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Kimi 33岁。彼时的她在上海从事IT行业,精英工作带来的除了光鲜感,还有频繁熬夜加班造成的疲惫和身体透支。
一次公司常规体检显示,Kimi的乳房有一个豆瓣大小的肿块。不过她并未在意,直到几个月后肿块越来越大并时不时伴有疼痛感,Kimi才觉察不对,再次前往医院进行检查。
经过一系列检查,Kimi收到了始料未及的的结果——乳腺癌,三期。
这是一场赛跑,要活下去
被告知结果时,Kimi大脑一片空白。她还很年轻,自认身体素质很好,也很少会接触到相关信息,因此内心并不觉得非常可怕。但陪在她身边的妈妈却一下子就哭了。
回到家中,妈妈依然忍不住一直在哭泣。爸爸对着哭泣的妈妈说:“现在的关键是抓紧治疗,其他什么都不用想。我们现在不要难受,要抢时间。”Kimi也安慰妈妈:“会治愈的。”丈夫和女儿的话让妈妈擦干了眼泪,一家人开始直面肿瘤。
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地抢生命——这样的想法,贯穿了Kimi整个治疗的全过程。
很多病友会因为害怕焦虑而彻夜不眠,但Kimi没有这个精力,她满脑子想的都是赶紧做手术。母女俩开始一起认真了解肿瘤相关的信息,凡是能有的专家讲座她们都会去听,也积极与医生沟通确定治疗方案。
“一定要遵医嘱。”Kimi见到了身边很多人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在医生给到治疗方案后,反复纠结。比如一些年轻人或者尚未生育的女性会更希望进行保守治疗,寄希望于偏方,把规范的诊疗方案搁置,这往往造成了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癌细胞转移是非常快的,一旦确诊了就要遵医嘱,医生让化疗就化疗。”Kimi觉得,赶紧接受现实才能尽快投入治疗。
从有异物感到首次确诊,Kimi花了五个月的时间。而在正式确诊的一个月后,Kimi就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化疗。
很痛苦,但一定要熬
因为确诊时肿块已经有6-7公分,Kimi需要先进行新辅助治疗,再进行手术。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是三阴,医生给Kimi制定了EC-TCb方案,包含了术前的12次小化疗及术后的4次大化疗。
前4期化疗结束,肿块大小并无明显变化,Kimi略感焦虑。化疗过程非常痛苦,掉头发、牙齿难受、手脚发麻、关节疼、呕吐感,化疗副作用她经历了很多。“有的时候真是生不如死,过程太痛苦了。”Kimi回想起那段时间心有戚戚,“但是熬过去之后未来就很好,熬不下去的话未来都没办法看见了,所以一定要熬过去啊。”
第5次化疗后,Kimi的肿块终于有了明显缩小,她一下子放松了一些,治疗也越来越顺利。12次化疗全部做完后,她的PCR已经达到了最高级5级,即病理完全缓解,这意味着她的预后会更好一些。
尽管新辅助治疗的效果很好,Kimi的肿块依然有2公分大小,医生立刻进行了左侧乳房全切手术。全切手术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重大抉择,但在Kimi并没有任何的挣扎与犹豫,赶紧让这颗“定时炸弹”从自己的身体里消失,才是最重要的。
在治疗平稳进行时,Kimi突然面对了一次生死时刻——PICC并发症。
生死时刻
随着PICC置管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与其相关的并发症也逐渐显露出来,常见症状包括导管堵塞、静脉炎、静脉血栓、穿刺点渗血或感染等,并发症的表征和危险程度因人而异。而Kimi遭遇了一种不太常见的情况,她回忆自己当时持续高烧40度,有时候抽出的血在两三分钟内就凝固。鉴于有随时恶化的风险,她被安排躺进了ICU病房。
除了身体病痛外,Kimi的精神也饱受煎熬。ICU里24小时进行着抢救手术,有抢救过来的,也有宣布死亡的,这样的环境难免让人心生恐惧,向来睡眠质量很好的她第一次尝到了失眠的滋味。Kimi向医生寻求帮助,医生给她开了安眠药,然而刚睡了十分钟就又被吓醒了——新的患者被推了进来实施抢救,人声、仪器声、脚步声……嘈杂又慌乱。
Kimi并不十分清楚自己的状况,但医生告知她的父母要做好最坏的打算。父母慌张之下安排了所有的亲戚来病房探视。现在讲起这件事Kimi还觉得有点好笑:“你说那种情况下,亲戚们一个接一个地进来跟我说没事的,我心里会觉得有事还是没事?”
她偷偷询问护士自己是不是没救了?护士解释得模模糊糊,她听得也懵懵懂懂,大意是说拔除导管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血栓脱落,也可能什么都不会发生,医生正在想办法,让她别太担心,安心养病。
在ICU病房昏昏沉沉地过了一个月,某天早上,一位新入院的重症患者大出血,Kimi需要让出她的ICU床位,医生和护士们当机立断,拔除了她的导管,冒着一些风险,但又非常幸运,陈旧性的血块没有脱落,两个护士将她推出了ICU,回到了普通病房。
普通病房,这意味着一切开始恢复正常了。
母女连心
虽然离开了ICU,但急救室里的紧张气氛留在了Kimi的身体里,她有时仍然失眠,有时则会在短暂的入睡后突然惊醒,所有这些睡不安稳的夜里,母亲都整晚陪在她身边,在她睁开眼就看得到的地方。“每次半夜醒来,看见妈妈,就安心了。”
Kimi确诊为乳腺癌的时候,妈妈刚刚步入退休生活。在她接受治疗的一年多时间里,妈妈24小时陪护着Kimi。
从早期肿瘤知识的学习,到化疗期间的陪护,手术期间的陪床,到后期的恢复治疗,妈妈的陪伴给了Kimi很大的支持。在给Kimi续大病医保的时候,年近60岁的妈妈摔了一跤,整个人鼻青脸肿。
也因为妈妈了解了很多营养知识,在治疗的过程中细心注重饮食,Kimi只在最开始打过一次升白针,后续白细胞数量一直维持着稳定。
乳腺癌患友群里的患者和家属们,90%是女性,她们有的是女儿,有的是母亲,有的既是女儿也是母亲。
Kimi遇到过最年轻的乳腺癌患者只有19岁,拿药、咨询都是患者的母亲代为出面。她也见过一些初为人母的病友,确诊之后最先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尚且年幼的小孩,一些妈妈甚至把孩子从小到大的衣服都买好了。
而上了年纪的患者,则更多是由女儿或者家里亲近的女性亲属在陪护和进行信息交流。治疗肿瘤是一个漫长的周期,在这个周期里的陪护耗人耗时,能一直在身边的家人是很重要的支撑。“我生病后的每一天都是妈妈在身边陪护的。真的谢谢妈妈,没有她我坚持不下去的。”
因为Kimi的经历,家族中的女性也都开始注重自己的乳腺健康,妈妈也每年定期开始筛查。
今年疫情过后,妈妈突然感觉到腋下疼痛,母女俩赶紧安排了乳腺B超和钼靶检测,结果均显示正常。一周后才发现原来是疱疹引发的疼痛。虽然是虚惊一场,Kimi却感到很庆幸,自己生病了也让家里人也有了体检的意识,不再对任何小不适掉以轻心。
会有灿烂的未来的
在化疗结束后,Kimi便向公司提出了辞职,妈妈也开始了打太极和跳广场舞的退休后生活。
手术至今已经7年了,Kimi没有吃药,只保持着每3个月到半年的复查,结果都很好。因为妈妈的呵护和自己的积极复健,她也能感觉到自己越来越健康了。
随着对这个病的了解越来越多,Kimi也越来越感到,这不再是之前谈癌色变的时期了。乳腺癌的治愈率很高,而且复肿的乳腺癌五年生存率已经很高了,与国际接轨。之前大家担心的生育问题,随着医学的发展,也逐步得到了解决,在五年期过后,医生的评估下,还是可以进行生育的。她身边的很多病友在医生的帮助下,都有了白白胖胖的健康孩子。
一次偶然,Kimi帮一位远在外地的病友跑腿取药。因为这个契机,Kimi后续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病友帮扶中,代取药、代问诊,她力所能及地在肿瘤医院帮助着更多的人。现在,她每个月都会组织一次小规模的病友集体出游,让大家能够放松身心,心态好了,就能更好地参与地治疗中去。
刚开始出游时,病友们聊的话题都是遇到一些副作用该怎么处理,现在的话题却越来越轻松了,大家的心态也越来越积极。毕竟,最难的时候都已经熬过来了,“未来一定会好的。”
【版权声明】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患者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