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乡村振兴 | 余村的生态振兴路

学术   2024-04-12 18:35   上海  

共话乡村振兴 | 余村的生态振兴路

前言

     本次实践,团队拟跟随习近平总书记脚步,踏寻乡村发展论断出处;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总结乡村发展脉络,概括乡村振兴模式,推广乡村发展经验。实践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为调研基地,旨在研究乡村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是如何在产业中生产价值,实现从资源向资本的转化;探究实现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互促的路径;研究余村村在区域嵌入网络中的影响;进一步总结提出余村发展模式对于乡村振兴新范式的总结与借鉴。

01

实践背景

· 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调研,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06年习近平在系统性总结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和反思安吉余村发展模式转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两山”理论,要求在实践中要辩证地认识“两山”关系,由此安吉余村“地方性知识”进一步升华得到的“两山”理论基本形成,成为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引。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浙江考察疫情后复工复产一系列情况,并二次到访余村,肯定了余村“两山”理论的发源地位,肯定了余村过去15年间的村庄建设与生态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二次到访体现了对生态文明理念、碳排放政策的强调,也使村民们感到惊喜。一个小细节是,二次到访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余村室外场景并未佩戴口罩,说“这里很安全,不需要佩戴口罩”。

· 乡村振兴&生态经济   

     从乡村生态振兴角度而言,生态经济是由商业实体和经济活动通过可持续的方式,利用农村地区多种不同形式的生态资源积累起来的嵌套网,它不但不会导致资源枯竭,反而可以产生净效益,增加对环境以及对社区的价值。生态经济是一种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实 | 践 | 背 | 景

02

振兴历程

· 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产生转变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安吉县余村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

     这给余村带来了一场质变。

     余村彻底关停了所有矿山、水泥厂等污染环境的企业,重新编制了发展规划:把村庄划分成田园观光区、生态旅游区、美丽宜居区和精品外环线,并对村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了科学合理布局。

· 人力资源多元   

· 村委会提供自上而下的发展路径

      在两山理论的肯定下,余村村“两委”在发展的十字路口坚定生态经济的信念,带领余村全村人民拉开了美丽乡村的变革序幕。

· 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发展与治理

     近年来,随着余村经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余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村民在乡村转型发展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宿联盟作为民宿产业的导引

     近年来,随着余村乡村旅游产业不断发展,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农家乐、民宿队伍日益壮大,为解决民宿特质不明显、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随之而来的问题,24家农家乐、民宿业主一拍即合,余村乡宿联盟应运而生。

· 社会资源优势独特  

· 政策倾斜

     作为两山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断的发源地,余村获得了众多政策的倾斜与关注。通过上级政府的引导,余村在天荒坪镇中脱颖而出,联合周边其他村落,采用村庄抱团发展模式,建立未来智慧旅游和智慧农业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同时全力打造高端旅游业态。

· 上位规划支持

     余村的发展强调以规划为导向,让余村能够更好地迈入区域化的发展进程。余村在发展新农村、打造美丽乡村方面都充分运用了规划的专业引导。

· 多元要素互动与产品产出   

     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的互动下,余村的生态 经济蓬勃发展。各类资源也逐渐从要素转化为产品,又通过产品聚集成生态产业。


振 | 兴 | 历 | 程

03

现存问题

· 生态旅游对游客吸引性不强   

余村村庄小,一方面对大量游客涌入后的承载接待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对于一个旅游村庄,余村的配套设施不够齐全。

余村缺乏特色自然资源、产业资源。旅游体验项目缺乏核心竞争力,没有结合本土“两山”文化深度开发差异性体验项目。

· 生态经济发展缺乏能动性  

余村现有产业发展人员年龄结构偏中年化,工作创新主观能动性不强,思想相对封闭,没能够紧跟时代潮流。

· 余村两山理论示范效应不突出  

余村作为两山理论发源地,党政研学带来初步入口流量,但示范效应不强。余村两山理论红色旅游的名声没有完全打出去,许多游客是来到余村才知道这里是两山理论发源地。此外,余村每年有不少组织群体来参观调研,但是目前没有形成体系化付费制的“经典研学路线”。


现 | 存 | 问 | 题

04

解决路径

· 自然资源利用   

余村需要继续推动将优美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持续创造绿色生态红利的生态经济化进程,在以竹子资源和良好生态环境为促进发展的物质资源和优势基础上,新时代余村要更深度地挖掘自身的乡愁文化与乡村记忆。

· 人力资源促进  

乡村的烟火气和鲜活力来自源源不断的青年人才,余村发展的核心力量是青年,亟需留住青年和获取青年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乡村发展动力。

· 社会资源挖掘  

新时代余村需要探索整合村内外优质资源,构建村庄内力与社会外力的发展平衡,实施“村企结对”“乡贤帮村”“校地合作”等工程。


解 | 决 | 路 | 径


  展  望  

     作为党和国家顶层方略的“两山”理念诞生于浙江余村,并首先在乡村得到实践,余村从灰色的“矿山经济”转向绿色的“生态经济”,走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以乡村微观样本呈现了“两山”重要理论思想的当代实践范例。

     转变发展观念是余村的思想灵魂,推进绿色发展是正确的实践路径,提升发展能力和质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新时代我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不断探索回答“两山”理念的乡村实践问题,将“两山”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一个完整的实践体系来研究,不断推动“两山”理念的乡村实践从余村到安吉、再到全国的以点带面持续发展。

END

文字  |  吕叶婷、邬文婕、管毅

摄影  |  霍逸馨、邬文婕

排版  |  舒芷珩

审核  |  邬文婕、吕叶婷


乡村振兴同济行
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官方公众号。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是以同济大学众多优势学科为基础,以“乡村振兴研究和实践” 为主旨的跨学科学生学术团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