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就美术与大众话题答《中国文化报》

文摘   2022-06-23 10:05  
梁江,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文旅部、教育部国家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委、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博士答辩委员;担任2012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主任策划委员、2016巴西奥林匹克美术大会评委及论坛召集人等。


《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记者屈菡:


2009年春节前,《中国文化报》曾在北京图书大厦对数十位不同工作、不同年龄的普通读者进行了采访调查,有40%的被调查者生活里没有任何美术作品,原因是不了解美术或不感兴趣。60%的拥有书画作品,其中1/3的人表示美术作品是朋友送的,而且他们表示自己不会购买;1/3是自己买的,以装饰房间的印刷品居多价格在100-500之间。也有一小部分购买画院画家的,价位在1000-3000元;另外的1/3是对美术有所了解的,自己会买画也会创作。1/3是自己买的,以装饰房间的印刷品居多价格在100-500之间。也有一小部分购买画院画家的,价位在1000-3000元;另外的1/3是对美术有所了解的,自己会买画也会创作。


我想就美术与大众生活的关系提几个问题,请梁先生解答。



1、请您参考以上数据,分析目前美术与大众生活的关系?这种现象正常吗?

梁江: 你们做这样的社会调研很好,很鲜活也很有趣。这样的结果,应当说很正常,并非出人所料。在北京图书大厦的调查,所得只是定点、定向的局部数据,所了能到的是都市“读书”人群的意趣。更全面准确的数据,可能需要采取抽样的方式,在更广范围针对“大众”的不同阶层和群体而采集。也就是说,目前这样来谈“美术与大众”,会有很多猜想成份。另一个问题是,“美术”与生活的关联是多样的。比方实用美术、环境艺术、艺术设计等专业大都已与“大众生活”融为一体。以书画作品形式出现的,其实只是“美术”不太大的局部。再说,书画作品主要作用于人的精神需求,并不是大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人的精神需求又是多指向多渠道的,都对书画作品有直接诉求反而不正常了。

2、在有画的家庭中,一部分人为了美化环境购买了装饰画,这属于艺术行为吗?

梁江:这是喜欢艺术,有文化素养的行为。而这又是生活到达一定水准才会出现的。没有达到物质诉求的基本线,不会想方设法美化环境。应当承认不同人群的文化差异,还应当尊重不同人的不同口味和爱好。我想,购买装饰画、印刷品与购买书画原作,差别大的地方恐怕主要在于消费能力罢。

3、有些人表示不了解、不喜欢美术作品,除了兴趣因素外,有没有其他的社会因素?跟美术教育普及程度较低有关吗?

梁江:美术的教育和普及确实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喜欢音乐、喜欢体育或旅游与喜欢书画是一样的,不需要也不可能让大家走独木桥。我在前面说过,书画作品主要作用于人的精神需求,这就意味着,随着社会物质充裕,生活水准提高,人的精神诉求也会变得更高端更多向,以后人们对美术以及其他文化艺术门类还会有更高更多的要求。我们应当努力在新的高度适应和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4、追根溯源的话,古代人们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是怎样的?

梁江:马克思主义有关物质生产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论述很精辟,早已为我们作了解答,其他哲学流派尚没有更好的诠释。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历来是有机的,互动的,但文化的发展不可能超越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5、国外家庭中的艺术普及率是怎样的?与我国有什么不同之处?

梁江:西方发达国家有所谓中产阶层,如果拿来与我们的一般家庭比较,或许他们享用的艺术资源更多。但是,国外似乎也没有中国式文人雅集、兰亭赋诗式之类的盛事。由于各国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差别太大,似乎难以直接拉在一起比较。


编辑:王琳

核稿:许珍 黄富源

审定:梁江


 点击查看往期文章


声音丨作为美术教育家的杨之光
现场丨梁江所长新书发布引美术界热议,名家荟萃论广东画坛与本土批评
声音丨中国油画第一章要从广东写起 ——梁江答《南方都市报》问
声音丨梁江:短论七则
声音丨梁江:书坛请勿轻言“发展”或“创新”

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为广东省委宣传部与广州美院共建单位,主要职能在于积极发挥广东美术“智库”作用,以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为重点,开展科研工作,通过进一步集聚近现代美术研究资源,力争使广东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重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