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研报002期 | 后扶贫时代防返贫机制构建和基于AI大模型的中国乡村建筑聚落生成案例分享
学术
其他
2023-12-02 19:30
上海
引言
秉承"知行合一”的优秀传统,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始终注重社团成员的理论水平培养,由理论部牵头发起的产学研半月报活动——《半月研报》旨在鼓励社团成员参与分享和讨论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的有价值,有启发,有思考的乡村产学研的案例并进行分享和交流。落实“以经历回应理论交流,以交流提升理论水平”的社团内部人才提升目标,为更好地践行国家乡村振兴理论实践训练青年力量。
2023年11月26日下午 ,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半月研报002期”社团例会与学习讨论在线上腾讯会议室顺利举办。矫雨航、李湘铖同学作为本次的分享人,分别从乡村扶贫、乡村技术的角度,推介了《后扶贫时代防返贫的机制构建与路径选择———以甘孜州D县为例》以及《基于AI大模型的中国乡村建筑与聚落生成》案例,带领着大家一起感知实际案例,为社团成员带来了一场后发与先进的乡村发展对话。
消除贫困既是全球性话题,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从2019年脱贫攻坚“完美收官”到2020年年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的继承与创新。如何巩固、稳定得之不易的脱贫成果,进而完善脱贫经验,是现在和未来不可避免的艰巨任务,须对防返贫长效机制进行实践与理论的长期专项研究。2022级马克思理论专业博士生矫雨航同学向研习社社员推介了研究案例《贫困地区防返贫机制探究—以甘孜州D县为例》。
矫雨航同学首先对“防返贫”概念及开展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介绍。从字面上而言,返贫的本质是“重新贫困”,即已经摆脱贫困的人口由于收入减少或支出增加等原因重新返回贫困状态。D县作为西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外部风险因素极易引起致贫。
矫雨航同学结合过去开展的调研与文献资料整理,将脱贫地区返贫因素总体上归结为政策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与社会原因等。具体而言,在精准扶贫的推进过程中前期主要是以救济式扶贫为主,在转化扶贫模式的过程中,由于政策的短期性和效率的过渡性等原因导致脱贫户内生动力不足。当脱贫户退出贫困行列后,一旦中断普惠性帮扶政策中断或减弱,这些脱贫户面临重大风险可能会滑落到贫困线以下;而在产业扶贫进程中,贫困地区客观上自然条件不利于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率不高,产业基础薄弱,融资渠道难,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效益不明显,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总量不高,村民经济收入不稳定往往会选择外出务工。且因为各村自然气候相同、地理位置相近,在发展产业时容易出现产业同质化现象;同时,由于长期处于闭塞的环境下,教育水平较低,专业技能缺失以及客观因素制约,在政策扶持的转移过程中会导致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其落后思想、自我发展能力弱以及其他因素导致部分脱贫人口无法满足乡村振兴的要求,从而返贫;另外,农村脱贫人口仍处于脆弱的生活状态,对于灾害、疾病抗风险能力极为薄弱,成为返贫的重要风险因素。
最后,矫雨航同学指出,脱贫攻坚有时间节点,防返贫将是一项长期事业。对此,必须在充分分析返贫原因的基础上,建立防返贫机制,具体而言包含完善“志智动力并举+延续的教育先行”机制、打造贫困户主体性翻转机制、打造虚拟与现实防返贫平台机制、构建危机预警降风险双责任机制等方面。
22级研究生李湘铖同学向研习社社员推介了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的近期工作新进展——《基于AI大模型的中国乡村建筑与聚落生成》。
该项目以团队项目数据库来构建大模型数据底座,能够通过“给我一张中国乡村的图片”、“给我一张乡村现代建筑的图片”、“给我一张包含传统建筑的中国乡村图片”等Prompt指令,生成极具真实感的中国乡村建筑与聚落图片,模型效果在此专项上的表现远超其他同类型模型。能够生成徽派建筑、潮汕建筑、客家建筑等充满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照片,涵盖鸟瞰图、人视图等多种视角。
李湘铖同学随后分析了中山大学2022年寒假返乡社会调研实践主题活动——“我和我的家乡”、乡村规划评估工作与AI大模型数据库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形成有效衔接,是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模式之一。
李湘铖同学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是当前时代的重要发展动力,当讨论人工智能时,一定不要以当前的技术水平评估未来,而是着眼未来构建未来图景。乡村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希望大家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沿发展,并积极思考和探索乡村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新技术应用于乡村的前沿产学研结合案例分享。
以上,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半月研报002期》活动圆满完成,期待下一期的半月研报会上同学们的精彩分享,并以此放开视野,发散思维,小心求证,大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