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有答,有来有往。骂咧猫质问一切,委屈猫承受一切。
越来越多的人(包括小编自己)喜欢在网上听小猫咪骂骂咧咧,不管是人猫对骂,还是猫猫互骂。可是,猫猫吵架为什么这么让人上瘾呢?
句子的语调包含句子层面的音高 (pitch) 和重音 (stress) 。语调的不同也会带来语义的区别。比如,陈述句常常是平调,而疑问句往往是升调:
1. 猫猫在骂人。(平调)
2. 猫猫在骂人?(升调)
我们可以听出来,在第二句骂咧里,波仔的语调先抑、后扬、再抑,听起来比第一句更激动,让人忍不住跟着它一起生气。
除了语调起伏,波仔的声音里甚至有清晰的音节 (syllable) 和变化的声调 (tone)。
冲浪久的网友都知道,猫猫的表情包其实已经在网上流行了十多年。
比如,在2012年,这只Grumpy Cat突然在Reddit上火了起来。因为咬合不正和猫侏儒症等先天性原因,它看起来好像一直在生闷气,短短48小时内就吸引了100万+的流量。
小红书号@一丁橙
恰到好处的频率
大部分人类感觉,不管是撒娇还是骂人,猫咪的声音听起来有种让人心疼的舒适感。这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动物行为学家凯伦·麦克姆教授 (Prof. Karen McComb) 发现,为了吸引人类的注意,猫咪会在25-150赫兹的咕噜声中,加上220-520赫兹的喵呜声。
我们知道,人类婴儿的哭声范围一般在300-6000赫兹。而猫咪的叫声落在这个范围内较低的频率区间,正好是能引起人类同情、却又不让人感觉吵闹的声音。
如此恰到好处的叫声…一定是美丽的巧合。毕竟……小猫咪有什么坏心眼呢!
人类吵架总会有发挥失常的时候,往往是回去日思夜想、后悔不已。而听猫猫骂人,也有这种吵架吵不过别人的感觉。
小编代入一下,就是已经被气到语无伦次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咿咿呀呀阿巴阿巴。
没有具体意义,也就给了人类提供了更多解读空间。就像没有歌词或听不懂歌词的音乐,能带给不同的人更多不同的感受。骂骂咧咧的猫咪可以传达更多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情绪。
而且我们知道,语言本身很容易伤人。猫猫的骂声对人类来说没有直接含义,即使最暴躁的脏话听起来也很无害。借助猫咪吵架,能够弱化情绪、专注想法,让激烈的争辩也变得可爱起来。
而咣当委屈求全的哼哼,更是以无声胜有声,代表了人类所有不敢吱声的瞬间。
甲方和乙方、导师和学生、妈妈和孩子、e人和i人……总之有争论的双方,都可以感到生气或委屈,代入波仔和咣当。
或许,正因为猫猫的神秘感,人类更想揣测他们的想法,忍不住给他们配上自己解读的喵言喵语。因此,比起其它动物,猫猫更容易成为人类情感的投射。
此外,德克萨斯大学的一项研究认为,比起可以线下社交的养狗人,养猫人往往更加内向敏感、富有创造力。这也会让养猫人更加喜欢用猫咪表情包的形式来进行情感表达。
神经科学家发现,人类将物品和动物拟人化 (anthropomorphic) 的大脑过程与思考他人的大脑过程非常相似。也就是说,我们把猫猫拟人化,或许正是因为我们想通过了解猫猫,更加了解他人、了解自己。
无论是猫咪还是其它动物,它们的表情包和视频已经成为我们自我表达和互相理解的形式,成为了我们的universal language。
(留言讲讲你和小动物的故事吧~)
参考文献
Gosling, S., & Sandy, C. (2010). Research shows personality differences between cat and dog people. UT News. Retrieved from https://news.utexas.edu/2010/01/13/personality-differences-cat-dog-people.
McComb, K., Taylor, A. M., Wilson, C., & Charlton, B. D. (2009). The cry embedded within the purr: Acoustic structure and human perception of solicitation purring. Current Biology, 19(13), R507-R508.
Sewell, C., & Keralis, S. D. C. (2019). The History & Origin of Cat Memes: From the 18th Century to lolcats; Or, How Cats have Basically Changed the Internet and the World Furever. Hyperrhiz: New Media Cultures, (21).
Urquiza-Haas, E. G., & Kotrschal, K. (2015). The mind behind anthropomorphic thinking: attribution of mental states to other species. Animal Behaviour, 109, 167-176.
审稿丨Yenan 袁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