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洙:有意识地学习美术史丨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五十三
文摘
文化
2022-09-29 10:05
广东
本文为广州美术学院“987口述史工程”采录成果的节选。 “987”指90、80、70三个年龄段的广东美术界长者,项目在以广美李劲堃院长兼组长的领导小组指导下开展工作,由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实施。
杜洙,1935年出生于北京。1959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毕业后从事剧团舞台美术设计、舞美人才培养工作。1978年调入广州美术学院,任《美术学报》编辑。擅长油画、工笔国画、水彩画、水粉画。2018年10月在广州美术学院设立“冯玉琪·杜洙青年教师发展基金”。
受访人:杜洙
采访人:黄伟哲
摄像:黄冶源 李文天 邹利园 徐莉
照相:尹建海 黄冶源
录音:黄伟哲
采访时间:2018年9月5日
采访地点: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杜洙老师家中
(大学)我就考了美术类的。结果美术学院没有录取,戏剧学院录取了,学的是舞台美术。我们学校因为是按照苏联的建制,所以它很重视绘画,素描、油画,我们都学。我们就有导演课,有表演课,有戏剧理论课,不仅有美术理论,当时美术史、西洋美术史,都是因为我们学校距离中央美院也不是很远,都是一个老师教。我们到中央美术学院去上这个课,我们自己还有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还有导演课,表演理论课,虽然我们不是上表演课,应该说我们学的东西是比美术学院都多,我们学的是五年。毕业以后呢,就在剧团里工作了一段时间。杜洙肖像画
开始分到那个北方的河北省歌舞剧院,后来又到了广东话剧团。那个时候呢,搞设计就很受政策的影响。比如说看好了一个戏,设计、导演都已经搞好了,演员都分配好了,排得也差不多了,设计都出来了。比如说我们演汕头一位农民作家王杏元的戏,他写了一个中农女儿的故事。那个戏叫什么名字我不记得了。中农的女儿,带头参加合作社。我们这戏都拍好了,布景都设计好了,结果后来上面说,带头的应该是贫农的女儿,不应该是中农的女儿,那这个戏就被否定掉了。所以那个时候就是,我们那些设计就是老是“吹”,一下又“吹”了,真正的能够到舞台上演出的戏都是经过了很多(曲折),就是说搞了一半不行,或者是演出了一下又有什么问题。那个时候就不是很顺利了。后来就“四清”了,我参加了两次“四清”,“四清”回来以后呢,又有两年的干校。在干校的时候呢,红线女成立了五七粤剧学校,粤剧学校那个样板戏里面,是有大量的西洋音乐嘛,我们那个时候叫新文艺团体,就是话剧、歌剧这些就是叫新文艺团体,戏曲呢就是传统的文艺。(粤剧学校)就从新文艺团体调来一批人,那我也是那个时候调去了。调去以后呢,其实他们就培养了学表演的一些人,就是有红线女来教学什么的。之后呢,因为我也事情不多,他们也不是学美术的,他们年纪小,也不可能经常拍戏,所以没什么事。后来话剧院因为缺少那个年轻的力量,就以广东省艺术学校这样的名义,在粤剧学校那里办了一个训练班,从农村找了一些根正苗红的学生,大概有十七八个。我就做着一班的老师,教他们基础课,全都由我包了。(进入广美后)开始是负责教务处,后来他们说,这个主编都在文艺理论教研室,就划归文艺理论教研室吧,那我就跑到文艺理论教研室了。到了文艺理论教研室,我觉得很好,我说我可以往文艺理论这方面发展,我就跟陈少丰老师说,我愿意跟着他来学美术史,他也很热情,就让我去听他的课。陈少丰老师是一个无论是生活、工作、教学,一切一切都非常严谨的老师。所以他每到期末考试之前,他把这些聚焦的东西,比如说介绍的汉代的画像石,到了以后出土了什么东西,美术上面的什么时候的哪个流派的画,他都把它贴出来,让大家看着这个来复习。那么我呢,还有当时李公明调来,我们两个人都负责辅导。在辅导的过程中,我一个是听课,一个是在辅导过程中,我就自己学中国美术史。当然我也去西洋美术史听过迟轲老师的课,他有时候到外面讲课,我也跟着去听,我就自己有意识地学。杜洙与先生冯玉琪的作品选集
1995年2月,杜洙与冯玉琪在家中
1997年2月,杜洙与冯玉琪在龙门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