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就是说…这个「 city 不 city」是非说不可吗丨语言学午餐
学术
2024-07-08 15:48
英国
最近“city不city”这个梗火到外交部都回应了。网友们有的纷纷响应,也有很多人get不到这个梗,发出质疑——这个“city不city”是非说不可吗?咱汉语没有别的表达方式了吗?来源:小红书 @保保熊PAUL
第一次看完这个视频,小编跟大多数网友一样一脸问号——到底啥叫“city不 city”啊?是我的英语没学好,还是博主的中文没学好?刷了半天的“上海好 city”,“长城不 city”,这才大致推测出,这里的city 指的是有城市的感觉,形容某个地方具有一些与城市相关的特征,比如现代、时髦、洋气等等,之后又进一步延伸到有趣、好玩、刺激这样的特质,所以也能说参加某个活动或者看某个展“好 city”。对于这个小编起初发出疑问:有话不能好好说吗?好好的“上海现代不现代、好不好玩”,为什么整出个“city不city”?细想之下,小编认为,这个梗之所以这么火,是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中英双语的混用让人耳目一新。相比“长城 city 不 city”,“长城现代不现代”听起来就普普通通,没那么新鲜了。这种不同语言混合在一起使用的现象称为语码转换 (code-switching),又称语码混用 (code-mixing) 或语言混合 (language mixing)。语码转换是多语言环境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比如发明这个梗的博主保保熊就是一名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同时会说英文和中文,日常生活中会用中文,而跟家人交流则会用英文。同样,作为观众的我们母语是中文,多少也懂一点英文,这样才能 get 到“city 不 city”的梗。不管博主是有意还是无意,中文里夹杂了一些英文听起来更幽默诙谐,给视频增添了一些趣味,就像我们有时在网上也会说“duck 不必”,“niubility”之类。也可能是,相比全用中文的“有城市的感觉还是没有城市的感觉”,夹带英文的“city 不 city”更简短好记,朗朗上口,可以用更少的词表达同样意思,这也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第二个有趣的因素是,把 city “城市”用来表达“现代、时髦”是一种词类活用。“city 不city”用的是中文 A-not-A 的问句结构。不过在A-not-A 结构中,“city 不 city”对应的是“时髦不时髦”, “高级不高级”这样形容词 + 不 + 形容词的结构。然而 city 本身是名词,在 A-not-A 结构中应该是用有没有 + 名词的结构,比如“上海有没有城市感”。这里如果把“city 不 city”里的 city看成形容词,比如换成“现代不现代”,那 A-不-A 的结构就说得通了。所以这里的 city 在意思和用法上都活用成了形容词。名词能够活用为形容词是因为它们具有相似的功能,都能表达事物的属性。这对形容词很好理解,某个事物是大是小,是新是旧,语言中往往用形容词表达。而名词呢?就以“城市”这个词为例,我们之所以称某些地方为城市,是因为它们具有城市的某些属性,比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之类,所以说名词也可以表达事物的属性。由“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可以联想到“现代、时髦”,进而又可以联想到“刺激、好玩”这样的属性。然而城市不只有“现代、时髦”,也可能有“易堵车,空气差”的属性。显然,“city 不city”只表达了前者的意思。这种用整体指代部分属性的认知方式称为转喻。此外,一些语法结构也更容易促成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好 city 啊”,还有说某人的打扮“好村”就是程度副词 + 名词的结构。- 比 + 名词 + 还/更 + 名词,比如“他比土豪还土豪”。
- “不” + 名词,比如“长城不 city”,“你这样太不哥们了”。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中文里常常是直接将名词活用为形容词。英语中这种情况则比较少见,下面是小编找到的几个例子,欢迎在评论区补充:- brick 砖头 > a brick wall 一堵砖墙
- key 钥匙 > a key issue 一个关键问题
然而这里的 brick 和 key 都不能完全像形容词一样使用,比如不能被副词修饰,哪怕从中文翻译来看,意思上都是说得通的(*表示不符合语法):* a
completely brick wall 一堵全砖墙* a
very key issue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因此,有些学者也认为这不是真的改变了词类,而只是特殊的语法结构。英语通常是以加词缀的方式将名词变为形容词,比如在名词后加“-ish/-like”表示“像……一样”,或者加“-ful”表示“有/易于……的”:很多讲英语的人要表达“上海很有城市的感觉”可能就会说“Shanghai
is very city-like”。这样看来,“city 不 city”的说法实际上是把中文的语法运用在了英文里,这就给人一种这个外国人中文很好,但又好像哪里不对劲的感觉,听起来就特别有趣了。中英的语法能混用,这也说明,在会说多种语言的人脑中,不同的语言系统不是完全独立的,语码转换也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一种语言里的一些词替换成另一种语言。相反,多语言使用者脑中不同的语言是混合在一起的,整合成了一个独特的混合语言系统,里面包括了不同语言的词汇、语法、语音等等,而且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下,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地结合不同语言的这些组成部分,就比如这里把中文语法用在英文单词上。总结一下,“city 不 city”这个说法既用了中英语码转换,又将中文的词类活用运用在了英文上,合起来就让这个梗特别魔性了,也让它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传达一种特殊的感觉。我们在之前的推送中也聊过语码转换和词类活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点下面的链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话题: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这种中英混杂的用法很奇怪,不地道,不纯正。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中文里已经有很多说法是受到外语影响的,从“CD”、“B 超”,到来自日语的“成员”、“方针”等词,现在都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交流中常用的表达。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是根据我们的需要在不断变化着的。小编觉得,像“city 不 city”这样的新用法有创意又好玩,不如再多来点吧!大家怎么看呢?Grosjean, François. 1989. Neurolinguists, beware! The
bilingual is not two monolinguals in one person. Brain and Language 36(1). 3–15.https://doi.org/10.1016/0093-934X(89)90048-5.蒋崇越 & 侯旭. 2023. 社交媒体语码转换现象研究——以豆瓣社群为例. 《海外英语》7. 63–66.金娅曦. 2024.汉语名转形的语义基础和认知解释. 《汉藏语学报》15. 257–268.Martsa, Sándor.
2020. Conversion in morphology.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Linguis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93/acrefore/9780199384655.013.567.钟吉娅. 2003. 《汉语外源词——基于语料的研究》. 博士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