一本小人书。

那个时候我最喜欢的是刘继卣的连环画。刘继卣就是属于那种叫连环画高手了。像《鸡毛信》《东郭先生》《奇怪的旅行》……还有抗美援朝(题材)的《生死缘》,那都是刘继卣画的,画得非常生动。我特别喜欢,那时候从心底里就特别崇拜他。所以从那以后这样我对绘画,就很喜欢,有时候临摹几张,有时候就画一下。

刘继卣

刘继卣作品《火眼金睛千钧棒》

当时1954年的时候,那时候正好武汉抗击洪水。我那时候就画了一些速写,后来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把我这个画选上了,还颁了奖,还发了笔记本一个什么之类的。所以当时我就觉得这个应该是促成我喜欢画画的一个原因。我想不到我这个画还能够入选,这让我很开心。

后来我就对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一个地画,画他们每个人的画像,从侧面开始画,慢慢就上升到3/4,然后画了正面,然后再画一些速写,就这样。就这样练下去。每个同学我都能够把他的特征抓住,都能画得很像。这样我在班里的威望很快提高了,学校也有名了。

1955年顺利考入中南美专附中

我们三个(于秉正、吴关嵩、王玉珏)去考,考的时候很有意思,当时监考的是谁?一个是陈少丰老师,一个是韩宝琳老师,两位老师。陈少丰老师是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他是负责口试的。他就问我认识多少中国画家?我这一听我当然是很高兴,因为我平常我父亲讲的那些我也知道一点,陈少丰老师一听,哦,怎么美术史里面一些东西你也知道了?问我平常是怎么样(学习)?我就讲我父亲怎么教我的,我把这些都讲,他很开心,很快我就通过了这个口试。

大学时代的同班同学

王玉珏考试呢,她也很有意思,她在那里朗诵诗篇,哈哈哈,是吧?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哈哈哈,又会朗诵又会表演,这个老师一听也很高兴,这还是有艺术才能表演。所以当时录取我们三个都录取了。我们班同班的很多。汤小铭、陈建中、王玉珏、黄力生、梁明诚、黄文波……都是我们在这班的。

艺术是共通的:从抵触版画到爱上版画

(1959年上广州美院)那个时候不让我进油画系,叫我进到版画系,而且还选我当班长。我心里我本来对版画一点兴趣都没有,后来什么事情调节过来的?第一个是因为赵瑞椿老师,赵瑞椿老师是用他实际的专业水准教育了我们。他的专业水准,造型素描也好,速写也好,特别是速写那么棒,一看他那个架势,学校里面还没有哪个老师能比得上他的速写,这很有说服力。第二,那时候对于这种版画的基础队伍的建设,胡一川是下了功夫的,他是知道版画、铜版、石版、派哪几个到哪里去学,学了回来就用。从北京又调了陈晓南过来,陈晓南是副教授,铜版画专家,英国留学的,就把他调过来。所以从版画的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是一个比较小而全,比较有得力(的老师)。所以版画系在那个时候,请各位专家来,然后又有好的老师来引导,再加上我们又下去亲身体验,看到老师的这种作为。像刘其敏老师,都是附中调上来的,充建版画系的。所以就彻底地改变了我要学版画,就转变过来了。很多事情都说明了自己的没有选错行,艺术是共通的。

美术教育系的目标是普及教育人才

于秉正曾担任广州美院美术教育系主任。

(美术教育系的目标就是)普及教育人才啊,而且要强调教育这个方面。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从多方向(进行)目标测定之后,(着手)把课程要建设好,每个老师要选好。

历任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校长座谈会

所以在我做的工作里面,(要进行)教材建设、大纲修改。尽管(这些)以前都有了,还要继续再修订大纲,从招生的素质就要考虑,整个把教学秩序(确立)。当时国家教委那边比较欣赏我们的一点是什么呢?我们招的学生文化课分数要比专业的油画系、国画系还要高,不高我们不收,所以这样就把特色拉开,注意文化素质。所以那几年里面发展还是比较正常的。

于秉正著作

我在美术教育系还建立了一个教学秩序——在那儿要保持“三三制”。什么叫“三三制”呢?(就是)教学、科研、创作这三项一个都不能落下来。因为光搞教学,教学任务很重,压着老师在那里教,他自己没有科研能力,不写教材也不行。(除了)科研,还有一个创作,你创作拿不出去不行,你不搞创作的话,肯定你这个系的威信很低的。所以我们抓了这三样,“三三制”之后,我们在全国得奖的和其他系比也并不少。有国画的,有油画的,也有水彩的(奖项)。总之,这方面都能拿到一定比例的奖励,所以这样教育系办起来就比较有特色。




作 品 欣 赏




藏族老汉,水彩,66×80cm,1991年

海防战士,木刻,50×68cm,1971年

回声,水彩,66×80cm,1991年
空门,水彩,66×80cm,1991年
毛主席在棠下,油画,130×100cm,1977年
三月水,水印木刻,56×63cm,1985年
晒谷场上,水彩,21×29cm,1961年

图、文: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

编辑:王琳

核稿:许珍 黄富源

审定:梁江


 点击查看往期文章
袁浩:艺术不能没有生活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二十九
柳礼桂:帝国主义给我的第一个教育就是轰炸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二十八
武曼琳:武大姐来了,要给大家办好事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二十七
潘行健:在中南美专附中不仅要读书、画画,还要跟社会在一起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二十六(上)
潘行健:我所理解的现实主义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二十六(中)
潘行健:不问收获,但问耕耘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二十六(下)


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为广东省委宣传部与广州美院共建单位,主要职能在于积极发挥广东美术“智库”作用,以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为重点,开展科研工作,通过进一步集聚近现代美术研究资源,力争使广东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重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