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点赞的神曲「苹果香」,为什么第一句就容易听错?

学术   2024-11-11 11:08   北京  


今日主厨丨无彼



最近,歌曲《苹果香》经过一名小女孩的翻唱爆红全网,抖音视频点赞超300万,视频博主们纷纷推出各种翻唱版本,甚至已经有了DJ版、广场舞版……有人戏称其为“中老年版《孤勇者》”,也有网友表示,在家里待了一个周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循环播放这几句歌词,已经把耳朵磨坏了。


视频原作者:抖音用户@安安(师父杨大勇)

副歌开头第一句是“六星街里还传来/巴扬琴声吗”,因此这首歌被称为“六星街成名曲”,成了六星街的所在地伊犁吸引游客的一张绝佳名片。不过,很多网友将后半句的“巴扬琴声吗”错听成了“八羊骑上马”,还在AI绘图的支持下创作了一系列梗图,比如下面这个: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ID:2242483045)

“八羊骑上马”为何会被一众网友听错呢?这可能和言语感知(speech perception)的特点有关。

其实,在日常交谈中听懂别人说的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和别人交谈时听到的是一段一段的声音,要想解码这些声音理解对方的意思,至少要做下面几项工作:

(1)把连续的声音切成小段,得到语言单位。在成段的声音中,除非故意停顿或者强调,词与词之间的边界并不明显。

(2)排除声音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方说话时,临近的声音经常相互影响,拿汉语声调来说,一个读三声的字在另一个三声字前会变为二声,例如“内蒙古”里的“蒙”。

(3)根据声音,识别每个语言单位所对应的词。例如,声音“jian(四声)”可能对应“剑”“箭”“件”“贱”等一系列词。

别忘了,这些工作必须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毕竟,别人还站在面前等我们回话呢!为了不让对方一句话等一个小时,我们的大脑使用了一些特殊的策略,一方面,我们对话语中的声音线索格外敏感,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在当前语境、前文句子结构等线索的支持下快速排除干扰选项,比如,当在体育播客里听到单词“bat”时,语境会迅速排除“蝙蝠”的意思,保留“球棒”的意思,如果是在自然探索频道听到“bat”,情况可能会相反。

蝙蝠和球棒都是具体的物体,便于用来设计实验图片,所以单词“bat”是相关实验研究的“常驻嘉宾”。(图片来源:Rabagliati et al.,2013)



回“巴扬琴吗”的例子,小编觉得,这句歌词非常容易听错,至少有下面几个原因:

原因1:歌词间的停顿把一句话分割为两部分,句子结构无法帮助言语感知

其实,只要考虑到前半句“六星街里还传来”,就会发现“八羊骑上马”在这里并不合适。不过,前后两个半句被歌词之间的停顿分隔成相对独立的部分,前半句的句子结构无法帮助理解后半句,反而“八羊骑上马”成了一个主语、动词、宾语五脏俱全的句子。

原因2:演唱时歌曲的音调影响了声调

歌曲的音调和汉字的声调都是音高的变化,两者会互相影响,许多听错歌词的例子都与此有关。这里的“琴声”被听成了“骑上”,而一般轻读的句末语气词“吗”在小歌手的倾情演唱中唱得很重,被听成“马”也就不奇怪了。

“年轻时为你写的歌,孔帕尼(恐怕你)早已忘了吧。”这句歌词的声调受到演唱的影响产生改变,听起来和著名足球运动员孔帕尼的名字相似,这个名梗曾在球迷里广为流传。(图片来源:bilibili用户半亩娱塘、懂球帝用户JayStones)

原因3:词汇知识的影响

词汇知识对切分和识别语言单位的影响很强,当声学线索倾向于一种切分方式,而词汇知识倾向于另一种方式时,听话人会遵循词汇知识切分语言单位(Mattys et al.,2005)。“巴扬”是一种乐器名字,对音乐接触较少的小伙伴可能不知道它是什么,相比之下,数词“八”和动物“羊”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概念,使用频率也更高。

俄罗斯传统乐器——巴扬,它在外观上与手风琴相似,但相比手风琴更小,在演奏技巧和表现风格上也与手风琴不同。(图片来源:bilibili用户刘毅巴扬手风琴)

“八羊骑上马”明显不符合常识,只要看一眼手机上的歌词便能消除这种错误解读,为何它却还能刷爆评论区,衍生出无数表情包呢?言语感知是内隐性(implicit)的过程,几乎不受主观意志影响,而“八羊骑上马”刷爆评论区则是网友们的刻意为之。显然,“八羊骑上马”的走红不仅仅来自于言语感知,而是一种与语言使用有关的现象。

对于各种翻唱版的《苹果香》,有一部分网友不太欣赏提高音量的演唱方法和混响的调音模式,他们使用谐音幽默来表达自己对这段翻唱爆红的不解和困惑。此时,歌词传达的原意是什么早已不再重要,语言成了表达幽默效果和说话人参与社会互动、表达立场和观点的工具(Nakajima,2019;闫金玲,2019;Yang,2023)。

比如,我在评论区发一个表情包表示对视频里的音乐“欣赏不能”,如果有人回复我的评论,发更多的表情包,我会立刻明白他是我的“友军”,我们持有相似的音乐审美;如果有人在回复里抱怨为什么发这些乱七八糟的,不好好欣赏美妙音乐,我也会明白这位网友与我的审美观点不和。

发一个“八羊骑上马”,既能表达自己对视频内容的态度,又能试探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相同还是相左,这大概就是玩梗的魅力所在吧。



总结一下,小编觉得,“八羊骑上马”流传成梗的过程大概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这句歌词的特点使得它比较容易在言语感知中被错误解读;另一方面,它在语言使用中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功能,从不小心听错走向了故意玩梗。

下次再见到爸爸妈妈拿着手机刷“六星街里还传来”,敢不敢把“八羊骑上马”的表情包给他们看看?又有哪些听错歌词的经历让大家印象深刻呢?欢迎在评论区制造歌词听错的梗哦!


参考文献
Mattys, S., White, L., & Melhorn, G. F., (2005).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Speech Segmentation Cues: A Hierarchical Framewor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34(4), 477-500.
Nakajima, S. (2019). The sociability of Millennials in cyberspa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barrage subtitling in Nico Nico Douga and Bilibili. In V., Frangville & G., Gaffric (Eds.). China’s Youth Cultures and Collective Spaces. Routledge.  
Rabagliati, H., Pylkkänen, L., & Marcus, G. F. (2013). Top-down influence in young children's linguistic ambiguity resolu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9(6), 1076-1089.
Yang, Y. (2023). Danmu as archi-text and meta-text: a semiotic analysis of online video consumption shaped by viewers’ (translational) comments. Translation Studies, 16(3), 398-418.
闫金玲(2019),《仿拟类网络恶搞视频语言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外国语大学。



审稿丨云霄 袁飞


投稿:linglunch@outlook.com



语言学午餐Ling-Lunch
发现平淡生活里人类语言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