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 · 江苏吴江站 | 2024年暑期调研纪实

学术   2024-08-01 20:13   上海  

·序言·

2024年,同济大学将继续致力于搭建“乡村振兴”领域的青年人才平台,二期“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计划紧紧围绕“乡村共创”理念,已经面向全国召集了更多有能力、有情怀、有担当的高校学子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延续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人才合作三大板块的工作方式,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为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工作站·吴江站”于2023年成立,工作基地“原野学社”拥有独特的江南水乡自然环境和空间设施吴江站开设一年来,在站长徐驰的带领下,重点成果包括:正式成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的专业实践基地”,举办“青年与乡村未来主题论坛”等。

2024年,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江苏吴江站暑期实践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王溪带队,招募本校博士生2名,本科生2名,以及来自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同学1名,共计6名成员。团队深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黎里镇),于7月15日-24日开展江南水乡人居遗产社区空间数字化采集现场调研实践工作,并完成博士生刘璐同学人才专项实践推荐,进行为期45天的专业实习

汾湖高新区(黎里镇)位于苏州市吴江区东部,总行政区域面积为258平方公里。该区域处于江苏、浙江和上海三地交汇的长三角经济区中心地带,与上海市中心距离约67公里,距离杭州135公里,距离苏州主城区50公里,具有显著的地理区位优势。区域内河网密布,水域面积占比接近40%,生态资源条件优越。2019年,汾湖高新区被整体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区域内位处沪苏浙交界处、作为功能样板区的水乡客厅片区,由两省一市共同开发,是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核心中的核心。

   2024年3月27日由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江苏省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六章“江南水乡文化”第四十四条指出:“支持示范区根据镇水相依的水乡聚落特征和吴根越角的历史文化特色,推动建设江南运河、太湖—黄浦江、嘉兴—吴淞江等历史文化带,塑造新江南水乡风貌,打造体现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标识地。执委会会同两区一县人民政府建立江南水乡文化保护区域协同工作机制,推进示范区内江南水乡古镇的整体性保护以及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工作。”

  本次调研案例选取吴江地区重点江南水乡古镇及传统村落聚集区:黎里古镇、同里古镇、芦墟古镇、周庄古镇(隶属昆山市)及周边11处传统村落。以国际前沿乡村景观活态遗产与遗产社区保护理论为指导,结合吴江地区城乡发展与遗产地实际工作深入调查研究。探索以人为本的人居遗产社区体系构建的方法,识别江南水乡人居遗产景观社会空间单元,考察遗产保护规划实施过程中以村居社区为中心由下至上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汾湖高新区范围历史村镇区位 (王溪 马倩 绘)


江苏吴江站|调研纪实

01

调研路线

2024.7.16

全程84公里

2024.7.17 

全程59公里

2024.7.18日

全程82公里

2024.7.20

全程29公里

实践支队在村干部带领下进行实地考察


村镇社区居委访谈现场

杨正吉 摄影

02

遗产社区:黎里古镇

黎里古镇位于苏州市吴江区东南部,隶属于汾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黎里镇),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建镇至今已有近900年历史。黎里古镇区域总面积61平方公里,下辖11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黎里古镇总人口约3.6万人,外来人口近2万人。古镇核心区人口3000-4000人,以原住民为主。古镇核心区东至中立阁,南至南环路,西至望平桥,北至禊湖道院,面积共0.69平方公里,分属于3个社区,目前由镇古保办下辖旅游公司统一管理。2014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黎里古镇及传统村落卫星影像合集 张柏涵 整理


黎里古镇航拍影像 王溪 摄影

黎里古镇市河东西长1980米,南北长500多米,两者丁字相交,百姓沿河而居,临水成街,河岸保存完好。遗留下来的明清古驳岸4000多米,有着式样众多的河埠和缆船石,缆船石254颗。黎里有各级文保单位55处,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控制保护建筑28处,至今保存明清民国建筑97000多平方米。

今汾湖高新区(黎里镇)范围内水脉相连的乡村聚落星罗棋布,其中入选省级传统村落名录的有史北村史家甸、三好村江泽、东联村许庄与枫里桥,入选市级传统村落的有梅石村梅湾。


史北村:史家甸

史北村位于黎里古镇东南部,于2003年由史北、奇士两村合并而成,东靠浙江省西浒荡,与浙江省徐河村相邻,南连浙江省翔胜村,西邻黎里镇建南村,北与黎里镇雄峰村接壤,村域面积4.62平方公里。在区位上,史北村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吴江片区的“南大门”,与浙江嘉善县翔盛村“路相连、水相通”。在产业格局上,史北村低效、污染型工业企业已全部迁出,未来结合黎里古镇开发,深入实施农文旅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打造江南水乡特色田园乡村形象。

史家甸村为江苏省级传统村落名录。在特色田园乡村(特色精品乡村)建设中,史家甸自然村依托“退二进一优三”的长远产业布局规划,建设高标准蔬菜基地,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打造黎里古镇—章湾荡湿地公园—史北村的农文旅路线。

史家甸还对历史遗迹“水月禅院”进行了深入挖掘。据清光绪《嘉善县志》记载,水月禅院,在县治西北下保西区汾湖间(今黎里镇史北村史家甸以北300米)。碧漪围环,形如圆月,亦称水月庵,始建于南宋绍定年间。元朝末年被战火焚毁,明朝洪武初期,由莲郁和尚募化重建。重建后的水月庵规模宏伟、环境幽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独具匠心的建筑布局构成了别致的景观,孕育了水月庵的“八景”:古殿灯辉、崇楼钟韵、龙潭印月、马鬣蒸云、汾湖客帆、丰溪渔唱、苔蹊睡鹤和竹坞栖鸾。令人惋惜的是,上世纪50年代,水月庵被拆除。这座传奇古刹曾因秀美景色引来众多的名人咏唱,后又在历史的更迭中几经沉浮,最终销声匿迹,只留一处遗址。 

史北村传统村落景观

             史北村史家甸航拍影像 王溪 摄影

           史北村北家甸航拍影像 王溪 摄影


东联村:枫里桥 许庄

东联村隶属于苏州市吴江区汾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黎里镇),是原芦墟镇下辖村。该行政村位于开发区的东北部,东临上海,南依元荡湖、北接周庄古镇,地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的核心区域。该村由东枫、华树、新庄三个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9.6平方公里,共有8个自然村,东联村总户数1054户,总人口3365人,外来人口较少。耕地面积共4141亩,全年村集体收入1695万元。

枫里桥自然村,南临莘塔社区。枫里桥自然村位于东联村最东侧,是东联村最为古老和具有文化底蕴的自然村落。2018年完成三星级康居乡村建设,通过村容提档升级、优化生态环境来全面提升村庄整体面貌,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

村内陈氏节孝坊可追溯至清乾隆十年(1745),节孝坊原为清乾隆皇帝为郭培妻陈氏而建,表彰陈氏的守节和孝道。 村内世居屠、许、郭、张四大姓氏,历史悠久。枫里桥的张姓系晋代文豪张翰的后代,他们千百年来世世代代扎根于祖先归隐的那个家园,直至20世纪90年代,最后一支系张氏迁入上海郊区。张翰《思吴江歌》,留下了“莼鲈之思”的典故,故里后世至今铭记他的思乡归隐之情。

许庄自然村,位于东联村西北部,现属莘塔社区东联村,村内共有5个村民小组,在册人口约400人。2019年,许庄村建设张翰纪念馆对外开放,展示张翰生平事迹。清朝时,流传着“周庄一个镇,不及许庄一个陈”的说法,历史上这个村的陈姓是远近闻名的望族。许庄保持了良好的一河两岸水乡村落风貌景观,民居建筑的改造迭代在设计上遵循粉墙黛瓦的“苏式民居”风格,使得整村建筑色彩造型和谐。许庄保留有清代牌坊一座,距今约300年历史。

东联村传统村落景观

枫里桥航拍影像 王溪 摄影

许庄航拍影像 王溪 摄影 

许庄张翰纪念馆


三好村:江泽

 三好村隶属于苏州市吴江区汾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黎里镇),是原莘塔镇下辖村。该行政村地处汾湖高新区东北角,东与上海青浦隔湖相望,北与昆山周庄一桥相邻,全村区域面积7.05平方公里。共有5个自然村,总户数708户,总人1992人,外来人口较少。耕地面积共3253亩,全年村集体收入1044万元。

       江泽自然村,隶属于三好村,被评为省级传统村落。江泽北倚白蚬湖,东偎东厅港,西傍排沙港,南临圣堂港。村民临水而居,以农耕为主。位于莘塔北端,东与昆山周庄交界,西与金家坝社区的蚬南村接壤。整个江泽村的河流形状似一条巨龙,南北向的河流叫直河,宽阔绵长,水流清澈,属龙身;东西向的东横河与西横河是龙的两后爪;靠南端左边东浜和右边西浜为龙的两前爪;龙首部位在村南侧的投字圩。

       江泽历史上与周庄水相通桥相连。如今江泽村鸭食盆滩聚宝桥,据史料记载:聚宝桥,在丙湾漾西,跨化字两圩,口阔而流急。清嘉庆间,陶煦(《周庄镇志》撰写人)的先伯父陶保宗创建木桥于此,与(周庄)报恩桥等高。同治十三年(1874年),里人重修。20世纪80年代,改建砖桥。21世纪初,原址改建水泥桥。据志书记载江泽历史上有唐代曹王墓、元代胜因庵等遗迹,约于20世纪60年代损殁。由于历史上村居不断迭代,江泽传统民居如今仅存数间民国时期建造的房屋院落,多用于储藏或已废弃。

       江泽流传有诸多历史名人轶事,晋代王彪之女圣姑建庵于江泽,江泽徐氏族人尊明初将军徐达为祖先,明代金允治崇祯三年中举后任福建晋江知县,民国年间有奇人管易如隐居流庆庵的传说。

三好村传统村落景观

江泽村航拍影像 王溪 摄影

江泽村传统民居 王溪 摄影

三家村水系景观 王溪 摄影


梅石村:梅湾

梅石村隶属于苏州市吴江区汾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黎里镇),是原金家坝镇下辖村。该行政村位于开发区西北部,2001年由石前村和梅田村合并而来。共有7个自然村,总户数538户,总人口1463人,外来人口较少。全年村集体收入158万元。

梅湾自然村位于梅石村西北部,南靠吴江大道,东邻方家荡,村内小桥流水,村民房屋依湖而建,是富有江南水乡特色风貌的田园自然生态村。梅湾自然村与古镇同里毗邻,西北直达太浦河的牛长泾塘流经镇区,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梅湾烟雨碧水岸,稻花弥漫节孝坊。这里四面环湖,稻田肥沃,造就了一处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梅湾名字的来历,据吴江档案局地方志查询,乾隆《吴江县志》记载,这里曾有梅妃墓。相传宋高宗车架南渡,随行船只十余艘,百余人,由苏州葑门过南星湖、叶泽湖至梅湾时,梅妃痨病病发重危,为减轻旅途累赘便解散亲属,于当地安家耕种,此村故名梅湾。宋高宗路过吴江的时间是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因此梅湾也应有880多年的历史了。梅湾因其水网密布,水路四通八达,在交通不便以船代步的年代,是一个天然的交通枢纽。但真正让梅湾商业繁华并且名声在外的则是拥有一座叫做“茅山堂”的道观。“茅山堂”道观供奉的就是有名的道教始祖之一的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老一辈人都说茅山堂是梅妃请来的,也有的说是三茅真君自己过来造的,是来为这一方百姓消灾解难的,百姓烧香祈愿大都有求必应,周边上海、浙江的众多信徒也是慕名而来。“茅山堂”东侧,还有一座贞洁牌坊。同样据吴江地方志记载:雍正三年(1725年),廿八都梅湾村梅士灿妻凌氏年十九亡夫,守节四十一年,建节孝坊一座,两柱一间。雍正十二年(1734年)题旌。

梅石村传统村落景观

    梅湾村航拍影像 王溪 摄影

03

遗产社区:芦墟古镇

芦墟古镇位于苏州市吴江区东南部,汾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黎里镇)下辖乡镇,距吴江城区24.5千米,北靠太浦河,南至南栅港,隔芦墟塘与浙江省相望,西濒汾湖,东达槐字港。2003年乡镇区划调整将芦墟、金家坝两镇合并,设立芦墟镇,镇政府驻芦墟。行政区划调整后,芦墟镇行政区域面积达到150.64平方公里,人口7.83万人,辖5个社区居委会、26个村委会。2006年,芦墟镇与黎里镇合并,芦墟古镇下辖2个社区,镇区范围共约1万多人口,另辖12个行政村,辖区总人口近5万人。2012年起芦墟古镇行政区划归属于芦墟产城融合功能区。

芦墟古镇航拍影像 王溪 摄影

古芦墟在今太浦河北岸的芦北村一带,这里以前叫北顾里,三国时已成村落,南朝梁太学博士顾野王之子安饶、安文卜居于此,遂有此名。唐景龙二年(708年),在古芦墟南部建立了泗洲寺,因香火旺盛,居民逐渐向南迁移,芦墟逐渐繁荣起来。宋、元、明三代,这里设有汾湖巡检司署,芦墟由村落发展成小镇。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芦墟“居民至千家,货物并集,设官将领之,乃始称镇”。至乾隆年间(1736-1795年),芦墟“民日增,贸易益盛”,被誉为“鱼米之乡”。芦墟古镇曾为吴江七大镇之一,其繁华一时无两,被誉为小上海,后随时代变迁和水路交通的式微,芦墟古镇逐渐衰落。

芦墟老街核心区北起观音桥,南至登云桥,总长1公里左右。老街拥有独特的历史建筑跨街楼,布及市河两岸,为如今江南古镇仅存。现存跨街楼16座,大多数结构完整,多建于清中叶至民国时期。沿河两岸跨街楼和商铺、民居相连而筑,廊棚、水阁,河埠合为一体,跨街楼因此得名,也形成了芦墟水乡古镇独有的建筑特色。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放火烧掉大片民房,特别是西中街损失惨重。现保存完好的除沈氏跨街楼、许氏跨街楼、西栅跨街楼外,尚有东南街司浜北端、东南街铜匠湾、西南街南洋旅馆、南袁家浜北岸、西北街洪昌板桥以北到牙防所等五段。2014年7月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许氏跨界楼图组 王溪 摄影 

许氏跨界楼拥有标志性的观音兜与鹊尾式马头墙组合山墙造型,20世纪初建造,原功能为米行,建筑中轴对称,前店后居,临河中段为码头,两侧开间房屋为米仓,跨街内侧房屋为店铺。后进梁柱有过火痕迹,原主体居住空间已坍坯。   

芦墟古镇保存有多座古石桥。嘉泰桥是芦墟最早的桥,始建于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改建于明成化二十三年,今构筑为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建。桥体拱形单孔,矢高3米,宽2.5米。上下石阶各14级,由武康石、青石、金山石混合制成。桥拱券有镶嵌一碑《北顾里重建嘉泰桥题名记》。碑文中曰:“中流南北,曰武陵溪。桥名嘉泰,盖南宋宁宗朝嘉泰改元始建,故以此名。”列入苏州市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观音桥,本名泰生桥,初建无考。乾隆三十五年(1770)由里人吴之湄等募资重建。清季,桥西北塊建有小庵,庵内供奉观音像,遂俗称观音桥。桥为拱形单孔,高3.2米,中宽2.2米,东西石阶各18级。桥顶望柱上雕有狮子,惟妙惟肖。观音桥又被称为芦墟的“市桥,镇守北栅河口。2014年7月,由苏州市民政府明确为市文物控制保护建筑,由当地政府修缮。另有灵芬馆,位于南袁家浜8号,是清代文学家、词人郭麐(1767-1831)的故居。

登云桥在古镇南端。登云桥始建于康熙年间,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曾迁至城隍庙前岳家浜,后因市民行旅不便,于嘉庆二年(1779年)重建于此。桥为单孔,矢高4米,中宽2.2米,桥面上镌有“八宝纹”图案,颇有特色。列为苏州市文物控制保护建筑。

重要发现:

芦墟古镇金字港百年砖窑群

团队在调研中发现隐避于芦墟古镇芦东村金字港X型水系两岸的砖窑群,窑体数量约十五座。其中利字窑得到保护利用,集中回顾展示了抗战时期本地民众英勇牺牲的历史事件,设立“侵华日军芦莘厍周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现为苏州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代较晚的芦墟石灰窑遗址2024年挂牌不可移动文物(未定级)。其余十座约百年历史的传统青砖窑及附属作坊建筑现状均废弃,砖窑建筑体量基本保存完好,其上植被覆盖似小山,窑顶上有高耸的烟囱,入口处展现了独特的小青砖弧面穹顶砌法。据了解目前这些窑址尚未得到文保评级和挂牌。

芦墟金字港砖窑群遗址景观

芦墟金字港两岸砖窑群现状 王溪 杨正吉 摄影

砖窑体植被覆盖现状 王溪 摄影

窑体建筑入口现状 王溪 摄影

芦墟窑业历史,自晚清始,兴于民国,至20世纪末,曾是芦墟的主要产业。

详细介绍 :参考“芦墟窑业史话https://mp.weixin.qq.com/s/VVqeq_5ChabVyYnsCrTg1A

04

江南水乡古镇及传统村落景观数字平台建设

       本次暑期实践还初步搭建了江南水乡古镇及传统村落景观社区数字平台。通过深入的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结合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创建全面记录江南水乡古镇和传统村落的真实面貌、历史文本及文化景观遗产资源国土时空分布的数字平台。

暑期实践调研数字图像数据收集情况

本次调研尝试完成多源数据整合工作。首先是地球卫星影像,使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提供的Earth Explorer网站收集吴江地区从1980年至2022年的Landsat 8卫星影像。这些影像覆盖了四十多年的时间跨度,提供了关于地表变化的详尽记录。研究对每一幅影像执行辐射和大气校正,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其次,利用最新的无人机技术,获取了415组高分辨率影像和视频数据,覆盖了从多个角度和高度的拍摄。尝试通过倾斜摄影图像数据建设三维模型。

同里古镇漆字圩三维建模实验 汪曦蕾 图

此外,调研中拍摄了57组360度全景影像,全景影像提供了从单一地理位置无死角的六面视图,能够捕捉环境的全方位细节。这种影像首先需要经过拼接和校准,确保各个视角之间的无缝对接,为三维重建提供高质量的视觉基础。

黎里传统村落江泽全景图像采集 张柏涵 拍摄


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数据源,我们能够全面地了解吴江地区江南水乡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现状。为观察和记录地表变化、建筑风格、文化特色及社区生活形态,分析其变化背后的社会经济动因提供依据,为未来的规划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数据集成的技术目标是将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合并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以便更加方便地访问、管理和分析数据。对于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项目而言,这意味着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信息实现空间数字化融合,从而提供一个全面的数据库,支持决策制定和遗产价值研究。

汾湖地区江南水乡古镇及传统村落景观数字平台交互页面  王溪 马倩 制图


 数字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数据的可视化和用户交互设计是非常关键的。通过可视化技术,我们能够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复杂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数据中的模式、趋势和关联,从而支持决策制定、问题解决和洞察力的提升。通过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连接云端数据图像是数字平台建设中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平台能够轻松地访问云端存储的图像数据,实现动态展示和更新。这种方法避免了在平台本地存储大量图像数据所带来的存储压力,同时也确保了数据的实时性和可访问性。

 通过地理信息可视化和交互技术,江南水乡古镇及传统村落景观社区数字平台期待实现复杂数据的直观展示,计划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交互体验和人工智能ai图像学习分析工具。这些技术和功能将为空间尺度较大城乡景观遗产的保护、研究、教育、旅游和规划等多个领域提供有力的支持,推动江南水乡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7月23日,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吴江站师生与汾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城乡局在原野学社就本次暑期实践调研情况进行了交流汇报。

调研汇报原野学社交流会现场

现场调研问卷分析(有效样本量:90份)刘璐


汾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城乡发展局袁钦副局长对目前正在开展的黎里古镇、芦墟古镇保护规划工作进行了介绍,认为本次调研成果建立了城乡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对话,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博士团科研课题着眼于江南水乡景观资源保护是非常积极而有益的探索。期待成员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更为深度的社会调查研究,吴江地区的乡村研究应当发扬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的精神,以发现、破解乡村振兴实际难题为目标。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指导老师陈晨副教授表示,汾湖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与上海之间的区位及政策优势明显,建议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吴江站开设长期的人才培养驻地计划,以同济大学多学科交叉的人才资源支持吴江地区实际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交流会的最后,双方探讨设立“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长三角一体化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汾湖站”意向,拟进一步引介同济大学师资与文化教育资源,推动师生力量参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汾湖高新区乡村振兴工作。


·结语·

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带领着实践支队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会交流深入了解江苏吴江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路径,未来将结合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的青年人才优势和专业特色,持续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贡献青年力量!


· 乡村共创  青春同行 ·


文案组 | 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吴江站

后期组 |王溪 罗展仪

审核组 | 陈晨 王佳慧


乡村振兴同济行
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官方公众号。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是以同济大学众多优势学科为基础,以“乡村振兴研究和实践” 为主旨的跨学科学生学术团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