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袁银初是苏山同班同学,初高中朝夕相伴,共度了长达四年的美好时光。
在校园生活那美轮美奂、缤纷多彩的画卷之中,袁银初同学恰似一抹独具魅力、璀璨耀眼的亮色,闪耀夺目。于我而言,与他之间所怀有的那份特殊情感,深深地潜藏于内心深处,犹如悉心珍藏着稀世珍宝。而其他同学之间,诚然也有着深厚的情谊,只是我与他之间,偏偏有着别具一格的奇妙缘分。“扛过枪、同过窗”,这句箴言生动且真切地诠释了同学情谊的真挚与纯粹。
犹记得初次相识,那是在一九七四年刚踏入初中之时,彼时共有三个班级,分别为一(一)班、一(三)班,而我们有幸一同被分在了一(二)班。那时的他,那略带羞涩的微笑,那清澈明亮的眼神,宛如一幅永恒的画卷,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之中。后来,我们被彭筑老师分到了同一个学习小组,携手并肩去完成一项又一项的学习任务。在与他交流合作的漫长岁月里,我逐渐发掘出他身上诸多令人瞩目的闪光点。
他是个极度勤奋之人,那时我们个子较矮,被老师安排在教室前排。课堂上,他总是全神贯注地倾听,笔记做得细致入微;课后,他也不曾有半分懈怠,常常在学校的角落里潜心苦读。难怪他日后在写作方面成就斐然。每当我于学习中遭遇难题想要放弃时,望见他那坚定不移的模样,便能重新燃起奋进的斗志。
他的善良与热心更是如春风般温暖人心。曾有一回,我生病请假,落下了不少功课,内心焦虑不安。袁银初同学主动来找我,耐心地为我讲解知识要点,还贴心地将自己整理的笔记给我参阅。那时的他,不只是我的好同学,更仿若一位患难与共的好兄弟。
我们一同度过的最为难忘的时光,是在高一的文艺班。那时,正值粉碎“四人帮”,各乡镇纷纷组织文艺队以示庆贺。我乡组建了文艺小将队伍,由学校统筹安排,精通文艺的徐良泉老师出任班主任,乡办企业站长、擅长吹笛子的袁建中老师协助,乡里还安排下放知青王娜琳老师作为顾问,负责表演节目。
学校里有的同学拉二胡,有的同学吹笛子,有的同学演戏,而我们俩又被分到了鼓乐队。他主要负责指挥谱曲节奏,我和几位同学以锣鼓相配合。有时在上课时间,有时在课余时间开展文艺活动,真可谓是鼓乐喧天,热闹非凡。每次演出都圆满落幕。在参加县城全县各乡镇的汇演时,我们相互加油助威,为班级的荣誉齐心协力地拼搏;在文艺汇演的筹备过程中,我们共同出谋划策,展现出团队的智慧与力量。那些一同欢笑、一同奋斗的瞬间,恰似璀璨的星辰,镶嵌在我记忆的浩瀚苍穹。
经由文艺班,我们一同升入高二。在这里,情谊愈发深厚。那时在舍下(乡政府所在地),教室资源匮乏,我们的高中便设在苏山鹤舍自然村的租房里上课。我的姑妈家就在鹤舍自然村旁边的如岗湾自然村。袁银初恰好是如岗湾的人,是走读生,每次我一个礼拜要吃的菜,都是由他带我到姑妈家加热翻炒,或者是姑妈家让他给我带新鲜菜。
这份特殊的情感,没有惊天动地的桥段,却在平凡的日子里,如潺潺溪流,轻柔地抚慰着彼此的心田。它既非爱情那般热烈如火,也非亲情那般浓郁如酒,而是一种基于理解、知遇之恩和共同成长所构建的纯粹且深沉的情谊。
这份特殊的情感,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却在平淡的日子里,如潺潺溪流,温暖着彼此的心灵。它既非爱情的炽热似火,也非亲情的深厚如墨,而是一种建立在理解、知遇之恩和共同成长基础之上纯粹且深沉的友谊。
直至高中毕业。毕业后我归乡务农,因他成绩出众,考取了都昌师范继续深造。
原本以为这份情感会随着踏入社会而逐渐淡去。他那时在学校任教,在学校开办了一个小卖部,我在家开船营生。有一次傍晚,他来到我家,为关照我的生意,决然决定前往星子采购货物,于是在我家留宿一晚,次日专门开船到星子采购了众多商品。经由这一次的接触,我与袁银初同学的感情愈发深厚。后来,数次同学聚会,在他的精心组织下也是精彩纷呈。
我坚信,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同学情永远是那般纯真无暇,我与袁银初同学的特殊感情,都将永远铭记于心,成为我人生中一段无比珍贵的回忆,永远珍藏。
♥更多有关袁银初的文章链接:
作
者
简
介
戴康平,都昌苏山马鞍岛人,61年出生,七八届高中毕业回家务农,于1990年进入村委会工作直至退休。个人爱好摄影和写作,作品多散见于网络。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也欢迎把此文章推荐给你的家人好友