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的巴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樊振东与张本智和的对战,作为日本选手的张本智和输了。不管他的吼叫让多少观众心烦,不管他的国籍身份让多少人议论纷纷,不管他的改姓曾引起什么样的争论,都无法否认,他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他还有一个身份,这个身份或多或少让他在国内网友中引起一些争议——他是一个传承语使用者(heritage speaker)。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传承语(heritage language)和传承语使用者。张本智和的父母来自中国四川,是专业乒乓球运动员。去日本之前,张本智和的父母曾旅居欧洲,最后还是觉得更适应日本的生活,离中国也更近,选择定居日本。2003年,张本智和出生在日本宫城县仙台市(鲁迅学医的东北大学所在地),成长于日本,接受日本学校教育。和许多移民国外的华人家庭一样,张本智和打小在家中用汉语和父母讲话——汉语是他的母语,但上学之后,他就必须用日语跟老师同学交流了。在这种情况下,日语是一门主导语言(dominant language)——因为张本智和所处的日本社会绝大多数人用日语交流。传承语使用者的语言有几个很有意思的特点,我们分别聊一聊。第一,传承语使用者的口头语词汇丰富,但书面语词汇常常匮乏。比如,国内媒体对张本智和的一次采访中,记者就发现:采访华裔选手张本智和时,不论是措辞还是逻辑都需要做“减法”——最好是用最简单的词语,用最直接的语法。因为在听到“父母是不是很为你感到骄傲”后,明显没听懂的他会面露羞涩,轻声反问道:“什么是‘骄傲’?”
传承语使用者的语言基线(baseline),不是标准语言(比如普通话),而是父母的语言。如果张本智和的父母很少或者从未在家里用过“骄傲”这个词,那么他也很难习得这个词。我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曾经教过一个中英混血的女生中文,这个女生名叫杰西。她的爸爸是英国人,妈妈是中国人,有一次课本的生词表出现了“麻烦”这个词,杰西惊呼一声:“原来是这样写的!”细问之下,她的妈妈有一句口头禅“太麻烦了”,杰西听了近二十年,才知道“麻烦”是这两个字。
新浪体育曾经采访张本智和的父亲,提及张本智和的中文水平,父亲答道:
中文那当然从小就教他,他妈妈教他很好的,拼音都学会了但可能现在忘了一些。后面有了妹妹以后,慢慢写这方面就没有时间了,能说,说得不是特别好,一般正常的还可以,但是看和写就差一些。
语言学家发现,由于传承语使用者是童年时期在家里习得语言,他们最强的语言技能是听力。口语方面就千差万别了,有的人能够说得像母语者一样流利,有的人却只能嘴里蹦出一些简单词句。
在美国的移民家庭里,假如父母都是华人,跟孩子从小用汉语交流,等到孩子去了学校,受到学校语言环境的影响,他们更倾向于说英语,于是你会经常看见这样的场景——父母仍然用汉语跟孩子说话,孩子能完全听懂,却用英语回应。久而久之,孩子的汉语口语能力会出现磨蚀(attrition)。如果父母没有专门培养孩子的汉语读写能力,比如送他们去课外的中文学校,孩子也对说汉语没有兴趣,那很有可能,这个孩子会完全与汉语的读写绝缘,有的仅停留在日常汉语交流的水平,无法用中文深入讨论或写作。
第三,传承语使用者的发音通常与母语者无异。
如果你在一些短视频APP刷到过生活在国外的华人家庭或者混血小孩,往往能看到,他们有的汉语水平不太高,发音却总是听起来很标准。为什么传承语使用者的发音通常听起来跟母语者差不多?语言学家已经注意到这个现象,但是相关研究还很少,没有什么定论。笔者猜测,这个跟他们在童年阶段(尤其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期之前)主要通过听力大量输入和接触传承语有关。传承语代表的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与身份认同。拿张本智和来说,他虽然在日本长大,接受日本教育,但是他自幼通过父母获得的汉语和中国文化,与在家庭之外深刻影响他的主导语言——日语——以及日本文化,这二者之间如何平衡、不产生冲突,是他以及每一个传承语使用者面临的问题。这个困境,很多著名的传承语使用者肯定都经历过,比如滑雪运动员谷爱凌、加拿大韩裔演员吴珊卓,还有经常被误认为姓“金”的演员金城武。语言学家已经发现,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会影响甚至决定他们对传承语的看法。如果孩子经历了悲惨的、不愉快的童年,或者憎恶父母,他们对传承语也会一并厌恶,对传承语的文化与身份也会更加排斥。从张本智和能够熟练使用汉语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来看,他与父母的关系应该是不错的,他对中国文化和华人的身份认同也不排斥。张本智和这次奥运会铩羽而归,希望他能积极调整好心态,迎接未来的比赛。同时,别忘了继续学习中文,提高汉语读写能力,有空回父母的家乡转转。Benmamoun, E., Montrul, S., & Polinsky, M. (2013). Defining an “ideal” heritage speaker: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Reply to peer commentaries.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39(3-4), 259-294.Polinsky, M., & Kagan, O. (2007). Heritage languages: In the ‘wild’and in the classroom.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ompass, 1(5), 368-395.Val, A., & Vinogradova, P. (2010). What is the identity of a heritage language speaker. Heritage Briefs, 1-11.Yip, V., & Matthews, S. (2007). The bilingual child: Early development and language contac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虾说Sports:对话张本智和爸爸 缘何留在日本,新浪网。
审稿丨向北北 Ye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