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 · 江苏海门站 | 2024年暑期调研纪实

学术   2024-09-09 10:31   上海  


·序言·

同济大学长期致力于搭建“乡村振兴”领域的青年人才平台。2024年,第二期“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计划紧紧围绕“乡村共创”理念,面向全国召集了高校学子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坚持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人才合作三大板块的工作方式,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为了更好地搭建“乡村振兴”领域的校地合作平台,对海门区青龙港沿江地区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工作的典型经验进行总结和宣传推广,同济大学校团委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拟派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海门展开调研工作。实践支队于2024年8月20日-8月27日在海门地区展开深入调研和方案设计工作,重点围绕“青龙港沿江地区产业发展及社会治理”“青龙港沿江地区空间规划设计”两个专题方向推进,期间将与当地相关部门、企业、村集体及村民等主体进行访谈交流。借助“共创工作坊”这一创新的工作方式,为当地的发展政策、总体规划与社区治理、详细设计之间有效嫁接了沟通桥梁,并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

团队组织

实践支队由陈晨、陈智杰、王月菊3位老师指导,由毛健源、年光跃、石纯煜、高文琳、黄龙颜(负责人)5位“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成员组织带队,面向全国高校总共招募了12位在校学生。支队成员来自同济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高校,专业背景涵盖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城市设计、交通工程、旅游管理、社会工作等多个学科。


江苏海门站|调研纪实

实地调查

01

2024.8.20 项目启动会-张謇研学中心-镇西村-青龙港1806园区

8月20日上午,海门方面由海门区三厂工业园区、江苏海润城市发展集团、江海农文旅集团牵头,为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大学生社会实践共创基地”举行揭幕仪式。会议期间,党工委书记冯军等政府工作人员、国企相关负责人向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介绍了三厂地区的历史沿革、发展环境、资源禀赋和总体规划,并探讨了该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发展诉求和美好愿景。会议提出校地双方合作设立“产教研学”共创基地的目标,推进涵盖产业、治理、交通等领域的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项目,发挥建筑规划学科的专业优势,助力海门三厂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海门新闻相关报道(图片引自“无线海门”

下午,实践支队前往张謇青少年研学中心参观学习。张謇生于江苏海门,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金融家、慈善家、诗词楹联家。在研学中心参观期间,相关负责人向实践支队讲述了张謇的生平经历、主要贡献与成就。与此同时,介绍了张謇与三厂街道的深厚渊源:三厂街道的前身是百年老镇——三厂镇,因张謇先生于此地创办“大生三厂”而得名。三厂是中国近代民族轻工业的重要起源地,以张謇为代表的实业家在此地不断耕耘、持续投入心力,使得让曾经没落的三厂逐渐崛起为一座具有深远影响的纺织重镇。在张謇青少年研学中心的调研学习,让同学们对于民族近代工业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个人家国情怀和职业观的塑造提供了积极的能量。

实践支队参观张謇青少年研学中心

之后,实践支队前往镇西村进行干部座谈。镇西村,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三厂工业园区下辖村,因位于三厂镇西部而得名。镇西村毗邻本次规划设计基地——青龙港1806园区,因此,实践支队与当地村委干部、村民进行了深入交谈。村委石书记向实践支队们详细介绍了镇西村的规划现状与实际情况,指出当前村庄发展过程面对的多方面挑战,主要反映在人口老龄化、资金短缺、居住条件、土地问题及居民安置等,提出了对乡村振兴合理规划造福居民的愿景。在座谈结束后,村委干部带领实践支队参观了镇西村部分民居,实地考察村庄状况。

镇西村委石书记座谈

此后,实践支队前往青龙港1806园区调研。青龙港镇,位于苏北地区,曾是拥有三十多家工厂的重要工业重镇,其中包括玻璃厂、水泥厂和环保设备厂等。青龙港的历史可追溯至1928年,作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和商业中心,其经历了多次功能和面貌的转变,包括与上海石油码头的合作、过江通道的建设等。现今,面对长江大保护政策的要求及相关规定,青龙港正在向3A级旅游景区的建设目标转型。青龙港正在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亟待引入新的规划设计思路来引领发展。青龙港沿江地区作为本次调研的核心枢纽和出发点,与之相关的多元主体将是实践支队深入调研、广泛联结的对象。

实践支队参观青龙港1806景区

02

2024.8.21 镇西村-大生三厂-江海博物馆

为深入了解镇西村和青龙港的实地状况,实践支队对镇西村当地居民盛先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采访。实践支队从中了解到青龙港的过去的繁荣与当前的困境,以及本地居民对未来发展的愿景和期望。在采访中,盛先生提出多点诉求:①支持搬迁,但是希望就近安置。要妥善安排好没有医保的居民。②建议青龙港能多一些吃饭娱乐的地方③希望能发展青龙港1806工业园区从而带动附近村民的收入;④希望政府能积极引导,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打造一个吃住行游娱购全面发展的青龙港,等等。访谈加强了实践支队对当地居民的需求认知,为规划设计思路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

实践支队与镇西村村民盛先生访谈

下午,在大生三厂负责人茅先生的带领下,实践支队深入走访了大生三厂老厂区——三厂地区发展的历史原点。大生三厂的创建起源于1913年,由张謇在家乡常乐南湾创办。它历经时局动荡,解放后改为公私合营,1966年更名为国营南通第三棉纺织厂,2003年改制为华润大生纺织有限公司。大生三厂的存在不仅是一座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种精神财富,体现了张謇的实业救国之梦。甚至可以说,它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历史变迁。参观大生三厂的体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让人们深刻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实业家张謇的伟大贡献。

参观大生三厂

江海博物馆是一个集教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它不仅展示了江海文化的丰富内涵,还通过互动体验让参观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和文化。其呈现了江海文化的丰富内涵,让实践支队感受到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博物馆的设计充满了江海特色,采用了“四汀宅沟”的形制,体现了浓郁的江海文化韵味。博物馆展区分为两层,一层主要展示江海交汇文明高地、滨海江苏文化鲜明等主题,通过文物和工艺品展示了各个时期的江海文化。二层则以海门过去、现在、未来为主题,展示了海门从古到今的风土人情和特产。

参观江海博物馆

03

2024.8.22 无人机航拍-工作坊前期布置 

实践支队胡柯、王沂宁两位同学调试无人机

共创工作坊活动布置现场

04

2024.8.23 青龙港村委座谈

青龙港村是海门区三厂工业园区下辖村,是本次规划设计基地内的重要村庄。在村委张书记的引荐下,实践支队采访到了三位曾经住在青龙港村的拆迁安置居民,均为年长的居民。其中一位访谈对象黄爷爷指出,曾经青龙港交通条件便利,工厂林立,外来工人较多,对该地周围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近些年因工厂搬迁,青龙港片区的活力又有所衰落,而且不少人面临着就业压力。通过与三位老人的访谈,实践支队对青龙港村以及青龙港1806园区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思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青龙港村委座谈

工作方法创新:引入共创工作坊形式

在实地调研工作结束后,本次实践创新性引入“共创工作坊”这一工作方法,用以整理汇总各方主体(尤其是社区基层)的诉求信息,并校验前期调研的判断。“共创工作坊”于8月24日下午三点举行,举办地点为青龙港1806景区中的潮来咖啡馆。本次工作坊共召集了涵盖男女老少各类群体的本地居民共20余人,在现场工作人的指引下,居民朋友有序进场入座。“共创工作坊”活动主要包括活动背景介绍、项目方案愿景描述、居民问题与提案提出、居民需求空间落位等环节,以期为当地宏观的发展政策、总体规划与中微观的社区治理、详细设计之间嫁接一座沟通桥梁。

“共创工作坊”宣传海报

“共创工作坊”由毛健源老师、石纯煜博士牵头,全体支队成员参与,并由同济大学博士乡村振兴研习社发布宣传海报,当地的江苏海润城市发展集团、江海农文旅集团牵头等多方力量也予以宣传推广的支持。在本公众号的后续推送中,也会详细展示本次极富趣味和创意的活动组织过程。

“共创工作坊”活动现场

初步成果展示:嫁接上下之间的桥梁

在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了解了海门、三厂以及青龙港片区的历史人文背景,走访了青龙港村、镇西村并就村庄布局组成、周边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在8月27日上午,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实践支队向海门属地部门、国企和相关主体进行了调研成果的汇报工作。本次方案的表达形式为“规划设计优化建议报告”,从发挥影响来说,方案旨在链接不同主体、勾勒共同愿景,以期探索出适应新发展环境下规划设计工具以及空间治理的可能路径

实践支队以多角度、多层次的方式进行了详尽且深入的汇报,特别向属地部门和国企展示了共创工作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成果出口端分为“产业经济”“道路交通”和“建筑景观”三个专题:产业经济方面,为增加青龙港特色文旅项目积极献策,以丰富当地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道路交通方面,就改善内外部交通系统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为项目的顺利运行提供高效的交通载体支撑;建筑景观方面,针对园区及周边地区的环境问题,提出了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初步空间设计方案。最后,从空间治理的角度给出了几条关键性的实施保障建议,并展望了校企合作的近期行动计划。

在汇报结束后,依次由海门区三厂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成京霖、江海农文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姜东华、江海农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钱红霞等领导进行点评发言。属地部门、国企的领导和同志均高度认可了方案成果,并表示实践支队在实地调研和方案编制过程中展现出了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过硬的专业素养,所呈现的方案是一份十分具有可操作性且符合市场需求的美好蓝图。同时,项目汇报会得到了海门融媒体中心的大力支持、全程跟踪报道。在后续阶段,同济大学将与海门属地进行更深入的合作,以“项目包推进”“陪伴式服务”的形式保障规划设计方案的落地实施,共同谋划青龙港片区的美好发展愿景。

汇报会现场


方案成果展示


视频展示

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江苏海门站

(视频素材由海门融媒体提供)


·结语·

        本次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的海门共创实践,为青龙港沿江地区发展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空间规划设计思路。在更大层面,通过年轻人的视角,以灵活、柔性、创新的介入方式,为当地近期规划建设行动的开展提供了鲜活的想法。同时,也为探索精细化治理时代下建筑规划学科的转型路径提供了一份生动的“海门样板”,为“设计师如何链接多方主体”这一重要课题积累了实际经验。未来,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还将结合自身的青年人才优势与专业特色,持续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聚力赋能!


· 乡村共创  青春同行 ·


文案组 | 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江苏海门站

后期组 | 邱晨蔚(华东师范大学) 罗展仪

审核组 | 陈晨 黄龙颜


乡村振兴同济行
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官方公众号。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是以同济大学众多优势学科为基础,以“乡村振兴研究和实践” 为主旨的跨学科学生学术团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