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我看许钦松、李劲堃——在“许钦松李劲堃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文摘   2022-08-10 10:05  
梁江,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文旅部、教育部国家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委、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博士答辩委员;担任2012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主任策划委员、2016巴西奥林匹克美术大会评委及论坛召集人等。
我看许钦松、李劲堃
——在“许钦松李劲堃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很高兴来参与研讨会,我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高规格的会议。在北京很多年,好像都没有举办这样隆重的会,以这么高的规格为画家举行这样的研讨会。首先,我觉得这已不是两位艺术家本人的事,这是广东省委宣传部对整个广东文化界、美术界,对下一步发展的重视,其意义已完全不局限于两位艺术家自身,所以我觉得非常难得。
许钦松对我而言是很熟的,因为跟他在广州美院的时候就同学,已经40多年交情了,一路看他走到现在。2002年他在广东画院办过一次个人山水画展,2012年他又在中国美术馆办过大型个人画展,为此我写过文章发过声。再以前我曾给他的版画写了一个评论,应当说对他的艺术理路是大致清晰的。

许钦松

许钦松有三个比较重要的特点,第一是他版画家的身份,第二是山水画,第三是活动家。我们可从三个关键词来解读他。
他在版画创作上的贡献,版画界已经有定评,不用多说了。他的几件作品,如果我们要写新中国版画史,他好几件作品都会列进去。近年画坛谈得比较多的是他的山水画,今天我谈的一些看法,可能跟许钦松本人熟悉的评论不一定吻合,而且我的看法也从来没有跟他交流过。

深谷清音,180*97cm,2009年

我看到他近年一些走出广东开画展的评论,常会说到许钦松是当今“岭南画派的领军人物”,他自己也默认了。但我是这样看的,“岭南画派的领军人物”可能对于他只是一个荣誉,或者作为他现在广东美术界身份的肯定。我个人会这样解读,他的山水画,在技法语言上实际上跟岭南画派距离很大。而且从他早年,他自己的一些创作谈当中,他也曾说到,他认为岭南画派的对景写生是有局限的。这一点,我觉得他的看法是对的。一个画家如果完全局限于对景写生,肯定会约束想象力和创造力。许钦松早些年曾经表示,他要用很大的力气跃出这个范畴。广东画坛要思考提炼与升华。他后来确定的路线是追求大,“大”包括大气势,大境界,大意象。他营造画面的方法是注重山体的地质结构,把山、水、云、雾的关系尽可能整合一体。

春朝云漫,180*97cm,2009年

在许钦松的山水画里,有版画的造型语言因素。技法上,他常用积点成面的画法,另外他使用侧锋笔法较多。从我个人的眼光来看,他的版画根基跟近年所作山水画很有关系,很多造型和笔法是由版画嫁接到山水画上面,从而为他这个“大”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表现手法。我在2012年曾为许钦松写过一份评论文章。其中谈到,许钦松的追求是由物象到心象,技法由融合到综合,笔墨特征已经越出岭南画派范畴,打破了地域文化的框架。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当时这份文章以许钦松是“岭南山水的革新者”为标题。

春云带雨,184*147cm,2011年

我们还可留意另一个问题。许钦松的学生很多,他在国家画院也有教学工作室,但是我们似乎没有看到某一个学生画得像他的,这为什么?原因在于他的技法、他的结构、他的画面个性特征很强,学他的人并没有他这种人生历练,这种从版画到中国画,到山水画的经历,个性无法复制,所以学他的学生没有人能像他。还有,许钦松山水画另外一个特点是,他如果离开了物象,拉得比较远的话,可能就不是他的强项了。因为他这种造型语言,都是跟山体结构,与云或雾结合在一起的,相对而言,他的技法体系中长线、飘逸的书写式的线,带独立意味的线不太多,笔墨语言自身的表现性便受到约束。我留意到他有时在外地,如陕西或河南等地的研讨会,也有画界同行对他的画风表达某些个人看法,比如还希望在他画中看到什么什么之类。但我认为这种希望或只是表达了某种个人喜好,因为每个成功的艺术家既然有长处,就意味着一定有短处。比方我们常说吃水果,其实水果是吃不到的,吃到的只能是梨、香蕉或者苹果。成功的艺术家一定会是最好、最有特色的某种“梨”或“苹果”。我想,喜欢好苹果却不必责备它缺少梨和香蕉的风味。

海之声,68*68cm,2014年

显然,许钦松形成自己现在的艺术特色非常不容易,再往前走,要强化自己的优势,强化自己的特征。关于许钦松第三个活动家的特点,刚才电视短片已经说过,在座各位都知道,我就不重复了。
李劲堃我了解相对少一点,因为他比我要年轻。但是我刚才在短片里讲了一句,说李劲堃是“继承岭南画派最完整”的,为什么这样说?这里稍解释一下。

李劲堃

李劲堃的艺术理路,我觉得有四个重点。
  第一,他的艺术观,传承了岭南画派的革新精神。
  第二,在技法语言取向上,他跟岭南画派的前辈有诸多契合之处。包括他取法日本的,西洋的那些,跟岭南画派早期几个大家有不谋而合之处。
  第三,他的作品强调传达当代感受。刚才说许钦松嫁接的成分较多,李劲堃则融合的成分较多。他融合东洋的,外国的东西比较多,融合当代因素也比较多。
  第四,社会担当精神。岭南画派前辈关注社会,推动变革,热心公共事业,体现出担当精神。这四点都同时体现在李劲堃的艺术和为人行事上,这是我在刚才的短片里未曾说明的。

秋水如练,185*145cm,1991年

李劲堃有一些非常难能可贵的个人感悟。我没有和他交谈过,只是看过他的一些创作谈,看出他有一种难得的自省和自觉。他说到,“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很彷徨的人”。这很对,如果不彷徨,觉得自己很有成就了不起,这样的艺术家基本到此为止了。艺术要不断探求,到了一个地点之后还要再出发,没有现成方案,不知道往哪里走,真正的艺术之路确实常伴“彷徨”。

珠江故事,120*175cm,2015年

第二点,李劲堃说到,一个人的能力“在于能否创造有利于自己艺术发展的生存状态”,这与前一点是内在相通的,可说是他不断进取和进步的人生秘笈。李劲堃的画,我刚才讲了,会让人思考隐形线条和显性线条这对范畴。他的“线条”不一定直接通过笔迹体现出来,而是通过某种气、气场的方式传达出来。在广东画坛,前些年李劲堃之出道,他之被大家所关注,是因为他的画作,那些与人不同的作品特色。近几年他在引起了全国关注,则更多是由于策划了一系列有份量的展览。

千年结,310*600cm,2003年

有关李劲堃的一些评论,我注意到其中不少是有见地的。前几年就有美术行业的朋友戏说,李劲堃的画就是范宽、赵无极加上日本画。有人又说到,他是“宋画的现代演绎”。还有人说到,他的作品画幅很大,元素很小、很密集。王艾这个年轻人的感觉很准确,他说李劲堃的画体现一种“心灵秘境、幻境,天地之理,带点神秘主义”。这些,我觉得都颇有可取之处。总体而言,李劲堃前几年的艺术风格,是把宋人的、西方的、日本的,再加上个人的感悟融合为一体,作品具有更多的现代绘画特征。从方法论角度而言,这样的套路是岭南画派前辈用过的,不过,不同演绎有不同结果。而我们尚应关注到李劲堃近年新的变化,线条笔墨的份量已明显加重,从渲染到线,或许酝酿着转型,他如何发展有待观察。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2019年
还应特别提及的是,李劲堃这几年着力做的几个大展览,在中国美术界引起非常大的反响。前几年把黎雄才的展览拉到北京去,当时我正在中国美术馆主管学术研究和展览策划。记起当时让馆长范迪安也吃了一惊,说广东居然拿出几年时间专注做一个展览,研究成果编出六七本大部头。他说这是一个新的动向,给全国的美术馆开了一个好头。而后来广东连续推出了好几个相类似的展览,广东的“学术策展”也成为全国美术界很关注的做法。这是在21世纪开头,广东式的学术策展和深度展览,可以看作是中国美术展览业态的一个转型,其影响至今仍在发酵。
接下来,我想比较一下许钦松和李劲堃的同与不同。相同的地方都具备革新精神,同为当今岭南画坛领军人物,具有担当精神,奉献社会。技法语言上也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作品上线条的作用都未被特别强化。
不同的地方在于,许钦松侧重于越出地域文化,追求气魄大。而李劲堃着意于推进地域文化,讲究境界深。这两点关乎艺术理念,我觉得二人是有不同的。李劲堃着力在岭南文化、岭南画派这一范畴里寻求推进和突破。许钦松更多采取一种跨界、嫁接的办法。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许钦松和李劲堃尚处于五十六十的年龄段,对于中国画,这恰是创造最旺盛的年龄段,他们正在路上,正处于艺术人生最佳的进行时态,现在没办法对他们做出定评。“扬州画派”的金农,50岁之后才专心画画。齐白石衰年变法,是56岁定居北京之后,这个变法用了十四五年。吴昌硕自称“30学诗,50学画”,常见的史料说他40岁见到任伯年才第一次拜师学艺。黄宾虹80后变革方出现了大批“黑宾虹”名作。赖少其由此大受启发,从安徽回广东后有“丙寅变法”,因此才有晚年的赖少其。我们熟知这几个例子,简单说来, 50岁、60岁,在绘画艺术上属于年青和变化的关键节点。路还很长,怎么走完全取决于自己,期待着他们更多更好的成就。谢谢各位。
(原文作于2018年1月31日)

编辑:王琳

核稿:许珍 黄富源

审定:梁江


 点击查看往期文章


声音丨作为美术教育家的杨之光
现场丨梁江所长新书发布引美术界热议,名家荟萃论广东画坛与本土批评
声音丨中国油画第一章要从广东写起 ——梁江答《南方都市报》问
声音丨梁江:短论七则
声音丨梁江:书坛请勿轻言“发展”或“创新”

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为广东省委宣传部与广州美院共建单位,主要职能在于积极发挥广东美术“智库”作用,以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为重点,开展科研工作,通过进一步集聚近现代美术研究资源,力争使广东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重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