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研报008期 | 关于自然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与松阳路径的乡村振兴模式案例分享

学术   2024-11-04 12:03   上海  


 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

《半月研报》008期

引言


秉承"知行合一”的优秀传统,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始终注重社团成员的理论水平培养。由理论部牵头发起的活动——《半月研报》旨在激励社团成员分享与讨论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的富有价值、启发性和可供深思的乡村产学研案例,以促进知识与经验的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以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学习,通过交流提升理论水平”的目标,为中国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孕育青年力量。

       2024年11月3日晚上19时 ,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半月研报008期”学习研讨会以线上讨论的方式顺利举办。理论部黄姝仪、薛孟霏两位同学作为本次的分享人,分别分享了自然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松阳乡村遗产保护与文化复兴的乡村振兴模式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社团成员对乡村振兴的认知,也为未来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方法。

  

案例推介

薛孟霏同学分享

首先,2023级建筑学研究生薛孟霏同学介绍了位于浙江丽水市浙南山区的松阳县,其以“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景观著称。 这里拥有160平方公里的松古盆地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是丽水市最早的建置县,历史超过1800年,拥有7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

     多次人口迁徙带来了多元文化,形成了数千个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展现出“山水—田园—村落”的独特格局。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多样的小气候环境,使松阳成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魅力之地。


薛孟霏同学认为,松阳路径是浙江省松阳县在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中形成的特色发展模式,基于特殊的古村遗产资源,结合丰富的自然景观,推出独特的文化品牌。通过“拯救老屋计划”、“山地战略”和“打造文化高地”三大路径,实现了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复兴。


松阳路径的价值在于其对传统村落的创新性保护和活化利用,特别是在文化资源保护与现代发展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的策略——这些策略共同推动了松阳的可持续发展,值得各地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与网址:

[1]“文化与建筑——乡村发展的驱动力”浙江松阳乡村振兴论坛综述[J].时代建筑,2019,(01):188-191.

[2]曹劲.关怀与唤醒——微观视角的乡村文化遗产传承与复兴[J].建筑学报,2017(01):118-120.

[3]肖建莉,越剑.模式转型期中国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复兴——以贵州云峰屯堡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9,(04):70-78.DOI:10.16361/j.upf.201904009.

[4]郭煦.“拯救老屋”的松阳模式[J].小康,2023,(15):35-38.

[5]张喆,王凤莹,朱正.传统村落的建筑保护修缮探索——松阳“拯救老屋行动”实践[J].建筑学报,2021,(01):34-37.DOI:10.19819/j.cnki.ISSN0529-1399.202101005.

[6]罗德胤,孙娜,付敔诺.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的松阳路径[J].建筑学报,2021,(01):1-8.DOI:10.19819/j.cnki.ISSN0529-1399.202101001.

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

 ✦ 

研究分享

黄姝仪同学分享

之后,2021级风景园林本科生黄姝仪同学从她景观总体规划课程,以及其身边人的农业研学乡村自然教育经历为出发点进行思考。

黄姝仪同学发现作为遗产地的门户小镇中兴镇富圩村中设计了作为自然教育科普活动基地的自然中心,与保护区联动。自然教育的普及程度在逐步提高,作为一项周末活动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

黄姝仪同学介绍到,自然教育的起源最早来自理查德·洛夫在他的《林中的最后一个小孩》一书当中提及的自然缺失症。针对于这一现象,自然教育成为重新链接起人与自然的纽带。我国自然教育自2015年以来蓬勃发展,到2020受新冠疫情影响遭遇打击严重,当下正处于行业重回春状态。


之后,黄姝仪同学从青山村的实际案例出发,从三个阶段介绍其自然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模式与方法

第一阶段,以自然保护为核心,在自然保护协会的推动下,历时三年的水源地保护项目让青山村实现了“绿水青山”的生态目标。

第二阶段,设计师介入,废弃建筑被改造为设计图书馆和青山自然学校,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教育条件。

第三阶段,以自然教育为活力,青山村吸引了更多“新村民”,开展“水酷运动”等生态保护活动,展现了自然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生机与活力。

其中,黄姝仪同学以拓扑分析的方式,展现以社会公益组织为枢纽的多点循环网络是第二阶段的显著特征,新组织数量增多且网络密度增加。这些新组织打破政府、企业、社会公益组织之间边界,将 3 种不同制度逻辑的行动者聚集在一起。同时新制度也大量出现。

自然教育已经成为发展乡村的一大动力;但就自然教育的属性而言,它亦具有保护乡村生境的作用。或许这方面值得我们加以探索。


参考文献与网站:

[1]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178400

[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0716636996793204

[3]谢耿.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新光村廿玖间里与余杭青山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C]//中国旅游研究院.202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旅游人才建设与青年人才培养.浙江农林大学;广州商学院;,2022:8.DOI:10.26914/c.cnkihy.2022.032018.

[4]薛雨晴,吴康勇,白鸥.乡村可持续转型的制度动力:基于浙江青山村的转型拓扑分析[J].小城镇建设,2024,42(07):14-21.

[5]https://www.eco.gov.cn/news_info/48885.html

 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


  

讨论环节

在听完两位同学不同角度的分享后,研习社参与会的各位同学也参与了热烈的讨论,表达了自己对于案例的本质思考,交流了感想体会,使大家受益匪浅。


第8期半月研报线上影像

 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




以上,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半月研报008期》活动圆满完成,期待下一期的半月研报会上同学们的精彩分享,并以此放开视野,发散思维,小心求证,大胆讨论!


 

END


文案组:黄姝仪、薛孟霏

后期组:赵韩逸

审核:陈晨




乡村振兴同济行
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官方公众号。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是以同济大学众多优势学科为基础,以“乡村振兴研究和实践” 为主旨的跨学科学生学术团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