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人离不开的灵魂手势,算不算一种手语?丨语言学午餐

学术   2024-12-03 11:42   北京  


今日主厨丨B.I.A.



对健听人来说,手势是交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摊起手,耸耸肩,表示我很无奈;拇指和食指抵住下巴,表示我在沉思;撮合五指,上下摇晃,面露疑惑,表示我是意大利人(不是

2021年欧洲杯赛场上,意大利球员巴雷拉(Barella)就因激情四溢的🤌🏻🤌🏻🤌🏻手势光速出圈,一时荣膺“意大利国手”的美誉。(图源:网络)


这些直击灵魂的手势往往潜台词丰富,情感张力拉满,在表情达意上几乎可以与口语平分秋色。那么,它们能算一种“手语”吗?如果不能,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今天的午餐,小编就用三条简单的手语语言学知识,为你讲清“手语”与“手势”的异同。此外,如果你正在学习某门手语(比如中国手语),学会这些小知识,也能让你的表(结)达(印)更地道哦!




1. 手语有丰富的手形,听人的手势则往往比较匮乏

听人间使用的“手势”(gesture)是一种副语言(paralanguage),是辅助口语表达感情的肢体动作,没有固定的语义,形式上也比较单调,常常只有三五种简单的姿势。毕竟,听人间的信息传递更依赖口语,简洁的手势可以辅助沟通,繁杂的手势则会让人眼花缭乱,反而干扰听话者接受信息。

而手语中的“手势”(sign,注意和gesture的区别)与之大不相同。从英文名称上就能看出,一个“手势”(sign)就是一个语言符号。有五种区别特征(parameters)可以用来描述它:手形(handshape)、位置(location)、运动(movement)、方向(orientation,特指手掌/手背的朝向)与非手控动作(non-manual,包含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等,相当于语音中的“超音段特征”)。

这五种区别特征当中,手形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对不了解手语的人,上下翻飞如同摇花手的手部动作也往往是最醒目的。不了解手语的听人,会下意识地用简单的“手势”(gesture)去类比手语中的手形,但实际上,后者在数量和复杂度上都要远远超过前者。

世界各国的手语,普遍有丰富的手形。Liddell & Johnson(1989)认为美国手语有150多个表层手形,衣玉敏(2008)归纳了上海手语的71个表层手形。即使按区别意义与否,归纳为底层的“手形音位”,也能达到20-40种(张吉生、伍艳红2018)。

张吉生、伍艳红(2018)归纳的上海手语38种手形音位,有一些手形相当复杂,不熟练的话很容易“手指打结”。(图源:张吉生、伍艳红2018,图12)

这些或拟物、或抽象的手形,编码了丰富的语义信息,使手语的表意能力比起任何一种口语都毫不逊色。如果你正在学习手语,一定要分清千奇百怪的手形,聋人朋友想理解你的意思,很大程度上就靠它了。

口语中有“口误”,手语中也有“手误”。打手语时,手上稍不留神,就可能造成手形走样,从而引发啼笑皆非的误会。小编和聋人朋友交流时,曾不小心把“OK”比成了“厕所”,险些闹了大笑话。

中国手语的“厕所”,和“OK”的手形非常接近,但它其实来源于“WC”——没错,就是这么直白。(图源:《国家通用手语词典》app)


此外,还有两条重要的音系规则,可以用来鉴别一个“手部动作”能否成为合格的手形:“对称性条件”(Symmetry Condition)与“支配性条件”(Dominance Condition)

这两大条件由Battison(1978)率先提出,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两只手都在运动,那么它们一定对称,手形、运动都必须相同;如果两只手手形不同,那么一定有一只手受支配而不动,成为手势的背景。所以,如果你的左右手喜欢“各干各的”,打手语时记得管好它们,让它们协调起来。否则,聋人朋友可能会看得一头雾水。



2. 手语是身体的语言,手部动作的范围可以伸展到几乎全身

手语不只是双手的语言,也是身体的语言。吴铃(2005)对手语故事的统计证明,身体部位影响表义的词语占样本词语的50%。所以,聋人“不止是用双手说话,而是用全身在说话”。中国手语中,许多词正是在位置、运动特征上构成最小对立的。



中国手语的三个颜色词“黑”“黄”“红”在“位置”特征上构成最小对立,相同的“H”手形指示它们共同的声母。(图源:《国家通用手语词典》手机app)


想想你和朋友交谈时打出的各种手势,它们不但几乎不会在位置、动作上构成对立,而且几乎只占有上至面部,下至胸口,左右不过肩的一小块空间。在口语交流时,这块区域已经足够了,除非你要发射动感光波

不过,对于手语来说,这块“发语空间”(signing space)还是太小了:根据杨峰(2016)的研究,上海手语的发语空间至少可以从头顶延伸至髋部以下,这远大于听人手势(gesture)的跨度。


“帽子”“裤子”两词,大致代表了上海手语发语空间的上下边界。需要注意,文中的“发音人”是坐姿,但他仍然将“裤子”的手势打在了大腿上侧,可见,发语空间是跟随者发语者的体态变化而变化的。(图源:杨峰2016)


这也是为什么,聋人之间交流时,通常不喜欢身前有遮挡物——因为他们要将自己的身体尽量完整地展示出来。这样看来,新闻节目左下角的手语老师只露上半身,会不会也影响了表达呢?

配有手语翻译的新闻发布会上,演讲者可以站在讲台后,手语翻译却要露出全身。(图源:网络)



3. 手语中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会参与词汇语义与句法信息的表达

如果你见到过聋人间的手语对话,往往会发现,他们的神态比听人使用口语时更为丰富,绝不会“喜怒不形于色”。即使你不懂手语,也很容易从表情和身体姿态中读出他们的情绪。


中国手语与美国手语的“伤心”,手部动作不同,伤心的表情和头微低的身体姿态却一模一样。(图源:《国家通用手语词典》app,The American Sign Language Handshape Dictionary


上文已经介绍过,配合手部动作的表情和身体姿态被称为“非手控动作”。作为手势的五大区别特征之一,非手控动作许多时候是编码在词汇语义中的强制项——对聋人来说,它是理解语义的必要条件。

例如,中国手语中,可以构造非手控动作的最小对立对。


《国家通用手语词典》对中国手语“高兴”“现在”两词的描述。这两个词在位置、运动上的区别可以忽略不计,几乎只有面部表情有所不同。在听人使用的手势(gesture)中,很难找出这种细微的差异。(图源:《国家通用手语词典》手机app)


此外,非手控动作同样可以参与句法操作。世界各国的手语中,疑问句、祈使句往往都不需要添加手势上的标记,只需要在肯定句的基础上作出疑惑、命令的神态即可。


听人使用口语交流时,也会基于内心的情感,不自觉地展现出不同的表情或体态,但它们只提供了某种语用信息,不参与语义表达。手语中的非手控动作却能够渗透进从词汇到句法的方方面面。可见,它们在形式上相去不远,却在功能上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所以,如果你比较内向,表情变化不大,从中读不出三分讥笑三分凉薄四分漫不经心,打手语时不妨“颜艺”一点。开心了就捧腹大笑,生气了就怒目圆睁,谁说“脸语”不算手语呢?



看来,手语貌似简单直观,背后却也有玄机万重。这几条手语小知识,你学会了吗?对手语的这些特点,你有什么看法?在评论区一起聊聊吧。


参考文献
Battison, R. (1978). Lexical Borrowing in American Sign Language. Silver Spring: Linstok Press.
Liddell, Scott K. and Robert E. Johnson. (1989). American Sign Language: The phonological base. Sign Language Studies 64,1:195-277.
吴铃(2005),汉语手语语法研究,《中国特殊教育》第8期。
杨峰(2016),《上海手语音节结构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衣玉敏(2008),《上海手语的语音调查报告》,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张吉生、伍艳红(2018),上海手语的底层音系与特征赋值,《当代语言学》第4期。


审稿丨北北 Pepper


投稿:linglunch@outlook.com



语言学午餐Ling-Lunch
发现平淡生活里人类语言的奥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